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地区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制造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元素,对本区域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域产教融合成为提升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制造业区域竞争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从河南省市域产教融合角度出发,结合河南省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基于政策实施、联合体构建、师资建设、评价体构建等方面提供产教融合工作实践建议,为新工业背景下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市域产教融合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市域产教融合;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70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制造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元素,各省陆续加入构建“制造强省”竞赛中。2023年8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公布《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1],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等路径,2025年初步建成以“能级高、结构优、创新强、融合深、韧性好”为鲜明标识的先进制造业强省。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2],明确2023年年底前建设50家左右,2024年年底前再建设50家左右,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新型工业化政策的实施为职业教育深入开展市域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措施和动力保证。面对全国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竞争是区域制造业发展关键因素。如何抓住国家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以本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为契机、促进本区域制造业产教融合发展成为目前面临重要问题。本文分析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围绕如何通过市域产教融合促进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装备制造业所需人才,提出积极建议。
2 新工业背景下河南省制造业市域产教融合相关概念界定
2.1 市域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跨界合作,通过产业与教育在资源上共用、过程共建、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发展[3]。地理区位是开展产教融合的基础,要想产教融合真正落地,必须探索区域层面的产教融合,也就是市域产教融合。市域产教融合,是指在市域范围内,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成创新体系,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效服务区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社会环境和公共政策积极影响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科研成果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市域产教融合鼓励城市域范围的产业相关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实训项目和科学研究,以确保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本地产业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市域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综合性城市发展战略,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教育提升等多重发展目标。该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提高市民幸福感。
2.2 新工业背景下的河南省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河南省经济主导产业,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2022年河南省制造业占全省GDP的29.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年增长率达36.2%,超过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17%。制造业的发展对河南省经济发展重要性可见一斑,河南省政府也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工业背景下河南省对装备制造业进行了变革,河南省制造业逐渐迈向更现代化、高科技化和智能化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河南省积极响应新工业浪潮,努力构建高效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计划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新工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为河南省吸引投资,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3 新工业背景下的河南市域产教融合的概念
新工业背景下的河南市域产教融合是指河南省内各市域范围内工业产业与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以适应和推动新工业浪潮下的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4]。这一概念强调通过人才培养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在人才培养方面该理念鼓励职业学校不断改进课程和实训项目,以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符合新工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应紧密关注新技术和产业发展,确保其课程与装备制造业需求相匹配。在产业方面通过市域产教融合旨在推动河南省各市域内的装备制造相关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河南省制造业的竞争力。新工业背景下的河南市域产教融合强调合作和协同,以应对新工业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有助于促进产业和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推动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3 河南省制造业人才产教融合现状
3.1 制造业产教融合机制体系
为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河南省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启动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产教融合等实训基地,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5],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需求精准匹配,形成区域产教融合新机制。按照教育厅相关规定,未来三年河南省将布局60个创新资源,汇聚能力突出、产教融合示范作用显著、服务区域和经济发展成果卓越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3年,拟在全省高等职业学校中遴选30所高校试点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将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共育、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管理和运行,鼓励学校、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运营管理,着力提升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和开放服务能力。
3.2 河南省制造业发展方向
河南省是經济大省,也是工业大省。2022年,河南省GDP达到6.13万亿,稳居全国第五,仅次于粤苏鲁浙四省,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96万亿,位居全国第六,排在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及福建之后。
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制造业立省、建设制造业强省为目标,重点发展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并力争实现产业规模三年翻一番,构筑河南制造核心竞争优势。同时,河南省将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河南省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加强平台建设,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和交流平台;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产教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加强评价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宣传推广等。
4 河南省制造业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4.1 河南省制造业存在的困境
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但是由于人才、市场等因素制约导致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核心竞争力不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主要源自创新驱动,而省内制造业发展多源于规模驱动,企业研发投入少,缺乏核心技术,依靠核心技术驱动增长企业比例偏低,无法与一流大型创新型企业竞争。其次,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人口基数大,高校众多,90%以上高校拥有制造业相关专业,但是主攻高端智能制造相关专业较少,缺少熟悉IT等技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省内高职院校为制造业培养大量基础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够,虽然高职院校实训设备不断更新,与企业先进设备保持一致,但是因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导致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产教融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4.2 高职院校存在的困境
通过近年来政策指引,高职院校已经重视产教融合,并建立了一些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开发过程中,都有企业人员进行参与,但是仍然存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一是目前高校教师大部分是“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另外,教师缺少企业服务经历,缺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经验;部分学校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但是由于待遇等问题,兼职教师对授课兴趣不大。二是部分学校专业缺乏特色,政府在双高院校建设过程中重点投资部分特色专业,导致部分院校制造类专业资金缺乏,办学条件一般,难以对优质企业形成吸引力,无法良好进行产教融合。三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链不配套。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本地行业企业需求有差距,学生专业水平不足以支撑本地产业发展。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受资金投入和办学条件限制,专业设置企业需求不够紧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没有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盲目追热门,专业设置具有盲目性,缺乏本地企业需求调研,脱节严重,无法良好地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
4.3 河南省在市域产教融合政策方面存在的困境
在国家市域产教融合政策的引导下,河南省政府也积极出台了一系列市域产教融合政策,在政策推动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呼之欲出,各地产业园区纷纷与职业院校、企业联手,联合申报市域产教联合体。但是相关政策主要侧重于宏观引导和鼓励,缺乏具体实施路径,如何有效落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虽然政府出台了建立产教融合城市等一系列政策,但产教融合进程发展仍较为缓慢。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权责分配不明确,往往学校占主导地位,企业仅仅是配合,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另外,由于考核监督机制缺失,产教融合实施缺乏体系,实际融合效果较差。
5 关于河南省制造业产教融合的建议
5.1 联合多元体构建产教融合模式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的产教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在新型工业背景下,要明确主体权责,让激励体制得到充分保障。在多元主体联合视角下进行产教融合,建立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联合合作,权责分明,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企业利益相关的合作共赢是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在该联合体中,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合作共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使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政府提供相关政策引导学院建设,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就业支持,学校提供学习场地、师资等。联合体共同合作,提高人才素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5.2 促进产教融合联合体,提升企业产教融合参与度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学生毕业时候能获得所学专业毕业证,因此,课程设置既要兼顾产业需要相关课程,又要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整合资源,规范课程内容设置。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过程中要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的引导,强化政府主管部门在产教融合中的主导地位,协调分配好企业和学校的权责以及利益分配,让企业充分参与进来,调动企业参与动力,发挥其重要角色。其次,学校要认清新工业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的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以饱满的热情教书育人;将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和学校教学融合在一起,将产教融合变成协同互信产教融合新模式。
5.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装备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借助教学资源优势,通过学科设置联系当地制造企业,根据制造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素质,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和锻炼。学校也可以引进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企业导师以实际工作经验给学生有效指导,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学习到更多前言技术。同时建立制造业企业专业教师认证考核,以提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热情,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5.4 搭建产教融合實践平台
在新工业背景下,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需要共同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真正感受实际工作场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在校内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采用相关教学设备模拟仿真实际企业工作场景,保证学生实践环节来自企业真实场景;采用企业实际应用案例授课,进行企业实训课程,课程有一线工程师实际授课,高校教师协助完成。针对不同实践环节,匹配不同实训内容,同时建立评估系统,在学生实训完成后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建立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孵化中心,建立一批有企业专家、相关专业校友、创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业指导团队,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让制造业学生拥有多样化就业方式。
5.5 构建产教融合评价机制
鼓励不同市域内的企业和教育机构进行协同发展,促进整个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首先,坚持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制定产教融合发展规划,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产业布局相适应,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协调,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其次,加强对产教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豫政〔2023〕27号)[EB/OL].https://www.henan.gov.cn/2023/0816/279755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教职成厅函〔2023〕15号)[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4/22/content_5752652.htm.
[3]陈晨.高等职业院校稳就业、促创业运行模式与创新实践案例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1(8):99102+65.
[4]宋小萍.产业学院背景下人才供给质量提升的探究——以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为例[J].财会学习,2021(21):164166.
[5]王和勇,姜观尚.我国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测度及其影响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19220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No.2023 YB0448)
作者简介:白金柯(1984— ),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