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雨
【摘 要】随着短视频新闻的兴起,“新黄色新闻”现象日益凸显。本文结合短视频新闻中出现的“新黄色新闻”案例,探究短视频平台中出现“新黄色新闻”的成因,在分析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短视频平台在防范“新黄色新闻”方面的可改进之处。试从行业规则、平台审核、用户素养三个方面提出治理“新黄色新闻”的对策,希冀能为促进传媒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新黄色新闻;煽情新闻;治理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中,短视频新闻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吸引了亿万用户的目光。根据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1]。然而,短视频新闻普及后,一些短视频新闻开始使用醒目色彩标题,搭配或煽情、或惊悚的音乐,配上未经采访的评论总结。这种内容制作粗糙、质量低劣、信息虚假、过度娱乐化的新闻形式,不仅侵蚀了新闻报道的底线,也对公众的信息获取构成了威胁。鉴于此,笔者结合“新黄色新闻”案例,探究其成因及特征,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
一、“新黄色新闻”的概念和特征
(一)“新黄色新闻”定义
目前业界对“新黄色新闻”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窦锋昌等认为短视频中的“新黄色新闻”也可称为“消遣型新闻”,鲜明的标签、感染性强的音乐、缺乏完整的“5W+1H”新闻要素是其主要特点[2]。复旦大学张志安教授在接受蓝鲸记者关于“新黄色新闻”的采访时认为,这里的“新黄色”本质是趣味的、娱乐的、煽情的[3]。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新黄色新闻”以视频、音频技术进一步延续了过去“黄色新闻”煽情化的表达手法,并以低廉的成本、简单的制作方式大量产出短视频新闻。
(二)“新黄色新闻”特征
1.新闻要素残缺
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新黄色新闻往往新闻要素不全,内容缺乏新闻价值。比如某微信视频号2022年5月17日发布了一则“隔着屏幕都觉得疼,当钢铁硬汉走下赛场他的手变成了这样”的短视频,收获热度10万+、点赞10万+,其内容展现的是,一位身着体能训练服的男子手上老茧渗血,用药水消毒,视频解说词和标题中既没有说清楚男子的身份,也没有說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仅用“钢铁硬汉”“致敬”这类字眼,渲染视频中的男子勇毅的形象。类似新闻往往只呈现事件的片段,缺乏详细介绍和全面报道。
2.煽动情绪的配乐
在传统新闻生产中,出于真实、客观、全面的要求,记者在采访中需要遵守信源平衡原则,在制作中要避免表达个人情感,尽力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但在新黄色新闻中,出于对视频时长的要求,往往仅有“一家之言”,没有完整呈现对事件各方当事人及相关机构的采访。此外,新黄色新闻在制作中常使用情绪色彩明显的音乐来进一步调动用户的情绪。如某视频号2022年5月20日发布的“外卖员当街威胁外国女子”,不仅使用情绪高昂的配乐,而且视频中还有一段尖叫声,都是为了调动用户的情绪。
3.真假难辨的内容
2023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一则“西湖天价捞手机”的短视频新闻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该事件中,一名身着“应急救援”黑色体恤衫的男子向游客出售捞手机服务,15分钟内捞上来1500元,如果没有捞上来,收费700元。随后,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证实该事件为自导自演的虚假新闻,这则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不仅严重损害了西湖的旅游形象,也让相关职能部门“背锅”。在网上热传的原视频,新闻要素齐全,不仅有对当事人的专访镜头,也有采访购买捞手机服务游客的镜头,这类自导自演的新闻以盈利为目的,精心策划内容与情节,聘请演员出镜,受众难以分辨其真假。
4.大量使用“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指在电视媒体中再现真实事件或故事的场景和情境,通过使用重演、重现、再创作等方式,通过演员扮演真实人物或使用纪录片手法,重新呈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国内情景再现手法原是应用于纪录片领域,但随着短视频的发展,情景再现被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等领域。进入互联网时代,得益于网络上庞大的音视频资源,一些自媒体使用情景再现手法,制作出短视频新闻。如2023年4月张家界天门山的跳崖事件,在记者无法掌握第一手视频资料的情况下,“新京报”“半岛都市报”等媒体账号纷纷使用“情景再现”手法,将翼装飞行类的视频剪辑嫁接到新闻事件中,并用小字标出“资料画面,与事件无关”。
二、“新黄色新闻”成因分析
(一)流量至上:忽视新闻内容质量
学者詹新惠认为,“新黄色新闻”源自于自媒体生产者[4]。在“流量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一些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创作者将点击量作为衡量作品质量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比如选择煽情、血腥或具有冲突性的话题来制作内容,以获取更多的点击和关注。一方面,这些新闻内容质量低,以刻意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为目的;另一方面,新黄色新闻的标题和封面通常被设计得夸张、有煽动性,比如以亮色字体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再通过一句未经正式采访的总结来调动受众的情绪。此类新闻的标题和封面没有秉持新闻的真实客观原则,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但它们能够吸引用户的眼球,增加点击量。
在积累到一定量用户后,这些新黄色新闻的制作者往往会进行二次售卖。如通过后台算法推荐机制,根据观众的喜好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从而吸引更多广告商合作,获取商业利益。这种做法缘于对点击率、观看量和用户互动的追逐,希望通过引起用户的兴趣和好奇心,来获取更多的流量和曝光。
这种追求流量的行为背后存在一定的商业动机,广告收入往往与流量密切相关,因此新黄色新闻的发布者为了吸引更多广告商,不惜采用具有争议性的内容,以增加短视频的点击量。他们利用人们喜欢猎奇的心理,创造轰动效应、形成社交互动,提高用户基数和活跃度,进一步增加商业利益。
(二)成本低廉:数字化助力新闻生产
短视频新闻的低成本是其显著特征之一。相较于传统新闻制作,短视频新闻将新闻制作从幕前转到了幕后,节省了时间和制作成本。制作者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简单的摄像設备,以及基本的视频编辑软件,就可以完成制作。他们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素材,如网络上的视频片段、图片或音频,而无需进行采访和实地拍摄。这种简化的制作流程使得短视频制作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出大量的内容。
在内容分发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为低成本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渠道。这些平台允许用户轻松上传和分享内容,并通过算法推荐将这些新闻传播给广泛的受众。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短视频新闻的分发省去了印刷、发布和分销成本。
然而,正是由于低成本的制作和分发特点,一些自媒体平台从业者的新闻素养不高,他们产出的视频内容粗制滥造,推动了短视频新闻的“新黄色化”。这些自媒体创作者往往缺乏专业新闻素养和伦理意识,将点击率和关注度作为追求目标,而忽视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他们可能采用夸张的标题、恶俗的内容、低级的娱乐手法来吸引观众,而忽视了对事实的准确报道和深入分析。
(三)监管模糊:平台管理规则不明
雷晓艳等学者认为,短视频新闻井喷式发展及其低门槛的特性使得短视频新闻的监管面临巨大考验[5]。一般来说,短视频平台通过使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过滤等技术来完成视频内容的初步审核,再通过专业审核人员对用户上传的短视频进行人工审核,这些人员会根据平台的规定和标准来评估短视频的合规性,并决定是否删除或限制其展示,但目前各大短视频平台没有专门针对新黄色新闻的过滤规则。
目前,各类短视频平台对新黄色新闻的警惕性不高,平台在内容推荐、排名、审核等方面的算法技术中还没有融入对新黄色新闻的过滤规则。由于算法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和滞后性,往往更倾向于推荐引人注意的新闻,而不能准确地识别新黄色新闻,从而为其扩散提供了机会。这导致一些用户在浏览短视频时容易接触到低俗的内容,影响了用户的信息获取质量。
平台缺乏审核新黄色新闻的专业人员。在平台的审核流程中,专业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准确辨别和评估新闻内容的合规性。然而,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或审核团队,平台只能依靠简单的自动化审核工具或少数人力审核来处理海量的内容。这种情况下,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新闻容易通过审核,进而传播给用户。
三、“新黄色新闻”治理对策
(一)完善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
路小静等学者认为,主流媒体出于其公信力、影响力,应带头制作优质的新闻作品,带动行业自律[6]。国内一些权威的新闻组织如中国记协等,可牵头制定行业准则,明确行业的行为规范。这些准则应包括对新黄色新闻的定义、职业道德、行业自律、内容质量和行为规范等,引导新闻从业者自觉遵守。
一方面,新闻媒体应带头杜绝新黄色新闻,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在抖音、微信视频号中的短视频新闻,标题以简洁的白字标出,内容有人情味,除原声外,视频配乐少用甚至不用。
另一方面,治理新黄色新闻需建立健全的行业自律机制,包括成立监督委员会或相关机构,负责监督和处理违反行业规范的行为。这些机构可以接受公众举报,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行业行为规范的落实。政府部门和新闻行业监管机构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对新黄色新闻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共同推动行业监管和治理工作。
(二)加强平台内容审核和管理
在UGC内容丰富的当下,许多以用户为中心的短视频平台使用算法技术进行个性化推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视频内容的把关环节往往被算法技术跳过。因此,即使依靠技术进行内容分发,也需要进行关键内容的核查工作。短视频平台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加强技术手段运用和人工审核团队力量,针对新黄色新闻的形式与内容制定审核标准。通过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人工审核的专业判断,及时发现和过滤新黄色新闻。如梨视频的创始团队采用了一种与传统媒体类似的“三审”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拍客区域主管承担一审的责任,专业编辑负责二审,总编负责三审。这种树状的视频制作结构强调了编辑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更利于在UGC环境下提高审核的精准度。
新黄色新闻治理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技术手段仅是辅助。不同类型的新黄色新闻可能涉及复杂的语义和文化背景,需要人们的判断和理解。“技术+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虽然能够提升审核的效率和精准度,仍需不断改进和优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短视频平台可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辨别能力。
(三)提高用户媒介素养
新黄色新闻常以内容的煽情性、娱乐性吸引用户。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媒体应主动制作和提供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教育资源,如电视节目、在线课程等向公众传递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便于有提高媒介素养意愿的用户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对提高媒介素养意愿不高的用户可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如融入新闻专业视角拍摄微电影,讲述新黄色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实质。
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可以在根源上防止新黄色新闻的传播。首先,用户需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能够主动寻找、筛选和评估各种来源的信息,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在线论坛等;了解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避免陷入信息过滤气泡和信息茧房。其次,对于一些自媒体来说,应当明白自己在信息传播中承担的责任,分享和传播信息时核实真相、理性思考;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则和道德准则,避免散播虚假信息或恶意传播谣言;积极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促进良性互动和信息共享。最后,用户需要培养对新黄色新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不仅要关注信息的表面意义,还要探究信息的背后动机、立场和意图;培养质疑和辩证思维能力,避免盲从和轻信,提高对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判断能力。
四、结语
技术进步使得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门槛降低,而娱乐化浪潮在不断冲击新闻业,在此背景下,新黄色新闻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其低成本的生产模式使得一些自媒体纷纷效仿,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美国新闻学者埃德温·埃莫里对一百多年前的黄色新闻大战评价道:“赫斯特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坏的新闻,将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准降到了最低。”历史是一面镜子,针对新黄色新闻,有必要及早付出行动,通过行业规范、平台把关、用户教育等多方合力共同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的新闻生态系统,确保新闻事业不再重蹈一百多年前的覆辙。
注释:
[1]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2023-03-02.
[2]窦锋昌,孙萌.消遣型新闻的新闻价值与底层逻辑[J].青年记者,2023(13):13-16.
[3]陆鹏鹏.每天有7亿人在看“新黄色新闻”,技术竟是罪魁祸首[EB/OL].https://mp.weixin.qq.com/s/oonqAY8s53gsbtrQR2AzH
g.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2023-04-06.
[4]詹新惠.“新黄色新闻”的源头之治[J].青年记者,2023(14):125.
[5]雷晓艳,宋丹妮.试议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特征、问题及应对[J].电视研究,2020(12):74-76.
[6]路小静,姚永春.“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J].出版广角,2021(19):74-77.
(作者: 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22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