撖惠姝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 017000)
绘本作为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如今已被广泛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浩如烟海的绘本世界,有一类绘本被越来越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和一线教师注意到,即中国原创儿童绘本。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原创儿童绘本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但随着“以儿童为本”“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的科学儿童观深入人心,优秀原创绘本不断涌现,蔡皋、熊亮、郝广才等儿童绘本大师及他们的作品也逐渐为大众所知。这些绘本或改编自传统经典,如《桃花源的故事》《宝儿》《一园青菜成了精》等,或取材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元素创作新故事,如《小石狮》《长坂坡》《团圆》等,为以外国作品为主的绘本市场注入本土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国原创儿童绘本隽永动人的故事、细腻含蓄的表达、韵味十足的技法和画风、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与智慧,润物无声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积极贡献[1]。当然,优秀的原创绘本也绝不会忘记将孩子的童心融入其中,让孩子看见自己的影子,感受自己的故事,认同自己的文化。
教师苏东宇和周君从“能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给予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等三方面肯定了中国原创绘本的幼儿教育价值[2],是幼儿教师极佳的教学素材,同时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从事未来幼儿教育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树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阅读量少,对中国原创绘本缺乏了解,使得原创绘本教学在幼儿园难以开展。课前调查发现,仅有40%的学生听说过如《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知名度较高、流传度较广的外国经典绘本,80%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或“没有听说过”中国原创儿童绘本。一方面,学生接触绘本资源渠道有限,多数学生仅能通过短暂的见习时间阅读绘本,而网络资源亦存在正版资源难求,画质模糊不清等问题;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难以利用优秀原创儿童绘本指导幼儿阅读。
针对以上问题,儿童文学与创作课程绘本单元教学依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采用“绘本鉴赏”“绘本讲读”“绘本说课”“多元评价”等科学有效的方法,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旨在培养和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教学能力。下面针对该教学环节进行简单阐述:
“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一书中提到,绘本是通过图画和文字两种表达方式的融合呈现意义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互文”的关系[3]94。感知绘本、理解绘本,是幼儿教师为幼儿讲好绘本的第一步。然而,由于成年人善于读字的阅读习惯先入为主,幼儿教师往往过度关注文字信息,功利地从故事性及教育性着手,形成较为单一的“讲故事+提问”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挖掘中国原创绘本的内涵与价值[4]96。因此,绘本鉴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提升绘本鉴赏能力首先应该解决学生绘本阅读量不足的问题。一是要积极推进学院绘本资源库的建设,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打造良好的绘本阅读环境,更好地感受绘本的魅力与价值[5]。二是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前往书店或图书馆绘本馆阅读纸质绘本,增加阅读量。上课期间要求学生模仿网络优质内容创作者制作“中国原创绘本分享”视频并展示,通过查阅、收集、整合大量资料加深对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认识和积累。
在鉴赏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任意一本经典原创绘本进行鉴赏汇报。
绘本《喊月亮》讲的是主人公月月在中秋节这天急切盼望在外务工的爸爸回家过节的故事。学生在汇报时着重介绍了绘本中包含的与中秋有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月亮、月饼、花灯等。从封面开始就被月月抱在怀里的小兔和大片的桂花树则让他们联想到广寒宫里玉兔和吴刚伐桂的传说。
绘本《团圆》的故事情节与《喊月亮》极为相似,都是“留守儿童身份”的女儿等待爸爸回家过节的故事,两本书的绘画风格却大相径庭,《喊月亮》画风清新淡雅,《团圆》浓郁热烈。学生结合画面讲到《团圆》中代表农历新年的红灯笼、爆竹、春联、舞龙舞狮、汤圆等传统民俗元素,特别是那枚象征父女间深深的眷恋的“好运硬币”,承载着许多中国孩子童年时代的共同记忆。
除了看得见的故事,图画书的作者还会把自己的巧思藏在画面里,这是不易察觉的,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彩蛋”。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揣摩发现这些秘密并在课堂上分享,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绘本的鉴赏能力。细心的学生发现,《团圆》开始和结束部分画面上出现的全家福有细微差别。爸爸刚回家时,女儿在一旁怯生生不敢走近,全家福里只露出了爸爸的半张脸,说明爸爸在家庭中是缺位的,但这样的缺位却是迫于生计的无可奈何。于是读者进一步注意到了爸爸对这个小家的补偿,比如整个春节他几乎是寸步不离地陪着女儿、那只随身携带的大箱子里都是买给妻子孩子的礼物、难得的休假时间却早早起来修缮房屋……当故事结束时,随着父女二人逐渐亲近,墙上的全家福变得完整了,可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再一次的分别。作者在图文交织的细节处展现了文本中不曾点明的情感与内涵,读者在故事里看到了人们对团圆的执着追求,对血脉亲情质朴而含蓄的表达,这些中国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处事态度,更易引发共鸣。
绘本鉴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深入绘本的图文信息,挖掘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髓,充分感受绘本的独特魅力,为未来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鉴赏能力提升的同时,审美水平也有所提升,能够从市面上良莠不齐的绘本中,剔除掉一部分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实则内容同质化严重,画面简易粗糙、人物动作表情呆板的作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年人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6]松居直说,绘本的阅读不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成年人和孩子共同完成,成年人对幼儿的指导和引领至关重要[3]12。讲故事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此项任务要求学生模拟真实的授课场景,为幼儿讲读绘本。
熊亮的《小石狮》以旧时常见的石狮子为主角,让读者跟随小石狮的目光见证了乡村的过去和现在,十分动人。但全文不足200字,都是小石狮的内心独白,故事性不强,给讲述者带来不小的挑战。根据熊亮自己的解读,《小石狮》是在用孩子的思维方式,通过小石狮体型大小(也就是特写镜头和远景)的变化让孩子感受乡愁这样的抽象概念。因此《小石狮》的讲述者语气应该是平缓且慈爱的,用充满感染力的声音让孩子快速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对于幼儿不理解的“乡愁”,可以在绘本导入阶段寻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进行铺垫渲染,引发幼儿思考,如“我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我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那时我是什么感受。”讲读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小石狮面目表情的变化,它时而威严,时而慈爱,时而悲伤,正是带孩子读懂其中情感的关键。另外,讲述《小石狮》这类文字信息较少的绘本时,成年人可以适当设计个性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倒数第三页没有配文,画面右侧是小石狮落寞的背影,顺着它的视线望去,空无一人,只有萧萧而下的落木。讲到这里,讲述者多是直接翻页,忽略了幼儿的读图需求。其实讲述者可以自由发挥,模仿作者的语言习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继续说:“我用力向远处挥手,直到那里再也没有人回头。”,或者把读图和表达的权力交给幼儿,让他们讲述自己看见的故事,尽量避免一带而过。
《长坂坡》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热闹,新奇,有趣,讲述起来容易得多。熊亮从京剧传统剧目汲取灵感,讲述了一个京剧猫登台表演《长坂坡》的“戏中戏”故事,将京剧中的脸谱艺术和表演艺术生动地呈现在孩子眼前。讲述时整体情绪应该是积极昂扬的,语速可以稍快,也可以用京剧伴奏作为背景音增加氛围感。不同角色的声音处理也应有所区别。张飞猫声如洪钟,语速偏快,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表情经历了胜券在握-张牙舞爪-凶神恶煞几个阶段的变化,每一处的都可以做细微调整。曹操猫则慢条斯理,眼神里透露出奸诈。讲绘本时,讲述者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图画上,靠声音塑造作品,让幼儿在惊喜和期待中听完整个故事。
关于“怎样给幼儿讲绘本”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并从实际授课经验出发,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注意讲述循序。按照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的顺序讲述,不要跳页,翻页不宜过快,引导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画上。第二,不要点读文字。一些成年人将绘本看作单纯的识字读物,忽略绘本传递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等特质,无疑是本末倒置的。第三,注意讲述的生动性,语速、语气、表情要符合故事基调以及人物特点。第四,与幼儿的互动应该自然有效,不破坏故事连贯性。绘本讲述过程中提问方式与时机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会耗费大量时间对每一页内容进行提问,如:“小朋友们,你们看图上有几只小猫呀?”“这些小猫可爱吗?”“小猫闯入了人类世界,你见过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导致课堂节奏混乱,更破坏了故事连贯性。因此讲故事阶段互动应少而精,适时提出一些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的启发性问题,鼓励幼儿主动思考、发现细节,享受共读时光。
《儿童文学与创作》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群平台必修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教学中渗透职业技能的实践学习,例如说课。相较于模拟教学,说课能在短时间内更高效地表达授课者的设计想法,通过“说设计意图”“说学情”“说活动目标”“说活动准备”“说教学教法”“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的说课活动快速厘清“中国原创儿童绘本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教”和“怎么教”的问题。
该活动项目主要考查学生六方面的把控能力:对所选作品的认识和解读是否到位;能否充分挖掘绘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情感内涵并围绕这些文化元素开展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活动目标与重难点是否得当;活动流程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形式是否多样;能否进行有效互动;能否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延伸到生活中。
通过此项任务,学生利用优秀中国原创儿童绘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并且认识到,中国原创绘本教学并不是生硬地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从作品中剥离出来,需要在认真研读绘本的基础上,挖掘绘本与幼儿的内在联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内容展开教学[2]96。
以《团圆》为例,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挖掘绘本里展现的中国情、中国韵、中国红等中国元素,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延伸活动,如社会领域的“爸爸,我想对你说”“我的心愿清单”;艺术领域的“趣味新春剪纸活动”“制作手工灯笼”;科学领域的“认识日历”;语言领域的“我家的新春故事”“我来讲绘本”等等,体验并体会到了利用优秀原创绘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教学以活动项目驱动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课前发布活动任务并给出具体评价细则,课中发放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结合现场评价实现点评的有效性,课后鼓励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发表学习体会。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始终引入到各项任务中,保证学习效果。由于多元评价的渗透,小组成员会细化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尽力呈现最佳展示效果,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在交流合作、成果展示、职场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美妙,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中国原创儿童绘本若要发挥最大价值,幼儿教师必须提升绘本教学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通过“绘本鉴赏”“绘本讲读”“绘本说课”“多元评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原创儿童绘本,树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在真实教学场景中将绘本中渗透的传统文化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使儿童从中获得富有根基的精神滋养和审美成长。像绘本《安的种子》所揭示的,成年人要做的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播下一粒种子,静待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