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樾
(马鞍山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
教师在教学上运用模块化教学思路,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和设计规划,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场地与空间的限制。以茶空间设计项目为例,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设计案例的属地资源的优势,使公共空间设计成果的展示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更加形象和生动,进而改变教师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认知的主动性,使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更加直观形象,内容更加丰富饱满,使课程进入人性化、现代化的教学的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环境设计行业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在现代生活中茶作为生活必需品,不仅满足物质需求,更带给人们精神的享受。设计茶文化空间,在增强空间设计特色的同时,也对中国茶文化起到推广作用[1],同时也能够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根据前期的市场调查和研究,中国现有的茶空间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本次教学改革中将茶空间设计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实践载体,运用模块化教学,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加以运用,通过茶空间设计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和项目分析,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项目任务书。公共空间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以满足新时期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新需求。
以茶空间设计的主题设计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开展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教学,阐述课程框架,分析具体案例,布置章节作业,下达任务书,整体课程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基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内现有茶空间设计项目为背景,带领学生深入属地各大茶空间,通过实践环节比对实际设计案例,分析现有茶空间设计的模式及其设计历程。中国现有茶空间模式也已发展演变到了第三代,即:第一代以茶农贩卖茶叶的货栈小店运营模式,此种模式无法满足课堂实训教学;第二代以陈列茶器物、茶叶及包装的空间展示模式,逐步加入了艺术设计的元素,有了一定的空间设计感,但是设计形式单一,客户体验感和学生设计参与性较弱;随着消费水平升级和消费趋势的转变,形成了第三代以注重茶空间设计和客户体验感为中心的商业茶空间模式,人们对茶空间的体验需求和美学追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次课程改革是将学生置于真实情境下的设计实践,学生对公共空间设计产生更直观和感性的认知,对茶空间设计理念的解析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从形、色、质、光等空间设计元素[2]的感知角度入手,配合茶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手法,逐步将设计思路清晰化。本次课程的教学改革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的互动式教学使学生转变习惯性接受知识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当公共空间设计进入实践阶段时,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会设定某个虚拟的空间设计任务书,没有真正的施工现场和连贯性案例让学生进行调研,实践成果很难落地,不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意。本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可以将传统虚拟的任务书调整为实际项目任务书,既能满足学生参与具体真实项目的需求,也实现了运用实际项目驱动式的教学的目的。以茶空间为例,以属地多个茶空间实际案例为背景设定学习场景,通过项目的真实性及属地化现实地域的优势,即有施工现场也有已竣工验收并使用的茶空间。不仅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属地现场,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到施工工艺和材料,并能体验到真实的茶空间的设计氛围和功能布局,感受属地化的完整案例的现场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将茶空间设计实际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项目任务结合就业方向进行多项分析,确定任务书。课程改革以具备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能够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最终完成项目设计方案,以此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因此,本次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课程具体内容的理论知识、设计创意思路、图纸规范、实际操作程序结合茶空间的具体设计项目开展课程的教学组织,以分析、应用、实践为教学主线,运用模块化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模块是对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基本内容、行业现状、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效进行科学定位,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思考,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次教学改革以本地“有间茶舍”茶空间设计和“一席茶”空间设计真实案例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实践项目过程中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结构,完善方案设计,把握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
该模块是以室内设计师为基础,参考茶艺师、评茶员等多项国家职业技能为标准,把握环境设计专业特性,加强实操和实训的环节。根据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及市场需求,使专业技术应用模块成为课程实战教学的基础。以茶空间设计项目任务书为课程的一级项目开展教学。以空间功能设置、天棚图设计、地面铺装设计、立面表现、交通动线布局、室内效果图列为二级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和实战能力。
该模块是在专业技术应用模块基础上通过两级项目进一步拓展,是为公共空间品质提高所做的综合性设计。把握茶空间设计的定位,分析历史年代的品饮环境特征,地域文化的特征,不同茶类的品饮方式,来对相应的饮茶环境进行调研与考察,对品饮人员的年龄、职业、兴趣等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针对茶空间设计的定位、人文情怀、场所精神等方面确定方案人群,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三级实训项目。学生不仅要熟悉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熟悉茶文化发展历史,以及茶艺师、评茶员职业标准,还要熟悉不同类别的客户需求,能够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的分析,为设计展开做好准备工作,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系统中,突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能让茶空间的设计真正落地。
以茶空间设计为例:学生进校第一年以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为主,把握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后三年将工作室制引入教学之中,由一名教师主负责制,成立相应的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通过理论与技能结合,在基础平台课基础上,教师以自己承接的公共空间项目或结合茶空间设计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进入项目组,零距离接触项目具体内容,以此分层、分量、分阶段开展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例如工作室初期内容可从进入实践项目的第一模块,即分析、研究与策划模块开始入手。学生通过了解行业现状对相应的市场需求做出前期的分析和研究,以本地的“有间茶舍”茶空间设计和“一席茶”茶空间设计等项目为例,学生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调研和方案设计,对项目进行量化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现场考察与场景演绎帮助学生分析和演示所学内容,分析客户在不同布局空间品饮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的变化,以及空间运用不仅满足常规的品饮和商务会客等功能外,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品饮人士,甚至如何营造特定空间环境开展专业性茶艺和评茶的相关活动,以拓宽传统茶空间的思路,进而完善茶空间设计针对茶专业性领域上相应的空白。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并结合曾有过习茶经验的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知,对茶空间设计有着真正的理解。
根据项目进展程度以及工作室相应课程安排可进入课程实践项目的第二模块阶段,即专业技术应用模块。该阶段主要通过多元化技术的应用手法,小组成员通过方案的定位与设计,组员间的反复推敲与探讨等步骤,最终完成方案要求。通过属地茶空间工地现场实地考察学习,分配项目任务书,分析空间现场结构,学生通过手绘草图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完善空间布局,结合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把握材质、空间、形态等几种介质和茶空间设计的关系,分析材质与工艺的处理,解决空间客观条件与设计定位之间的冲突,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多元化空间设计能力。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扮演客户和设计师、茶艺师、评茶员等不同角色进行多维度交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设计方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设计方案的不断完善以及结合多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模块的阶段,即多元化技术运用模块。这个阶段让整个项目更加立体和完整,与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利用设计公司的实训项目平台,邀请有经验的设计师协助指导,帮助学生熟悉整个设计流程,避免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以及企业需求出现的脱节现象,能够以多元化的形式和体系以不同视角完善整体方案内容,使项目方案不再是课堂上的单一纬度,而是多维度立体化的形式,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实际项目化为依托的教学方式对于专业教学而言,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实践环节中相关课程的形式安排,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第三模块阶段的实施中,可专项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实务训练,可以通过一年的实习期结合学校的《创新教育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加入创业实务训练计划,结合本校毕业生创业代表的经验分享,达到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双向培养,学生的优秀创业案例可适当给毕业设计的总评成绩加分。
总之,将工作室制与模块化教学融合的方式改变了常规教学中缺乏实际项目的真实数据、材料现场不能灵活运用等问题,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运用的能力,减少了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完善了企业和学生之间零距离对接的环节。
打破传统课程设置体系,以工作室制为设置核心,通过合理利用公共空间设计对应的实践课《公共空间设计创作实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打通授课,以实际项目化为实践内容的依托,邀请具有设计经验的优秀设计师带着相关项目进入课堂开展合作教学,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和校外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将工作室制的模式真正落地并有效实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过去的师徒关系,一名师父通过一个项目全程完整的带着徒弟跟进。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教师授完课离开,进入下一门课的教学,课程连接性不大,课程之间容易断档。而模块化的实践性教学,以项目化为依托,师生间的互动通过项目的黏合性更高。学生还能够直接到工作室中或项目承接的企业进行培训,获得职业实践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和成果进行细化评价[1],针对考核的综合评价内容进行量化说明,在学生专业考试评价体系中采用课程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评价、工作室课程组联合评价、学生小组评价、企业评价的方式,形成一项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可将《公共空间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加入实际应用项目结合参加环境设计大赛,形成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融合,优化教学评价系统。
(1)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最终考核要求:以实际应用项目作为学生创作设计的课题,学生通过对实际调研的建筑空间内部结构,根据人体工程学等基本知识,设计出符合茶空间主题需求的一整套设计施工方案。以茶空间设计为例,完成属地具体茶空间总平面规划图、平面功能布置图、空间结构改造、地面铺装图、天棚布置图、立面图、水电施工图、动静分析图、空间效果图等。重点设计空间布局,把握茶空间的功能需求、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空间基本尺寸和数据等基本信息,如何突出设计命题的主题思想,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把握建筑空间的基本设施和设备,让设计方案以功能为主体,把握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分析茶空间设计中人与空间的关系,人与茶的关系,并结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用创新的设计手法设计出符合人性化的安全、绿色、环保、有人文情怀的茶空间。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性训练,以现场分析、小组成员探讨方案整合思路,培养学生深化方案和灵活设计能力。
(2)成绩评定标准:课程考核以课程大作业方式为主,采用百分制,注重形成性考核。课程考核结果采取平时成绩+期终考核成绩有机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考核范围采取考勤、作业、课堂提问的方式,占总评成绩的40%;期终考查课程大作业方式,其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60%,学生按要求呈交课程考核大作业,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评定成绩。成果的评分标准与要求:设计调研与分析充分、设计思路创新性合理、设计概念及方案完整、图纸表现精美、设计手册及展板规范完整等,总成绩100分,60分为及格成绩。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模块化实践性教学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点与实践技能的融会与贯通[3],通过采用项目化、模块化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改革,通过发挥属地资源优势与互动式教学、实际项目案例教学与模块化教学整合等主要手段,将传统教学从教室延伸到不同层级的模块化教学的实践创新上,帮助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会分析和思考,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育出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