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在校特殊学生有近100 万人。100 万特殊学生对应着100 万个家庭。而这还只是有明确诊断的特殊儿童,还有很多未诊断、未备案的特殊儿童。他们的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面临着经济、体力和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压力。 当家里有一个特殊儿童时,家长应该如何调适自己,才能带着孩子更好地生活呢?
每个特殊儿童的家长都会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初为父母的喜悦期、发现不同的焦虑期和诊斷后的绝望期。度过这些阶段之后,特殊儿童的家长往往会出现分化:一种是痛苦后的逃避,一种是痛苦后的接纳。 家长试着对自己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心路历程,接纳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一时的迟疑和徘徊不前,摒弃内疚感,在此基础上,家长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带领孩子走得更远。
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小有肢体残疾,自主行动有困难。一次,班级里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全班同学要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劳动实践基地。活动通知下发之后,班主任第一时间给小小家长打了电话,跟家长说劳动强度较大,建议小小不要参加。家长虽然同意了班主任的建议,但也担心如此剥夺小小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小小虽然劳动参与能力弱,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同学参与劳动的氛围,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同学进行互动。
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责任编辑:栾兆琳 luanzhaolin@126.com妈咪宝贝环境之一,学校同样也是。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特殊儿童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当特殊儿童进入学校后,家长最期待的是班级能够接纳孩子,孩子在班级里面能够有朋友,有同伴互动的机会,孩子每天都能快乐。而学校期待的则是学生安全有保障,不影响课堂教学。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优先期待看似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深究下去,其实可以聚焦在一个点上,就是提升孩子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在班级里的参与度。
理解这一点之后,小小的家长也就坦然接受了学校的建议。劳动实践那天,小小的父母带着小小在公园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第二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距离更近的场馆进行,班主任跟小小的家长沟通后,带着小小一同参与了活动。
天天上一年级了。一天,他课间趴在地上翻垃圾桶,同学看到了,大声说:“天天,你像只小狗。”当时,天天的妈妈刚好在教室外面,听到同学的话,心里很受伤,便找到学校反映同学欺凌天天。
一二年级的孩子,在日常表达中通常是看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同学看到天天趴在地上,跟小狗趴在地上差不多,才会说天天像只小狗。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变自己对孩子学校生活的认知。
一是要调整对孩子的认知。特殊儿童入学进班,家长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一怕接到班主任或学校的电话,二怕看到其他孩子的作业后充满焦虑。家长要锻炼自己的定力,客观分析孩子能力的优势和劣势。
二是要调整对老师的期待。家长看到的是个体,老师看到的是学生在群体中的表现。家长要试着去理解老师的视角,更客观地分析自己孩子的能力和特点。与教师合作,让孩子在集体中更好地发展。
三是要调整对同学和同学家长的看法。特殊儿童的家长要学习理解同年龄段普通孩子的心理特点,试着站在其他同学和家长的角度去看待特殊学生带来的影响。
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特殊,就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跟管教普通孩子一样,家长要注意自己孩子的作息安排,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让孩子学会安排时间,比如下午5时半放学,到家后吃饭,然后用半小时时间散步。下午7 时到8 时写作业,之后是半小时阅读时间,做好睡前准备,晚上9 时开始睡觉。
家长可以把孩子的兴趣爱好纳入日程表中,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共同对时间进行安排,重点在于养成习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用可视化的方法,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比如阅读,今天阅读200 字,明天阅读250 字,一个星期下来阅读了1500 字,一个月阅读了7000 字……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手工绘制进展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阅读量,每个数据点代表的是累积到当天的阅读总量。图中可以加入孩子喜欢的元素,比如用小火箭代表数据点,在孩子的努力下,小火箭持续在上升。
2021 年,《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发,其中明确提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与学校教育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一致。
比起学习成绩,家长更要关注德育。对于特殊儿童,可以聚焦到社交技能的培养。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与同伴、长辈的社交礼仪,比如如何打招呼、如何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不同情境下如何恰当表现。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刻意引导和多次练习。
智育,大家都很关注,强调的是基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学业目标。多数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在设定学业目标时,家长更应该去思考孩子成年后需要哪些知识,在生活情境中教,在具体操作中学。
运动塑造大脑,对特殊儿童来说亦是如此。家长不要放弃孩子的体育教育。特殊儿童多数存在动作发展的问题,他们的体育更应关注运动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具体某项运动技能。如果能给孩子培养出某项运动技能,当然更好。
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发现并挖掘孩子的特长。比如,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家长持续投入,如何让孩子乐在其中,考验着家长的智慧。
劳动教育更不能少。要培养孩子的家务劳动能力,在家务劳动中建立责任感,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也能为家庭做贡献,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性大,家庭教育需要一人一策,但整体上有规律可循。理解、接纳是基础,家长的“自我评估”是关键,最终指向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共同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