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转眼又是一年,春节快要到了。过年回家这件事,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还没买到车票呢,很多人就开始寻思了:“买多少钱的礼物合适?今年要包几个红包?”“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婚后第一个春节,回谁家呢?”“走親访友的时候,亲戚会不会又问我恋爱了吗、结婚了吗……该怎么回答?”想到回家要面对的种种“灵魂考问”,心态是不是要崩了?
打住!你需要的不是未雨绸缪、深思熟虑,而是如何才能放下顾虑,轻松享受假期。别着急,解锁下面的减压小锦囊,帮你轻松愉快迎春节。
相互理解 求同存异
不同年代的人们对待婚姻和生育问题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上世纪60 年代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纸证书即代表一辈子的承诺。但90 后的婚姻观已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好聚好散。再比如我们父母那一代,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砸锅卖铁也要养孩子。但现在不少年轻人却认为孩子是负担,自己都养不活自己,还谈什么孩子。
在心理成熟度上,上一代人经历了社会动荡、同胞竞争等时代洗礼和家庭分工,对压力的承受力较强,照顾老人、打理家务、养育子女、辛勤工作样样行。而上世纪80 年代之后出生的个体,接受了“非常6+1”的关爱甚至是溺爱,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严重不匹配,在父母和祖父母的呵护下,没有机会经历挫折,对压力的承受力较差,感觉无力承担来自婚姻的责任和为人父母的压力,因此步入婚姻和生儿育女对他们来说显得有点难度。
这样的两代人存在分歧在所难免,“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如何才能有效化解代际“危机”呢?
消极应对不可取 面对长辈催婚、催生的各种唠叨,年轻人通常会假装听不到,时而还会大吵一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非但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还会背上不听话、不孝顺的罪名,原本兴致勃勃回家过年,却闹得两不欢喜,甚至想马上逃离。
积极回应效果好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催婚、催生的底层心理是关心。接收到这个信号,尝试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地向父母表达自己当下的婚恋进程以及未来规划, 使父母了解自己的困难和顾虑,尝试彼此心与心的交流。焦虑来源于未知,主动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父母对子女结婚生子等未完成事件的担忧,平复情绪,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
“取同存异”是妙招 子女试着在心理层面理解父母的期望,回应他们的担忧, 做好解释和安抚。父母则尝试放下个人期待,接纳子女的生活态度及人生规划,做好陪伴和支持。
稳定情绪 接纳自己
临近春节,漂泊在外的奋斗青年们归心似箭。与家人团聚之余,同学聚会将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推杯换盏之间,重温旧闻趣事,畅想美好未来,不亦乐乎。
但总有一些绕不开的话题,正所谓“上学比成绩,工作比成就”,有比较就有高低,作为多愁善感又善于走心的敏感一族,面对这种暗流涌动的心理战,要如何应对?
知己知彼,做好心理建设 未知总能引起好奇和焦虑,焦虑又会使我们感到不安。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聚会前,通过和要好的伙伴交流,获取同学们的最新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 聚会前汇总收集信息,预想各种可能发生的情景,评估事件对自身的影响程度,调整心态欣然面对。稳定的内心世界会有效减少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避免情绪不稳和失态。
认可自己,接纳自我 安抚好我们那颗要面子的“自尊心”,认可起起伏伏乃生活常态。无论这一年有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工作目标和生活目标,都尝试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接纳各种不完美,相信未来可以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试着认可他人的进步,给予真心的祝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商量着来 不伤感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观念受到新思潮的冲击,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受到了抨击。作为“半边天”,女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家庭地位不断提升,获得了与男性公平竞争的机会,女性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并不比男性逊色。因此,“回谁家过年”这个题目变得更加难解,如何抉择才可以既不伤感情也不伤心呢?
有人建议两边轮着来,今年去婆家,明年去娘家;还有人建议掷骰子,掷到谁家去谁家,结果全凭运气;甚至有人提出,两边老人都来小两口家,共度春节。其实,以上这些都不失为好办法,前提是两个人彼此谦让,彼此体谅,结合每家的实际情况,协商共赢。这样既不伤感情,也不伤心。
个体差异 量力而行
回家探亲,准备多少钱心里才能有底?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多少资金,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个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现实生活的压力状况、亲戚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等。概括来说,一看经济实力,二看个人内在需求,三看亲人的期待。
新年团聚时刻,温馨和谐、舒适愉悦是主旋律,一年到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需要彻底地放松和重新充电。如果您把心思都放在对各种事件的担忧和顾虑上,又怎么能安心享受假期呢?与其如此,不如用心策划一下欢度假期的快乐攻略,给心灵减减压。
最后,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以轻松饱满的姿态,开启追逐梦想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