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磁州窑瓷绘的艺术流变*

2024-01-30 09:32:20陈晓莹张文娟
大众文艺 2023年24期
关键词:白地磁州窑化妆

陈晓莹 王 琦 张文娟

(邯郸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邯郸 056005)

中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和白瓷两大类,磁州窑自北朝创烧,始烧青瓷,但由于取材原因,很早就开始烧制白瓷,在白瓷品质提升过程中,使用了在胎体上施“化妆土”的技法,为瓷绘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加之历史上丰富的陶器纹饰绘制经验、烧制瓷器的经验积累,以及绘画技法的发展、审美思想的影响,使磁州窑瓷绘艺术丰富多样,具体可以从种类、内容、风格等方面来分析认知其流变:

一、磁州窑瓷绘种类的流变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南部的临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冀豫两省交界,古称邺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带动着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距离邺城几十里开外的早期磁州窑即创烧于北朝,以烧制青瓷为主,其中滏阳河流域的临水窑发现有在釉下施用化妆土的情况,表明磁州窑工匠在当时已经尝试了化妆土的使用,这是由于磁州窑陶瓷材质取自当地的大青土,没有定窑、邢窑瓷土的品质,含有铁、钛等着色杂质,在烧成后的器物上,往往呈现出灰白色或灰褐色,还常有影响整体美观的未烧透的孔隙以及铁质的斑点,而古时施釉较薄,不能有效遮盖瑕疵,因此在胎坯的基础上施以白化妆土,罩以透明釉料,可以烧制成品相俱佳的化妆白瓷,而光洁的外表为瓷绘的产生奠定了发生的基础。[1]按照磁州窑瓷绘技法出现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白地黄绿褐斑彩:属于釉下彩绘,这种技法产生于唐代,是于白化妆土的胎坯上点绘黄、绿、褐色斑点,罩以釉料,之后进行高温烧制,斑点在烧制过程中,遇高温渗化流淌,呈现浸润蔓延的特殊效果,磁州窑工匠们将点扩展为毛笔绘制的三叶纹、涡纹、麦穗纹、圆点纹、放射纹等。

白地黑绘:白地黑绘即白釉釉下黑绘,产生于宋末,并在金中后期广泛使用,是磁州窑工匠在化妆白瓷上,进行的装饰技法的创新,瓷绘颜料取材于磁州窑所在地盛产的斑花石,斑花石是含有84.94%氧化铁成分的矿石,将其制作成颜料后,绘制在瓷胎上,再罩以透明釉料,入窑二次低温烧制而成,图案呈现出黑色或者褐色,显示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效果,这种效果与当时的单色釉瓷器有着明显的风格区分。

磁州窑的白地黑剔花技法早于白地黑绘技法成熟,是在白化妆土上施黑化妆土,趁湿划出纹样形状,剔除纹样之外的黑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色彩对比强烈,并具有精致的特色,这种典型的磁州窑装饰技法,对白地黑绘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白地黑绘经典的剪影式,非常明显得益于白地黑剔花技法,但相对于白地黑剔花技法,白地黑绘更趋向于简练快捷。艺术是不断地发展的,在磁州窑工匠们的不断探索中,白地黑绘后又衍生出白地黑绘划花加黄彩、白地黑绘加黄彩、白地黑绘加褐彩等种类。

黑釉铁锈花:此瓷绘技法产生于宋代,在胎坯上施黑釉后,以绘、点、洒等方式再施以斑花石制作而成的颜料,之后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烧成后通体黑釉,所绘图案即酱褐色铁锈花纹,色泽庄重,典雅大方。

绿釉黑绘:此瓷绘技法产生于金代,即在白地黑绘基础上,罩以绿釉,入窑二次低温烧制而成,这种方式烧制出的绿釉瓷呈翠绿色,色泽清新,釉色通透,有的绿釉黑绘与划花、篦划方式相结合,作品层次丰富,生动洒脱。

红绿彩:红绿彩是磁州窑创烧于金代中后期的瓷绘装饰品种,它是在已经烧成的化妆白瓷或白釉黑彩瓷釉面上,用毛笔蘸取釉料进行图像绘制,之后入窑二次低温烧制而成。红绿彩以红描边,填以绿色、点黑、间或有黄褐色,有的是红色为主,辅以绿色,也有不勾边直接以红绿色没骨方式绘成。整体上色彩对比鲜明、热烈奔放,丽而不俗、艳而不媚。红绿彩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釉下釉上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孔雀蓝黑绘:此瓷绘技法产生于元代,与绿釉黑绘相似,即在白地黑绘的基础上,罩以孔雀蓝釉,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由于孔雀蓝色罩在白化妆土上,色釉相对通透、纯粹,孔雀蓝黑绘瓷器在元代烧成后,在明代又有复烧。

青花:青花绘制技法与白底黑绘技法有着很深的渊源,都是白地釉下绘,主要是施绘的釉料有所区别,青花是以含氧化钴的矿石为原料,在白地胎坯上绘画,再罩一层釉后,入窑经高温烧制而成,烧成后所呈现出极具美感的蓝色。随着绘制技法的不断提高,出现分水法,使蓝色像中国画中的墨色一样可以“墨分五色”,更具层次感。磁州窑瓷工在清末民初到景德镇学习青花绘制烧制技法,后在磁州窑大量生产。

青花五彩:此瓷绘技法是在白化妆土胎坯上,以红、黄、蓝、绿、紫等色绘制纹样,后再入窑二次低温烧制而成,是釉上釉下相结合的装饰技法,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磁州窑多采用此瓷绘烧制技法。

立体梅花点纹:多见于磁州窑明清瓷器上,即先在施有白化妆土的器物上涂带状铁锈色釉,在色釉上点绘白化妆土料浆或白粉料,形成立体感极强的梅花纹,间或绘以褐彩草叶纹连接。

二、磁州窑瓷绘内容的流变

由于民窑的特性,磁州窑在瓷绘内容上与百姓的审美直接相连,因此在瓷器装饰上,经历着从简单到丰富多样,从单体到组合,从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到复合纹样,从单纯审美到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演进,总体来分,主要有以下类型:

表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学习,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上,先民们就根据观察归纳所见,在器物上进行描摹表现,形成了丰富的纹样,为瓷器的纹样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在生活中见到的草叶、牡丹、芍药、菊花、雄鹰、芦雁、鱼、鹿、猴、山川河流、树木等等都成为瓷绘的内容,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最早出现在磁州窑瓷器上的纹样。磁州窑瓷绘还有一类内容是表现民风民俗,比如小儿蹴鞠、放风筝、垂钓、嬉戏、牧鸭、打陀螺、玩鸟、捕虫、打盹、地上写字,以及马戏、熊戏、杂技等丰富的反映民风民俗的图像,这些自金代以后就被普遍地绘制在瓷器上,线形勾勒,清新活泼,自然奔放,富有中国传统绘画意味,又无官窑的精致板正。[2]

表现文学:古磁州窑倚山临水,特别是在战乱频繁的北宋后期及金元时期,有文人为躲避乱世,隐居磁州窑所坐落的山中,对磁州窑艺术的文化内涵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有的直接从事瓷绘创作,将历史人物、故事、小说中的场景进行创作表现,有三国故事、隋唐故事、佛道仙故事、元杂剧舞台场面、二十四孝等,里面不乏深刻内涵的内容,如离家铭志的“相如题桥”、警示清廉为政的“赵卞入蜀”、表现气节的松竹梅纹等等。至清末民初,出现的戏剧舞台样式甚或有电灯的出现,以展示是舞台表演场面,还有小说插画式图绘,如“晴雯撕扇”“王贵闹棋”等,表现了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吉祥寓意:磁州窑来自民间,必然会反映着百姓的审美喜好,自磁州窑北朝创烧后,逐渐传承与累积了经典的纹样,以谐音、喻意、双关等方式进行图像的组合,并图案化,如龙凤呈祥、牡丹富贵、双婴戏莲、青松仙鹤、喜鹊梅花、水草游鱼、麒麟送子等等,诸多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表现了百姓的美好愿望。

此外,富有内涵的文字饰是磁州窑瓷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宋金之际就已出现,后被广泛运用,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招揽顾客使用的商用文字,诸如“仁和馆”“同乐馆”“梨花白”等招牌类,还有“招财利市”等推销类词语,往往这类文字在书写上洒脱豪迈;一类是宋金时期流行的诗词曲赋、格言、《论语》等,此类一般体现出雅致之意,通过文字的书写,抒发内心情感,比如磁县观台镇出土的瓷枕上书“一架青黄瓜,满园白黑豆”,田园意境跃然而出,文字表达了胸中臆气;再有一类是吉语甚或符咒,比如“福德”“春”“好酒将来”“长生不老”等等,以文字的形式直接表现美好愿望或达成愿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磁州窑瓷绘中,磁州窑艺人结合画面所需,进行或写意或工笔的画法,其中,工笔画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采用了宋朝宫廷精致严谨又富丽堂皇的院体画风,以细致入微的笔墨刻画去表现文人逸事、戏剧场面、故事传说和附着的山水景致,面对山水小品和婴戏题材,则多采用写意技法,豪迈疏朗的用笔使人物意趣和空旷的山水气质跃然而上。[3]

三、磁州窑瓷绘风格的流变

由于磁州窑历经千年,必然会有装饰风格的转变,从宏观角度观察,大致是由朴素到热烈到含蓄再到风格多元化,是与大众审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产物。按时代演进顺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磁州窑瓷绘艺术风格的流变:

磁州窑在北朝时期创烧,由于当时的烧制技术、环境影响等因素,主要以烧青瓷为主,其艺术特点有着造型简洁、浑厚质朴等北方青瓷的普遍特征,以釉色胜,以器型胜,瓷器大多素面无饰或者辅以简单的纹饰如弦纹、莲花纹等,彼时在滏阳河流域的临水窑就发现了在釉下施用化妆土的情况。

唐代的磁州窑,由于毗邻邢窑,受邢窑影响很大,一些三彩器和黄釉执壶具有邢窑典型特征,此时出现了彩绘,多用点绘法,纹样有唐三彩的影响,以绿色、黄褐色为主,淡雅又热烈。

宋代陶瓷业呈蓬勃发展态势,当时的磁州窑被辐射在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周围,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与汴京相近,汴京的审美好尚一定程度左右着磁州窑的产品风格,而推崇文治政策的北宋,汴京文人聚集,文人士大夫思想的影响,使追求清雅、自然、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成为主流审美,文人画被推为主流艺术,水墨的运用成为主要绘画方式,注重黑白关系的变化,认为“墨即是色”,磁州窑创造的白地黑绘技法便借鉴了中国画的黑白语言形式,转向写实化,更加简洁明快,生机勃勃的折枝花逐渐代替了繁密规整的缠枝花,草叶纹、动物纹、人物纹都力求准确生动,山水纹样从笔法、构图到意境则更与当时的写意、白描等绘画种类相契合,但无法像水墨那样“墨分五色”。

在金代,磁州窑产品装饰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一改北宋早期瓷绘装饰风格严谨、画面布局规整的风格,更趋向自由与洒脱,刻剔技法逐渐被彩绘取代,画面布局相对更加轻快。而红绿彩的创烧更加丰富了瓷绘技法,彻底摆脱了之前剔刻所造成的图案化的束缚。

金末至元初,由于战争的频繁,对磁州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瓷绘几乎只有白地黑绘,方式单一,纹饰趋于简单和草率,常应用于碗、盘和盆等需要大批量生产的日常用具,且绘制手法简单。同时,出现了程式化的图像比如龙凤纹、鱼纹、芦雁纹、草叶与花卉纹等,此时有一些相较精彩的表现历史人物故事题材的瓷枕,但画面多繁缛拘谨,水准较之以往逊色不少。

元代的磁州窑一度进入繁荣期,瓷器曾大批量供应元大都,并为宫廷、官府和平民等不同阶层广泛使用,磁州窑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开始远销海外。其典型器为各种龙凤坛、婴戏罐,以及装饰有诗文书法的四系瓶,风格粗犷豪放。此外,画有历史故事和诗词书画的长方形瓷枕也是元代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个时期,由于文人的推动,加之官府与民间以及多民族审美的杂糅,形成了磁州窑丰富的瓷绘题材,精致与洒脱、含蓄与豪迈并存。

明清时期磁州窑逐渐走向衰落,但产量不减,以白地黑绘为主要装饰的日用品和宗教用品仍然占有着北方广大的民间市场,也曾一度为明清的宫廷和官府烧制器物,多为储酒存水之物,与通常意义上的官窑不可同日而语。此时期瓷绘技法在白地黑绘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柿红色,反映了民俗风情以及百姓的审美好尚。

清末民初,磁州窑派出窑工赴景德镇学习青花技法,并与磁州窑传统的白地黑绘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大批量烧制青花及青花五彩瓷器,除日用器物之外,还生产了大量的艺术瓷,风格清新刚健,活泼质朴,保持了其民窑的特色。

彭城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动荡的政局和长期的战乱,磁州窑的陶瓷生产受到极大破坏,致使窑场大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仅剩碗窑47座、缸窑9座还在勉强生产。1945年8月5日,彭城解放,政府大力恢复陶瓷生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新中国成立前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改变为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从北京等地不断调入高级技术和艺术人才引领磁州窑的发展,如解放初期的刘雨辰、叶麟趾、叶麟祥、叶广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魏之騟、李允忠、刘珂等人。陆续开办了现代化的十家国营陶瓷厂,逐渐使陶瓷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彭城也成了新中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现代磁州窑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在1976年,把陶瓷研究所的美术车间分出成立陶瓷七厂专门生产各类艺术瓷,主要产品有仿宋瓷、花釉陈设瓷和大型高温花釉瓷板壁画等等,作品面貌一扫之前存在的程式化问题,从色彩的使用、构图的处理以及题材的选择都反映出时代气息。[4]

21世纪以来,磁州窑瓷绘艺术迎来新的发展,涌现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际衡、刘立忠,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任双合、闫保山、宋润生、张拥军等,他们在传统磁州窑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形成了丰富的风格。磁州窑也吸引了诸多外地艺术家前来创作,比如2009年末至2010年初,杜大恺、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刘临、忻东旺六位在中国美术界有深远影响的画家、教授们赴磁州窑,创作了一批以铁锈花和红绿彩为主要探索方式的新磁州窑作品。[5]来自油画、国画、雕塑以及陶瓷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与磁州窑当地艺术大师一起,以磁州窑的原料或文化元素为基础,运用多元化创作思路,不断挖掘传统磁州窑的综合属性,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新象和艺术内涵,不断推动磁州窑在当代的新发展。

总之,磁州窑瓷绘作为典型的瓷器装饰技法,技法、内容丰富,作品风格多样,反映出艺术与时代,与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当代瓷绘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猜你喜欢
白地磁州窑化妆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给语言“化妆”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10
化妆
快乐语文(2018年18期)2018-08-18 03:00:22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给鸡蛋化妆 等
白地霉不对称还原1-萘乙酮制备(S) -1-萘基-1-乙醇
少女的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