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态美育路径选择*

2024-01-30 09:32
大众文艺 2023年24期
关键词:美育文明青少年

郭 原

(盐城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盐城 224007)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进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青少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便要求学校和社会重视生态美育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少年实现生态美育的发展。

一、校园生态美育养成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美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从整个布局上营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自身环境。校园不仅有绿地鲜花,还有泥土芬芳、清新空气。学生能抬头看到蓝天,感受到四季景色,体验到校园环境的审美价值,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存状态。

生态美育涵盖音乐美术等,甚至体育要注意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1]文化类课程同样承担着不容觑视的使命。在青少年的成长关键期,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从科学文化知识中感受美的思维习惯。

(一)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素养是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知识技能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小学教师把美育意识和审美素养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让青少年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养与品味。

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用好地方课程教材,开展森林、河湖、土地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乡村学校利用乡村学校的独有资源,如在学校里栽种果树、花草,让爬山虎爬上围墙,让小树林成为孩子的游乐场,孩子们能食用自己种植的蔬果。书本内容与生态文明时代特征保持一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加以反思和引导。

(二)教师美育思维

在生态理念的视角下创新美术教育方式要依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2]提升教师生态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可以有以下途径:第一,加强对师范生生态美育教育。高校的师范专业开设生态美育课程,从师范生的职业发展之初就筑起美育意识,使其自觉提升审美修养,建立与生态文明的联系。第二,加强各学科教师的美育培训。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美育价值,促进教师发掘自己所教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有关生态审美价值的知识,有助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

(三)德育工作并行

美是一种深达内心的关照,比任何外在的宣传教育都持久,更能改变行为方式,培养生态审美主体,也就培育了美的保护者和创造者。青少年参与到“美丽中国”的行动,转变将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的对象化资源的观念,将自己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浸入到生态美育的实践中。例如以“行知好少年”为抓手,完善德育工作,丰富美育内容,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包含尊重与保护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建立大生态道德格局的内涵。“美是道德的象征”,自然美与道德美具有同源性,“尽美矣,又尽善也”。[3]生态审美素养一旦形成,对行为的影响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生态人格和较高生态素养的人,便是生态审美者,也就能够关照自然、呵护自然。认识到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才能激发青少年呵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自觉。这种生态道德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生态美育课程

1.开发生态美育教材。生态美育教材是实施美育课程的基本素材,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彰显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精神,促进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进行生态美育教材开发是落实以美育人精神的重要举措。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美进行科学合理的联系。

我们院校师范生在中小学教育实习活动中,了解到当地小学开发实施的教材《与我同行》,就是围绕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意识构建,让肩负着“建设美好家园,再造美好河山”的莘莘学子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进而编写的校本教材。其中分为四个单元、十五个主题内容,结合居住环境、传统文化、湿地森林等地域及文化特色形成的教材编写思路,通过系统的课程展开,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地推行。这样的教材不仅生动鲜明而且可以在更多的学校推演深化。

2.开展生态美育实践。《与我同行》教材中的第二课是《我和环保布袋有个约会》,同学们用硬纸剪刀彩笔制作造型独特、主题明显、色彩靓丽的袋子,同时理解塑料袋的成分,对环境的破坏,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第七课主题“变废为艺”,开展创意手工欢乐多的实践园地,让“旧物利用,变废为宝”这句大家从小就知道的口号发扬光大,同学们在课堂上见识了用废轮胎做成的软椅、废光盘装饰而成的托盘,发现动动脑筋就能让废旧物品发挥用武之地,通过设计和创意使之变得妙趣横生。

为了让青少年们亲近大自然,开阔视野,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动手劳作的喜悦,我们当地义务教育学龄段的学校在春暖花开的劳动课上,组织进行有趣的拔菜、义卖活动。校园里的“知稼穑”小菜园成了大家快乐的实践场所。

二、家庭生态美育创造

家长的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一个家庭就是生态美育的一个基本单位。绿色生活倡导“5R”:Reevaluate(环保选购),Reuse(多次利用),Recycle(循环再生),Reduce(节约资源),Rescue(保护自然)。家庭共同参加保护环境的相关公益活动等,对青少年的成长大有益处,家庭的生态美育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做好家庭美育,也要拓展家庭美育的实践路径。四季更迭、风霜雨雪、沙滩阳光、花鸟鱼虫,将自然美作为家庭美育的重要内容。相反,若生态环境变得糟糕,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关注,思考如何保护减少破坏,用心用手,让生态之美常驻。青少年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对生态万物独特丰富的感知,成了他们形成健康审美意识的肥沃土壤。在传统节日的多种习俗中,他们从食物制作、日常礼仪、家庭装饰,体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以及传统习俗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认识社会文化之美,成为在日常生活塑造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基础素材。生态美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能量的美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生活中融入更多样的生态元素与艺术元素。不仅是常被家长重视的幼儿时期,在努力向往美、追求美、探索美的成长关键期,青少年更需要向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艺术美的“五美”青少年迈进,成为未来的希望。

三、社会生态美育构建

(一)馆校合作

关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美育的目的是要让人们切实关注生态文明。例如在以“大美湿地就是盐城的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念 构建绿色盐城”为主题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研讨,是高校设计艺术学院以艺术写生为契机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既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又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这一研讨活动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课堂”现场教学活动之一。

馆校合作是共建美育课堂的重要方式,青少年学生们走进展馆,近距离地感受艺术之美,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力量,在沉浸式的氛围中体验展览独有的人文魅力。2023年2月2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湿地日,也是盐城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后的首个世界湿地日。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市教育局,举办了以“我眼中的黄海湿地”为主题的世界湿地日绘画与自然笔记作品征集活动,鼓励更多青少年走进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增强对湿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体验与表达“国际湿地城市”的自豪感。“修复湿地刻不容缓”的主题绘画作品展出,抒发了青少年对家乡的喜爱及自豪之情,人与湿地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续写。

(二)城市共建

2022北京冬奥是国人骄傲、举世瞩目的盛事,奥组委与教育部合作,在全国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认定并命名853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2062所青少年校园冰雪活动特色校,编制奥林匹克知识读本,组织奥林匹克环保教育活动。在这场盛大的冬奥,无数名青年运动员及志愿者参与其中,彰显了体育之美、文明之美,也突出了美育之美、生态之美。

我们的城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是全国爱卫办授予城市环境卫生方面的最高荣誉,集中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综合功能、城市品位。青少年是时代力量,发动和引领更多城市居民,以实际行动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生态自然的良好氛围。

城市、社区、学校搭建平台和项目为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切实的支持。面向社区青少年的真实需求,学校找到打造体系化、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美育实施方向;从美育出发,共绘美好城市同心圆,牢固美好社区治理圈。社会生态美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为我们在校学生的主力军,青少年坚定信念使命在肩。

四、网络生态美育营造

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视觉现象被数字图像系统简化成纯粹视觉化的空间,视觉艺术似乎不再需要传统技艺中缓慢呈现且真实可感的生命内涵。在这里,动动手指仿佛操控世界,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但是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需要甄别,不可全盘吸收,所有的讯息资源都趁着网络的便捷扑面而来,这应当引起我们警觉。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其重要的美好的资源,但必须分辨真正的技艺,营造真正的美育,维系青少年源于自然的感受力。《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曾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未成年人上网主要是为了教育、社交和娱乐,互联网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联合社会力量建设“云端美育”,打造线上美育学校,为青少年提供种类丰富的艺术课程。运用好这类依托互联网的公共文化资源,可以拓宽美育视野,提高美育效能。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如青少年喜爱的短视频、交友、游戏等软件上各种各样的流量信息对青少年的审美观建立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当青少年拥有了一定的道德信念,他们能摒弃一些网络上的低俗趣味,懂得辨别什么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从而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辨别是非良莠;去除网络世界的无味,热爱生命,拥有健康的心理。

五、美丽中国美育乡村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科技构建城乡一体化教学网络、建立美育帮扶机制、开展持续的美育课堂教学,是实现乡村美育振兴的较好解决方案,主要通过构建以“音体美专递课堂”为主的现代城乡一体化教学课堂,实现城乡学校教学专递。正如本地高校与乡村学校携手的浸润行动,不仅弥补乡村美育师资不足问题,让美育逐渐实现大众化,更让美育在乡村扎根,与生态自然碰撞,开出丰硕的花。

盐城盐都区龙冈镇西首的张本村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胡启东和中国大陆标准草书唯一传承人胡公石出生之地,是远近闻名的“三胡故里”,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旅游资源和产业禀赋。每年前来开展学习教育和观摩研学的优秀青少年络绎不绝,张本村成了党史学习教育热门“打卡地”。当地艺术学院的青年学生以此地为实践基地,研究房屋的屋脊构造,以此为元素设计实施了村委会等标识,恰是领悟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将生态美育大力发扬的美好体现。

美育与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无论西方或是东方的传统美育,从理论与艺术层面呈现出的“以美育人”的生活经验与理论表达,都是一种重视个体的“情感教育”和关怀。生态文明时代要将人类的关怀拓展到山林田野的生态共同体,确立一种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人文关怀。

六、生态美育价值实现

(一)生态美育任务形式

尊重生命之美和艺术之美,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感,引导和培养青少年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学习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开阔视野,有利于美育实践的开展和普及。

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情操教育,是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新时代教育工作因生态美育的形式、任务、实施及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新时代教育领域纳入生态美育,激活其美育功能及生态功能,是生态美教育内容的丰富,促进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变化教学形式和手段,有益新型教育关系的建立。

(二)生态美育资源共享

生态美学的发展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前进方向。将各种事物包含于“生态”之中,不是局限于对自然事物、人工景观的审美研究,而要将眼光投向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等领域。校内校外的美术馆在提供展览的同时,也可以重视对青少年创作主体及欣赏观众的角色培养。在策划展览之前,基于自身资源明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主题进行分层设计,考虑公共艺术教育功能中对青少年参与展览和互动的需求;另外,要积极利用科技赋能,增加美育互动环节,举办与展览相关的系列讲座和活动,挖掘展览价值,惠及更多青少年观众。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新时代,生态美育的意义有以下方面: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的重要部分;具备人文感受和文化心灵的重要素质;实现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重要途径。

七、结语

生态美育的主体是“生态审美”,生态美育的目的是培养“生态审美人”,生态美育的核心是培养和谐的生态审美情感,通过生态美育实践的方式促进和谐生态观的建立。通过多种实践途径,生态美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生存观、生态审美观,并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备必要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审美素养,终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猜你喜欢
美育文明青少年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青少年发明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对不文明说“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文明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