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代。在汉之前,中国的绘画艺术主要是以壁画和彩陶为主,自汉代始,国画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汉代的国画主要以线条勾勒为主,具有强烈的轮廓感和线条的韵律美。自魏晋六朝后,国画在唐代和宋代达到了巅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正如此,国画对于中国各种视觉艺术的影响既广阔又深远。动画作为一门现代视觉艺术门类,随着动画创作领域的不断发展,国画元素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动画。将国画元素融入动画设计中,可以为动画作品增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认知水平。同时,也能够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和意义,让动画更具有深度与视觉冲击感。国画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人物、场景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中融入国画的笔法和色彩,或是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体现国画的意境和哲学思想。这些应用形式都能够为动画作品带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共鸣。此外,国画元素的应用还能够为动画带来美学层面的启示。国画中常用的“留白”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在动画设计中运用,营造出更具有张力和深度的画面效果。国画中的“意境”和“气韵”等概念,也能够为动画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
通过对我国早期动画的研究和分析,可发现很多创作者都将国画元素巧妙地融入动画设计中。例如,1935年上映的《大闹天宫》中就充分运用了国画的笔触、线条和色彩,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画面。这些早期动画作品为后续动画设计中国画元素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动画设计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因此,在当今动画设计中,继续运用和发扬国画元素,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更能够弘扬中华文化,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
为了更好地融合国画元素于动画创作中,创作者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国画元素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国画元素融入动画设计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观众对动画作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脱胎于日韩风格的动画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挖掘和活化元素,将国画元素更好地融入动画创作中,赋予动画更深层次的灵魂,提升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助推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国画元素在构图、色彩、线条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表现力,在动画创作当中,加强对国画元素的运用与融合,借助国画当中的构图形式,能够让动画创作当中的,画面构图更加的流畅与自然,以国画当中的虚实构图法为例,将虚实构图法应用到动画创作当中,对动画画面进行合理的留白处理。通过留白处理,不仅能突出动画主要角色的造型,让画面更具有张力。同时,通过颜色上的对比,让画面更具有冲击力,展现动画独有的艺术性。在传统的动画设计过程当中,有的创作者更加地注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了动画的丰富的内涵呈现。对此,通过融入国画元素,可加强对内在表现的关注。比如将国画创作的相关要素运用到动画的场景、人物造型和色彩线条等各方面的创作当中,提升我国动画的辨识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不仅能让动画的创作彰显独有的魅力,同时能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动画设计中科学应用造型元素,借助于意象造型、以线造型充分地将国画造型元素特征应用到动画设计中[1],从而让动画中的角色、场景与其他物体形成更具有美感、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一方面,动画设计中融入国画造型元素有利于将动画中的人物艺术性特征一面展现出来,动画造型设计对于动画人物的形象、特征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比如,在《骄傲的将军》这部动画中的将军造型,充分运用了线条造型样式,将国画线条元素运用到动画中,以此充分烘托出动画人物的特点,使其具备更为丰富的文化性内涵。
另外一方面,结合国画的线条特点塑造人物造型时,可结合不同画家的不同方法确定动画作品中的具体风格。在国画中,不同画家的线描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下面我将就此进行简单分析。首先,国画中的线条可以分为“硬笔线”和“软笔线”两种。硬笔线通常是用硬笔或者毛笔在纸上画出来的,线条粗细均匀、直线流畅,常用于描绘建筑物、山水等物体的轮廓和结构;而软笔线则是用软毛笔在纸上画出来的,线条柔和细腻,常用于描绘人物、花鸟等细节部分。其次,不同画家的线描方式还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例如,徐悲鸿的线条多采用硬笔线,线条粗重有力,富有雄浑之气;而张大千的线条则更加细腻,线条曲折变化多端,富有变化和动感。最后,不同画家的线描方式还会因其所处的时代和地域背景而产生差异。例如,明代画家唐寅的线条更加柔和细腻,富有女性化的特点;而清代画家石涛的线条则更加粗犷豪放,富有男性化的特点。由于国画线描的多样性,让动画的造型创作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为动画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与参考。以《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为例。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角色,他的形象非常鲜明。孙悟空的身材高大,肌肉线条粗壮有力。故在人物造型上创作者结合了国画中的硬笔线进行设计。
国画元素中的核心元素之一为“思维”,其思维元素主要包含了韵味、神采、意境、抽象化等,这些元素都极具传统文化意味。在动画的创作中渗透国画的思维元素,可加强画面中的意与神的融合,强化画面的意象表达。动画创作中融入思维元素中的意象进行设计时,一方面可在角色与场景塑造中借助意象的表达形式赋予动画更深的寓意,追求更为深远的境界。在角色塑造中,可以通过运用意象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例如,可以通过运用国画中的梅花意象来表现一个角色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或者通过运用国画中的荷花意象来表现一个角色的清新和纯洁的气质。在场景塑造中,可以通过运用意象来表现场景的氛围和特点。例如,可以通过运用国画中的山水意象来表现一个场景的壮美和恢宏,或者通过运用国画中的花鸟意象来表现一个场景的生机和活力。在《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创作中,便借鉴了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场景发生在池塘中,动画中的蝌蚪形象与齐白石作品中的小蝌蚪形象相一致,都是由简单的“点”“线”所构成。动画的背景画面创作上也与国画有着密切关联,池塘里的荷花。荷叶等都通过写意的手法扎心爱你水墨画柔美的特点。而《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也因其独有的创作,荣获了1962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这也意味着在动画创作中深入挖掘国画元素,凸显作品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动画场景的设计对后续的故事情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剧情的气氛、视觉效果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动画创作中,创作者需要注重场景的设计,运用国画元素来增强场景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感表达。在动画创作上,渗透国画元素进行设计可赋予动画更为丰富的艺术性特点。具体而言,可借助国画中的构图形式展现画面的虚实、开合关系。国画的构图形式中,最为传统的布局手段为计白当黑,即“白”可以看作“无”,“黑”可以看作“有”。“白”原为画纸本身质地,在作品创作中,可将“白”置有“形”之境,与画面中的主题相呼应,成为画面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单纯局限于画纸质地本身。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景。无画处为“白”,“白”能诱发人们无限联想,创造出超越画纸之上的艺术境界。在动画片《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中,便有运用国画的计白当黑。在动画中,人物的衣服和帽子等部位会使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而在衣服和帽子的内部,则使用白色填充,以表现出立体感和光影效果。同样,建筑物的墙壁和屋顶等部位也会使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而在阳光照射的位置则使用白色填充,以表现出建筑物的形态和光影效果。这种技法的运用使得动画画面更加真实、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国画主要分为山水、人物与花鸟三大科,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墨色、水墨,或者彩色等绘画手法,表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情趣。山水画强调“意境”,追求画面的意境和气韵,注重画面整体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形式,包括人物肖像、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人物画强调“神韵”,追求人物形象的神韵和气质,注重人物的造型和表情。花鸟画是以花卉、草木、鸟兽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形式,强调“形神兼备”,既要表现出物象的形态特征,又要表现出物象的灵性和气质。花鸟画注重线条的运用和色彩的表现,追求画面的自然和生动。在三大科的绘画中,国画尤为重视画面的表现形式,意境的表达、色彩的使用上都极为考究。以水墨画为例,国画中的水墨画本身具有强烈的本土化特征,在花鸟、山水造型的创作上都具有独特的视觉传达力。水墨画使用水和墨这两种简单的材料,通过线条、笔墨、色彩等手法,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在花鸟画方面,水墨画通过线条的勾勒和墨色的渲染,表现出花鸟的生动形态和灵动神韵。在山水画方面,水墨画则通过墨色的深浅和水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深邃和广阔,以及自然景观的神秘感和气势。水墨画的创作强调“意境”,追求画面的意境与气韵,重视画面整体的沟通与色彩的运用。
将国画中的水墨画创作特点运用到动画设计中,可赋予动画国画的“情绪”,使其更具本土化特点,为观众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动画《牧笛》为例,
动画《牧笛》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水墨动画,它运用了水墨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魅力。在这部动画中,运用了水墨画的线条、墨色、渲染、构图等多种技巧,营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动画中的线条流畅自然,有着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牧笛演奏时的动态和音乐感。同时,墨色的深浅变化也非常丰富,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山水、人物、动物等不同元素的质感和形态,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国画与动画的融合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虽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都已经明确提出对动画产业的扶持,但是国画和动画的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人们更加深入地探索,探寻推动融合发展的方法。
要实现国画与动画更好地融合,需要注重人才的传承和保护,以及扩大制作队伍,这是当前急迫的任务。特别是对于水墨动画这样的艺术形式,其制作工艺一直被视为行业内的秘密,这使得水墨动画技术的传承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因此,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国画知识背景的人才。首先,需要加强对国画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系统学习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掌握国画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要素,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水墨动画、国画动画等相关课程,深入了解国画与动画的融合方式和技巧。其次,加大力度组织国画与动画的创作比赛。通过创作大赛的方式,激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比赛中,挖掘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宣传了国画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大赛的组织中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在短视频平台持续曝光喜迎更多的人参与你,同时提高大众对国画与动画融合的认知度、接受度。
国画艺术在动画创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传统二维动画制作成本也需要考虑。此外,国产动画作品在镜头语言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少变化、运动感和节奏感不足等。因此,在国画与动画的结合中不仅要重视国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还应该注重动画作品本身的视觉感受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为了丰富动画作品的镜头语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传统国画运用在动画创作中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动态表现能力不足、色彩表现单一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将传统国画的线稿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具有更好的动态表现能力。通过对线条的调整和变形,可以实现实时的动态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现代技术手段还可以实现色彩的多样化表现,通过调整色调和色彩饱和度等参数,可以使得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2.注重故事情节的设计:一个好的故事情节是动画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故事情节的设计可以借鉴国画中的故事元素,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动画作品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
3.丰富运动镜头的使用:在动画作品中,运动镜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运用不同的运动镜头,可以更好地表现动画作品中的场景和情感,增强观众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
国画元素在动画创作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能够提升动画作品的艺术性,在运用过程中,还能加强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摆脱传统动画设计形式。通过长期积累和创新,还能够发掘更多适合动画表现的国画元素应用形式。然而,国画元素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对于动画设计者来说,将国画元素融入动画中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以便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国画的特点和韵味。国画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笔法等方面,这些元素都需要在动画设计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