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睡眠不規律的人容易得心脏病,但具体原因存在争议。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凯尔西·福尔博士决定从动脉粥样硬化入手,看看睡眠的规律性是否和这个早已被证明能够直接导致心脏病的症状存在某种关联性。
福尔和同事们招募了2032 名平均年龄为69 岁的中老年人,要求他们佩戴一种特殊的腕表,随时记录每天的睡眠时长和睡眠时刻。其中,睡眠时长指的是一个人每天睡觉的总时长,在睡眠最不规律的人群当中,这个参数在一周内最多可以相差两个多小时。睡眠时刻指的是一个人每天入睡的时间,在睡眠最不规律的人群当中,这个参数在一周内最多可以相差90 多分钟。
接下来,科学家们又研究了参试者的动脉,发现睡眠最不规律的那群人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均比对照组高出1.4 倍左右。相关论文发表在2023 年2 月15 日出版的《美国心脏学会杂志》上。
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睡眠不规律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证据,也许这就是睡眠不规律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睡眠时长和睡眠时刻这两个参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并无关联,这说明一个人只要遵守自己的日常睡眠习惯就行了,不一定非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每天必须睡够8 小时。
现代人关于睡眠有很多误区,比如“8 小时睡眠”。其实这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并不一定属于人类的本能。事实上,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有人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证明普通人即使生活在黑暗环境里也只能一次连续睡4 小时,醒一会儿之后才可以接着再睡4 小时。这种阶段式的睡眠似乎才是人类天生的睡眠方式。
无独有偶,很多历史学家也证明,古人很少能连续睡够8 小时。尤其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欧洲人,他们的黑夜太长了,不可能全都用来睡觉。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中都有“第一觉”和“第二觉”的说法,两觉之间的那段时间里,他们会去写作、祷告,甚至出门见朋友。中世纪时的欧洲甚至出版过一种专门用于两觉之间的祈祷书,帮助这些“夜猫子”正确地打发夜晚的空闲时间,免得他们去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人虽然没这么极端,但也很少能够连续睡8 小时。曾有人类学家研究过生活在玻利维亚的提斯曼人、生活在坦桑尼亚的哈扎人和生活在纳米比亚的闪族人,发现这些以打猎采集为主的原始部落成员也不是日落而息的,他们的入睡时间通常要比日落时间晚3.5 小时,而且他们的平均睡眠时长也只有6 个多小时。
既然如此,为什么现代社会有“8 小时睡眠”这个概念呢?答案很可能和照明技术的发明和工业革命的开始有关。为了不让大家浪费夜晚的时光,巴黎市政府于1667年首次为全城的主要街道装上了路灯。之后,欧洲各大城市纷纷效仿,人们睡觉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家白天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晚上需要好好休息,于是“8 小时睡眠”的说法被提出来,好让大家提高睡眠效率,为第二天继续工作做好准备。
总之,“8 小时睡眠”的说法不一定符合人类的自然习惯。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喜欢的睡眠方式,只要有规律就行,比如冬天就更适合睡懒觉,尤其对于居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很流行的解释就是:冬天的日照时间短,人体产生了更多的褪黑素,而褪黑素就是天然的安眠药。不过,这个理论对于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不一定成立,因为城市夜晚的灯光同样会抑制褪黑素的合成。事实上,有很多研究表明,大城市居民体内的褪黑素水平并不一定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是更喜欢在冬天睡懒觉呢?柏林一家睡眠康复中心的负责人迪特尔·昆茨博士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他招募了188 名患有睡眠障碍的柏林人,在不同的季节测量了这些人的睡眠状况,发现他们在冬天的睡眠绝对时长并不比夏天长多少,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但是,当他把这些人的睡眠过程分解开来之后,却发现他们在冬天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比夏天长了30 分钟。众所周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与大脑的信息处理和情绪调节有关,也许这就是很多人冬季嗜睡的真正原因。
昆茨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 发表在2023 年2 月17日出版的《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他认为,冬季很可能以一种我们尚未知晓的方式增加了大脑对快速眼动睡眠的需求,所以即使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冬天也应该多睡一会儿。
话虽如此,很多城市居民早晨要上班,没法睡懒觉,于是他们只能靠闹钟来强迫自己起床。如今大部分闹钟都有一个“贪睡键”,如果你被闹钟吵醒后不想立即起床,可以先按下这个键,然后接着睡。此后,闹钟会每隔几分钟响一次,直到你最终下定决心起床为止。认可这种做法的人,认为这么做不但对心脏有好处,还能减轻早晨的疲劳感。但另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按键会扰乱人的激素分泌,让人陷入睡眠惯性的恶性循环。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蒂娜·桑德林博士决定研究一下上述问题。她和同事招募了1723 名普通志愿者,调查发现其中有69% 的人属于“夜猫子”,常用“贪睡键”。这些人的年纪普遍较轻,睡眠时间相对较少,白天很容易犯困。研究人员从这群人中挑出31 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允许用“贪睡键”赖床半小时,另一组闹钟一响必须立即起床。起床后,这两组人立刻被要求做同样的算术题和记忆题。结果发现,“贪睡组”的成绩普遍要比“立即起床组”好。不过,这个效应在起床40 分钟之后便消失了。除此之外,这两组人的激素水平、情绪状况、晨困程度和第二天的睡眠质量均无明显差别。
桑德林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3 年10 月17 日出版的《睡眠研究杂志》上。论文指出,闹钟很可能把一个正处于深度睡眠或者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人叫醒,这是很不好的。而“贪睡键”则会让一个人进入浅睡眠之后再醒,可能会比较有利。此外,如果一个人把闹钟定得晚一点,则可以多睡几分钟,这么做同样也是有好处的。因此,这两种起床方式各有利弊,没有哪种方式绝对有利,大家不必再为自己早上的赖床习惯而内疚了,只要将贪睡时间控制在30 分钟以内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