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分级阅读智慧服务研究

2024-01-29 11:15冯玉娇李玉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图书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龄儿童读物分级

冯玉娇,李玉海,b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b.中国图书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1 引言

在我国,学龄儿童(6—12 岁)是指符合普及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来完成阅读或参与阅读活动。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价值观还未形成,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无法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选择合适的书籍,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龄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并对读物内容进行正向的干预和指导,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分级阅读模式发源于美国,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在欧洲流行[1],其工作方式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少儿的心理特点拟订科学的阅读书目和计划。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已经开展了丰富的活动,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实践项目包括英国阅读起跑线计划、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出生即阅读”和“每一个孩子准备在你的图书馆阅读”婴幼儿分级阅读推广活动、德国“阅读起点——阅读的3 个里程碑”项目和“阅读测量尺”活动、意大利Np L 计划等。在我国,南方报业集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接力出版社成立了接力儿童分级阅读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原秘书长汤更生在第二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上号召图书馆界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儿童分级阅读行动[2]。随后,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开展分级阅读实践。湖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根据不同年龄少儿的阅读习惯,划分了六大区域,并定期推出“图书推荐”,打造特色的少儿中文阅读活动[3];中国国家图书馆少儿馆以《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为依据,设置了0—4 岁、5—8 岁、9—12 岁少儿数字阅读专区[4];上海图书馆设计了与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相契合的数字阅读活动[5]。

当前,公共图书馆少儿分级阅读服务已经实现了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如利用数字图书馆、智能穿戴设备、数字阅读终端打造智能阅读系统。2011 年,大英图书馆发布的新的国家图书馆阅读书目数据建立了“关注事物”模型,将书名与人、事件和地点进行关联,图书馆阅读书目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走向智慧推荐[6]。图书馆智慧推荐服务的体系、模式、策略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将学龄儿童分级阅读与智慧服务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学龄儿童是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儿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为了使学龄儿童获得优质的阅读资源、享受良好的阅读指导、参与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我们有必要将智慧服务渗透到分级阅读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因此,本文从智慧图书馆出发,提出了学龄儿童分级阅读的智慧服务策略。

2 学龄儿童分级阅读认知规律

让·保罗·皮亚杰认为,学龄儿童思维方式的发展包括四个阶段(见表1)[7]。阅读是儿童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后作出的认知反应,儿童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内在加工,提升阅读认知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学龄儿童阅读认知规律,归纳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儿童的阅读认知能力,为其推荐与其阅读认知能力相符的分级阅读读物,保证图书馆分级阅读服务的顺利开展。

表1 儿童思维方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1 低年级段儿童阅读认知

在我国,74.8%的孩子从2 岁前就开始阅读,经过家庭亲子阅读和幼儿园阅读教育,学龄前期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开始注意到事物之间的主要特征和联系[8],但不管是在语音的正确性还是在语法语言的表达方面,学龄前期的儿童还无法进行快速、高质量的阅读,只能阅读一些主题鲜明、内容简单、图文并茂的书籍。

对我国小学低年级段的儿童来说,语文教学主要以汉语拼音和识字为主,二年级开始接触短篇课文,但仍然以识字为目的。这一阶段,儿童课内的识字和阅读理解教学可以帮助儿童准确、有韵律地朗读或默读文本,理解字词句的字面意思,提高阅读流利度。儿童的抽象思维得到初步发展,如果儿童阅读材料中文字较多,就需要用抽象思维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分析理解,这一能力要求对第一学段儿童来说具有较大难度,所以这一阶段儿童的抽象思维阅读体验较差。基于此,课内的语文教学多采用多样化、趣味性教学方法,鼓励儿童在课堂上多说话,学会完整地表达,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培养儿童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低年级段儿童年龄在6—8 岁之间,他们的认知发展处于遵从权威和服从规划阶段,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与分辨能力,而学校、教师、家长参与选择和推荐的阅读书目、教育理念等是一种“中介学习经验”[9],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后阅读,成人都可以通过阅读推荐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儿童在趣味性和个性化的文本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为人处世当中,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观念。

2.2 中年级段儿童的阅读认知

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儿童开始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根据特定问题和目的提取文本信息并解决问题,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阅读材料进行稍微精细一点的个人加工,形成自己能够掌握的记忆方法;能够初步具有理性思维能力以及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初步开展自主阅读的有效尝试[10-11]。因此,在教师适时指导的前提下,鼓励儿童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书目进行阅读,在实践中培养儿童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专注力,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在具体的学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儿童断句和读句的能力训练来巩固儿童阅读的速度和流利度。教师的课内阅读教学要求儿童利用多种方法挖掘并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和过渡句,通过默读、朗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培养儿童聚焦并捕捉、定位关键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要求第二学段(3—4 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12],这一学段的儿童要涉足多种类型的文学体裁,尽可能多地阅读纯文字类书籍。中年级段儿童还处于发展期,心智不够成熟,自我管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这个阶段儿童的课外阅读仍然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陪伴和引导,逐渐完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

2.3 高年级段儿童的阅读认知

和前两个学龄段相比,高年级段儿童(5—6年级)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阅读书籍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文学体裁的类型等有了较大的变化,进入为获取知识而阅读的阶段[13],是儿童阅读认知能力发展的黄金期。他们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可以借助字典等独立阅读,抽象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较大发展,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可以尝试着进行多篇阅读甚至是整本书阅读,做到根据文本上下文的单个信息推理字、句、段、图、表所表达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

进入高年级段,儿童已经具备了一些深度阅读的能力,但很少有儿童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在儿童书目选择和阅读目标的确定上进行指导,如在常规的教学中,以主题为圆心,利用图书馆进行同类文章的归纳和整理,辅以不同媒介开展跨媒介教学,鼓励并引导儿童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培养儿童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发展高阶段思维。研究表明,儿童要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最不可或缺的是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阅读任务,班级内自主开展主题阅读,组建阅读兴趣小组,并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和及时的阅读评价,促进儿童阅读认知能力的发展。

Chall 将阅读划分为6 个阶段[14],其中,语音规则期(6—7 岁)、字词解码期(7—8 岁)、阅读流畅期(8—11 岁)、多元构建期(11 岁以后)介于小学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时期,学龄儿童阅读先从理解图画开始,逐步转变为通过图画与文字互动构建意义来理解阅读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学龄儿童阅读认知规律为依据开展分级阅读,是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的,对于学龄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作为学龄儿童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和资源提供主体,有必要积极参与到分级阅读的实践中来,以学龄儿童的个体特征和阅读能力、水平为依据,在对馆内环境、馆藏分级阅读文献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开展分级阅读服务,对学龄儿童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指导。

3 图书馆分级阅读服务需求

图书馆分级阅读服务以学龄儿童为主要对象,图书馆需要在对学龄儿童阅读需求进行精准感知的基础上,提供分级阅读服务。尽管如何实现精准感知是一个技术难点,但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实现全面数据获取、用户需求表征与隐性需求挖掘、建立有效的需求与行为映射提供了技术基础与实现路径[15]。

3.1 学龄儿童阅读需求感知

经过学龄前的积累,学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认知能力,但具备阅读认知能力并不代表儿童会产生阅读需求。阅读认知有浅层和深层之分,浅层认知是对阅读意义有所了解或明白,深层认知触及阅读的本质,是儿童产生阅读动机并根据自身的阅读偏好开展阅读活动的必要前提。对图书馆而言,学龄儿童到馆阅读意味着儿童具有产生阅读需求的倾向,不管是有切实的真需求,还是因缺少完整性、真实性而相当有限的佯需求、伪需求甚至是无需求,图书馆要通过抓住满足儿童阅读需求的契机,激发儿童阅读动机,并针对儿童阅读偏好开展分级阅读服务。

(1)创建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图书馆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及可视化处理,并以此判断用户对图书馆提出的服务要求和书籍检索要求。对学龄儿童而言,图书馆需要录入和采集的信息包括年龄、年级、性别、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方式(自读、家长陪读、师生共读、朋友同读)、阅读设备(纸本书籍、电子阅读器、手机、iPad 等)、喜欢阅读的书籍等内容,并及时对用户入馆后的书籍使用和借阅信息进行同步更新。

(2)感知学龄儿童显性阅读需求,挖掘隐性阅读需求。《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显示,接近九成的受访者对阅读感兴趣,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对课外读物感兴趣[16]。但是,落实到实际的阅读行为中,很多儿童的阅读却是在“家长强迫”或“老师要求”下被动完成的,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还有部分儿童对阅读有畏难情绪,只愿意选择内容浅显的读物。图书馆要成为儿童“想阅读”“开始阅读”的桥梁。首先,馆员或者馆内智能机器人与学龄儿童之间开展口头问答交流,初步判断和感知儿童阅读需求,及时做好记录。针对伪需求、无需求的儿童,要着力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后期开展智慧服务提供依据。之后,图书馆对用户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用户的具体阅读需求,整理用户使用图书馆各类服务时留下的行为数据和历史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绘制用户个人阅读轨迹,归纳推理用户的阅读喜好,实现对于隐性阅读需求的挖掘。

3.2 学龄儿童读物需求感知

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提出“阅读循环圈”理论,他认为选书、阅读、回应共同构成儿童的阅读循环,三个环节同时得到满足才能促使阅读继续进行(见图2)[17]。对处于不同阅读认知阶段的儿童来说,阅读偏好具有阶段性的差异,条理清晰、结构明了的童话书、故事书、国学经典、绘本等,是低年级段儿童的首选;三年级儿童适合阅读启蒙故事类、传统故事、中外经典短篇故事、常识类书籍;四年级儿童更愿意阅读科普类作品、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思维拓展类作品、名家经典作品;高年级段儿童倾向于阅读以叙事文体为主的作品,包括民间故事、古典名著、长篇小说、世界名著等。

图1 阅读循环圈理论示意图

图2 学龄儿童阅读能力层次模型

(1)学龄儿童阅读能力测评。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层次性愈加明显[18],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任务群的学年段要求以及阅读活动发生的顺序性和阅读文本的独特性,本文提出学龄儿童阅读能力层次模型(见图2)。图书馆对学龄儿童进行阅读能力测评是感知其读物需求的第二步。我们建议图书馆以文学故事类作品为参考,结合儿童学年段,设计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的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低年级段检测儿童的字词认读和理解能力,中、高年级段以信息的运用和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创新为主,每套测试6—8 题为宜,每项阅读能力对应2—3 个测试题目,依据测试结果评估儿童的阅读能力。

(2)基于测评结果的读物选择。首先,图书馆分级阅读区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物品陈设和色彩搭配,读物的排架方式要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语言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其次,根据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种类和题材多样的阅读书单,书单以校园成长、推理探险、奇幻故事、温情绘画、休闲娱乐、影视同期书、游戏同期书等儿童喜爱的主题类别为主,图书馆员要以指导者、陪伴者、分享者、倾听者的角色参与到儿童阅读中去,利用ChatGPT 等人工智能做好馆员阅读指导中的助教角色,引导儿童选择适合的读物。

3.3 分级阅读指导服务需求

图书馆分级阅读体系的构建要以国家图书馆发布的《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基本藏书目录》为基础,结合馆藏资源和读者借阅数据,与相关专家合作,制定出符合地方特色的基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读物体系。在横向上,以人文主题将不同内容的优秀作品、故事、诗词、童话、散文、小说等串联起来;在纵向上,对读物进行阅读难度与适读年龄划分,明确不同年龄段少儿的阅读侧重点[19],并逐年更新。

(1)分级阅读文献资源等级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提供了3,500 个常用汉字,并规定了各学段儿童常用汉字的识字量,图书馆也可对文本的字例数进行统计,测算文本中常用汉字的复现率和非常用汉字的百分率,确定读物文字等级[20]。一般而言,读物的等级与字例数成正比、汉字的复现率与文本难度成反比、非常用汉字的占比高低也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再利用计算公式统计文本词汇的丰富性、多样性、词汇的密度和长度,确定读物词汇等级[21]。同时,从易读性出发,结合文本句子长度、句法结构和语义的复杂程度、篇章长度等内容将读物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并分别对应学龄儿童阅读能力的三个层次。

(2)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的阅读指导。图书馆员作为有协助能力的成人,其作用体现在阅读的引导、支持和辅助上,馆员可通过宣讲、趣味问答等形式指导儿童熟悉图书馆的基本规则,遵循图书馆的行为规范是开展分级阅读的第一步。馆员或家长协助儿童查找和借阅图书,引导儿童使用并熟练地通过图书馆检索系统找到所需图书是阅读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完成阅读,感受文字符号是第一步,然后是对视觉信息解码,进而理解文字符号[22]。馆员在儿童阅读过程中的指导是分级阅读的重要环节,是分级阅读持续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馆员要根据儿童的阅读认知能力具体指导。对待低年级段儿童,要在其能正确认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互动等形式帮助他们理解阅读内容,鼓励儿童自主阅读;对待中、高年级段儿童,可以在儿童自主选择读物以后,组织馆内同龄、爱好趋同的儿童进行阅读分享活动,鼓励儿童表达自己、分享阅读体验;对于无法到馆的儿童,则可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阅读指导。

4 图书馆学龄儿童分级阅读智慧服务策略

根据学龄儿童的阅读认知规律,结合智慧服务的具体内容,本文提出图书馆分级阅读智慧服务策略。基于内容的智慧服务策略,通过智慧推荐,帮助学龄儿童选择适合的书籍;基于兴趣爱好的智慧服务策略,通过图书馆(馆员) 协助,保障学龄儿童阅读循环的顺利开展;基于时间的智慧服务策略,帮助学龄儿童打破时空的限制,享受阅读的乐趣。

4.1 基于内容的智慧服务

纸本阅读仍然是当下主流的阅读方式,但是在无法获得纸本书籍和携带纸本书籍不方便的情况下,学龄儿童也会选择电子读物。图书馆要及时更新分级阅读纸质资源,并利用数字资源的优势,丰富馆内分级阅读电子读本和分级阅读电子资源数据库,延伸阅读的边界,丰富阅读形式。

(1) 低年级段儿童在阅读时具有较高的专注度[23],对低年级段儿童来说,纸质书籍仍是首选。亲子阅读多在幼儿阶段开展,但是处于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时期的低年级段儿童暂时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阅读认知能力有限,仍然需要继续开展亲子阅读,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实现家长、儿童共同成长。图书馆要为低年级段儿童的这一特殊需求创造条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亲子体验、亲子阅读活动,共创特色亲子教育课程,积极开创图书馆与小学合作的新局面。

(2)9 岁是儿童自主阅读的开端[24],从中年级段开始,儿童已经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图书并控制整个阅读过程。统编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增设阅读链的内容,帮助儿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机结合。图书馆在分级阅读读物的推荐上,除了要紧抓中、高年级段儿童的阅读兴趣点,还要坚持多样化——以儿童的课内学习内容为导向,为儿童推荐与课堂阅读内容相关的多种文本及其他相关联的读物。推荐内容既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有声读物,类型可以多元化。

(3)阅读环境是影响儿童进行自主阅读的重要因素。图书馆设立的分级阅读区域是集资源、交互、体验于一体的专属空间,该区域内的阅读资源按主题进行分类,通过灯光、音乐、桌椅摆放等辅助手段打造一站式阅读场所,充分调动儿童的阅读积极性,让儿童沉浸其中。目前,儿童的阅读方式多为碎片化阅读或即时性阅读,为了提高儿童的阅读频次并延长儿童有效阅读的时间,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通过最优的媒介进行传送。例如,可以利用微课、微电影、有声资源、动画等形式推送学科类的科普知识,利用VR、AR 等虚拟仿真系统技术为用户开展虚拟化的立体现实场景服务。

(4)分级阅读尚未融入教学体制内,所以我国分级阅读将重心放在课外读物上[25]。图书馆既要为学龄儿童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也要推荐与小学语文课堂有关联的教辅资源,直接为学龄儿童提供个性化完整知识产品阅读服务,使其真正享受问题解决式的智慧阅读服务。同时,图书馆将通过大数据得出的学龄儿童的阅读水平情况推送给教师,辅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对学龄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素养教育。在智慧模式下,图书馆还可以尝试为学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阅读资源,实现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认知的语义贯通,并结合智能匹配、游戏互动等方式为学龄儿童的阅读增添乐趣,促进学龄儿童自主、互动、探究的个性化与深度阅读。为了提升用户满意度、保证服务效果,图书馆还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自身的服务策略,对推送书目进行动态更新。

4.2 基于兴趣爱好的智慧服务

要发挥学龄儿童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图书馆(馆员)对学龄儿童的引导、辅助和与学龄儿童的共同探讨活动都要在维护和发展其阅读兴趣、阅读爱好的基础上进行,帮助学龄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1)发现学龄儿童的兴趣点。图书馆的门禁系统、空间无线定位技术、空间环境感知器等智能设备源源不断地为构建全面、完整的图书馆用户画像提供数据支撑,儿童也会通过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及完善身份信息。图书馆通过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工具、信息采集工具等分析用户基本身份数据,构建用户属性标签,识别用户身份,通过用户的书籍检索、下载、借阅等信息分析用户的内容偏好数据、社交数据等,从多个维度提取用户兴趣的关键特征,构建用户和相同类别用户的兴趣偏好标签、用户互动数据标签、用户会话数据标签和情境属性标签,完成用户画像。

(2)在检索阶段进行指导,帮助学龄儿童快速检索心仪的书籍,激发其正向情绪,促进阅读的顺利开展。学龄儿童偏爱符合自身兴趣的检索任务,有趣的检索任务和检索方式是儿童检索热情得以持续的一种保障。但是,学龄儿童本身的信息检索能力和检索结果处理能力较弱,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成功完成检索任务的概率会提高,但是图书检索对部分儿童而言仍是不可胜任的挑战。图书馆可以尝试构建用户图谱、分级阅读资源图谱和场景图谱,利用图谱感知用户需求,实现用户在特定场景对阅读资源需求的关联。在检索界面的设计上,要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界面构图和颜色搭配要鲜亮,文字和图片的选择最好是儿童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鉴于部分低龄儿童识字量有限,图书馆要将语音要素加入搜索引擎当中。图书馆员和家长要帮助儿童找到检索发生困难的关键节点,并在这些节点上与儿童对话,向儿童提出与当前节点相关的问题,提高儿童的积极性和探索兴趣。如果检索困难发生在开始阶段,可以尝试询问儿童:“你知道如何使用这个检索系统吗,要不要先观看检索视频说明”“你知道自己要检索的书叫什么名字吗”;如果困难发生在阅读检索结果阶段,问题则变为:“检索结果中有没有你想阅读的书籍或者相似的书籍”“你知道在哪借阅这本书吗”“你知道怎么下载电子书吗”等。

(3)学龄儿童阅读时会遇到一定的阻碍,需要阅读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图书馆可以用微课、短视频等方式将讲授视频导入到本馆图书检索系统中,做到一书一视频、一书一讲解,帮助儿童了解并掌握书籍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阅读结束后有效的交流和讨论,能够帮助儿童进行有效思考,结合不同年级段儿童的兴趣点,图书馆(馆员)可以引导低、中年级段儿童积极参与趣味性较强的图书交流会、讨论会,鼓励高年级段儿童参与中外文学经典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故事会、交流会、主题演讲,让儿童通过互动来分享阅读体验、交流阅读经验。

学龄儿童是成长的重要阶段,图书馆可以为儿童建立基于数据特征模型的个人阅读资源库,通过对前期和现实数据的分析及时预测儿童未来的阅读兴趣发展方向,做好数据的实时更新,更好地为儿童推荐感兴趣的阅读书目。当然,图书馆在获取用户数据时也要关注私有信息的保密性,在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图书馆行业必须从自己的职业理念和道德操守出发,在实践中灵活使用推荐系统体系结构控制、匿名技术、数据扰动、加密等技术有效地保护用户隐私。

4.3 基于时间的智慧服务

基于时间的智慧服务有助于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分级阅读活动,提高学龄儿童的阅读频次和阅读时长,培养儿童热爱阅读的习惯。

(1)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分析儿童在不同时间点的阅读行为,能够了解学龄儿童在什么时间段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以及在不同时间段有什么阅读偏好等。一般来说,儿童在校阅读有晨读、阅读课、大课间等三个黄金时间段。由于学龄儿童在校无法使用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图书馆可以在此期间根据儿童的学龄段和学习进度,将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教育有关的阅读资源推送给各科教师,由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阅读资源,将儿童的阅读学习和阅读指导落到实处。

(2)学龄儿童一般是在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进入图书馆参与阅读活动的,家长是学龄儿童分级阅读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家长上班期间,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关注图书馆的信息推送内容。每天8 时至14 时是大多数人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对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更强,图书馆在这个时间段的推送要富有信息价值和情感价值,借助文字、图片、声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推送图书推荐类文章,能够提高文章内容的解释力和体验性[26]。每天18 时至20 时,大部分人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图书馆在这个时间段开展的智慧推送服务要以促进亲子共读为目标,如通过多样化的阅读项目帮助儿童和家长养成定时、定期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频次,或推送阅读指导培训和讲座帮助家长掌握亲子阅读的技能和技巧,或通过推送热门纸质图书、电子读物、阅读音视频材料,激发亲子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3)馆校共建是以线下形式在工作日开展智慧服务的有效途径。具体可有如下方式:图书馆以儿童的阅读认知规律为依据,将分级阅读资源引进校园;以年级段为单位,入校开展阅读活动;通过各领域专家开展讲座、主题演讲进行阅读指导;各中小学儿童以小志愿者的形式到馆参观、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借助“双减”政策的东风,图书馆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可以解决工作日儿童无法直接使用阅读资源的难题,为图书馆线下分级阅读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5 结语

本文通过揭示学龄儿童的阅读认知发展规律,在考虑目前图书馆开展分级阅读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分级阅读的智慧推送策略,可为图书馆开展分级阅读实际活动提供借鉴。图书馆分级阅读的智慧推送策略实现的关键在于图书馆依据分级阅读标准建立自身的分级阅读资源数据库,因此,从国际层面制定分级阅读标准、确定阅读书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分级阅读对儿童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才具有实际性的作用。可以预测的是,在智慧化理念下开展的分级阅读能让儿童的阅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本,解决了时空上的困扰,对于儿童全身心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之美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学龄儿童读物分级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学龄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3年后疗效调研
分级诊疗路难行?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