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是“爱国”,要义是“卫生”

2024-01-29 16:14王聪
大众健康 2024年1期
关键词:爱国卫生爱国防疫

王聪

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从“除四害、讲卫生”到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从“移风易俗、改造国家”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爱国卫生运动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入了解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卫生改革的进程,更能将其作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提高公众卫生健康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自1952 年2 月22 日起,《人民日报》频繁报道美国连续在朝鲜、中国东北地区、中国青岛等地连续投掷带有细菌的昆虫和媒介物,如苍蝇、老鼠、蚊子、蜘蛛、蚂蚁、臭虫、跳蚤、扁虫、蟋蟀、蜈蚣、蝗虫等。

例如,《人民日报》于1952 年3月4 日报道了美国飞机侵入我国的安东、浪头、大东沟、九连城、长甸、河口、新民、辑安、浑江口、宽甸等地,散播昆虫细菌。经防疫部门检验证实,飞机投掷物带有鼠疫、回归热、霍乱、脑膜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及斑疹伤寒等多种病原体,使得我国处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广泛暴发流行前“一触即发”的状态。起初对这些报道持怀疑态度的民众逐渐感到恐慌,国内爱国主义情绪也迅速升温。

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迅速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新的战斗口号,呼吁反对美国的细菌战,并开展灭虫和消毒的防疫运动。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1952 年3 月14 日,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为主任,郭沫若、聂荣臻为副主任,负责领导和组织反对细菌战的工作。

1952 年3 月19 日, 周恩来以中央防疫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发布了《关于反细菌战的指示》,按照地理位置把全国划分为紧急防疫区、防疫监视区和防疫准备区。不同类型的防疫区有不同的任务,包括进行卫生侦察,普遍实行预防注射,杀灭传播媒介动物,指定医院准备收容传染病患者,迅速报告疫情以及加强交通管制。

相关工作迅速展开,各阶层的群眾积极参与其中。到1952 年6 月,运动进入高潮,在很多地方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各地刊印了大量宣传小册子、标语、宣传画和幻灯片等宣传材料。许多党的报告员、宣传员积极投入工作,动员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等组成宣传队伍。青岛和宁波两个城市,有超过90% 的居民参与运动。福州市的大扫除和捕鼠工作,覆盖了95% 以上的成年人口。

1952 年,中国在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全国动员,仅半年时间就清理了74000 多万担垃圾,疏通了28 万多公里的沟渠,新建和改建了490 多万个厕所,改建了130 多万眼水井,改造了大量的污水沟渠,使之变成新的住宅区或公园,同时消灭了大量苍蝇等害虫,迅速控制了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

1952 年5 月,国际科学委员会在对中国考察后,发布了如下宣言:“今天在中国正在进行着一个伟大的运动,促进个人和社会卫生。这个运动是受五万万人民全心全意支持的,这样规模的卫生运动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这个运动已经发生了作用,使得由于传染疾病而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大为降低了。”

由于这一运动的直接目标是反击美国细菌战,是保卫祖国的政治任务,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因此,1952 年12 月21 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一运动命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并将各级防疫委员会一律更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归属各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从那时起,爱国卫生运动逐渐演变为常态工作,成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有计划阶段,爱国卫生运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任务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在20 世纪50 年代末和60 年代,爱国卫生运动致力于结合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围绕去除害虫、消灭疾病的核心目标,实现了更深入、持续和全面的发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1956 年,中共中央公布《1956—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草案》), 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和消灭血吸虫病、天花等传染病列入纲要,标志我国的爱国卫生运动被纳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尽管全国许多省份按照该《草案》制定了去除害虫和消灭疾病的具体计划,但运动的发展并不均衡。随后,1957 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目标:“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58 年1 月8 日,中共中央发布了有关推动以去除四害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毛泽东还亲自视察了杭州市小营巷的爱国卫生工作。当年2 月12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去除四害和讲卫生的指导意见。5 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强调:要将“去除四害、注重卫生、消除疾病、保护人民健康、激发人民热情、改变社会风气”作为推动全国文化和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中。到了1960 年,毛泽东在天津会议上再次强调,“去除四害、注重卫生,改善环境,改变世界”,各部门都应该积极推动这一任务。

然而,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农村地区暴发了一系列传染病。首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下来,疟疾、伤寒、麻疹、回归热等传染病相继在全国各地暴发、传播。为了遏制这些疾病的传播,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爱国卫生运动着重结合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

这一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管理粪便和垃圾、管理饮用水源。这涉及对厕所、畜圈、禽舍以及水井、水塘等设施进行改良,使它们不仅方便肥料积存、保护肥效和蓄水,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还能避免或减少对环境和饮用水的污染,满足卫生要求。随后,这些措施在“两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五改”,包括改善水井、改厕所、改炉灶、改牲畜圈棚、改室内外环境。

为推广“两管五改”的成功经验,卫生部于1974 年3 月委托安徽省卫生局在界首县举办了北方地区农村“两管五改”学习班,吸引了来自黑龙江、吉林等1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工作人员。同年5 月,卫生部再次委托广东省卫生局,在电白县举办了南方地区农村“两管五改”学习班,吸引了来自四川、云南等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工作人员参加。

“两管五改”的实施,有效管理了垃圾、粪便以及饮用水,改善了蚊蝇滋生环境,减少了疾病传播的因素,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然而,与之前广泛的群众动员和参与相比,以“两管五改”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更加侧重技术性和个体化。以除害防病和“两管五改”为中心的爱国卫生工作,构成了我们社会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會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卫生事业也走上新的发展道路。这一阶段的爱国卫生运动强调开展除害达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建设成为各级党政工作的核心任务。同时,自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爱国卫生运动逐渐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1989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爱国卫生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卫生工作方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199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也指出,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对于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提高卫生知识和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北京为例, 自1987 年起, 爱国卫生运动融合了“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城市环境卫生。1988 年6 月,北京市被正式命名为“无鼠害城市”。从1989 年开始,每年4月被设定为爱国卫生月,并持续至今。1990 年,为迎接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北京的爱国卫生运动再度升温,北京市被评为“全国十佳城市”。进入2000 年,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成为新时期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

进入21 世纪,尤其是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对爱国卫生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展现出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其内在的伟大精神价值也在新时代中国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除四害、讲卫生”到“大卫生、大健康”,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运动涵盖城市环境卫生、农村卫生、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在当代社会,爱国卫生运动不仅代表着人民对国家的热爱,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境卫生和公共健康的重视。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保护人民健康、提升社会文明、传承文化精神、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政府和社会治理水平。

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对我国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积极的影响。

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是“爱国”,要义是“卫生”,关键在于全民动员,行为准则为“文明健康、绿色环保”。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行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猜你喜欢
爱国卫生爱国防疫
新世纪关于20世纪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研究综述
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国经验:生成与新进展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卫生健康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