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绘画的“形神论”

2024-01-29 09:10杨敏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宗炳谢赫顾恺之

□杨敏/文

“形”和“神”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思想家提出,后东晋顾恺之明确提出“形神论”。“形神论”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画家以此理论为基础,创作出不少艺术典型。同样,“形神论”也成为不少绘画评论家的品评标准。基于此,本文浅论中国绘画的“形神论”。

0 引言

形神之说在先秦时期,就有思想家将其与绘画艺术联系起来。第一位在论述绘画时提及“形”的是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韩非子提到:“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意思是,犬和马在现实中是存在的,是人已经对其建立了感官认知的,如果画得不像将很难辨认,因此非常难画。而鬼魅则恰恰相反,鬼魅是人们从没有见过的,可以根据想象而画,所以反而最容易画。韩非子的这一理论,见得韩非子对绘画中“形”的重视,也说明这一时期的绘画已经对“形似”有所要求。但此时“形神论”的概念并不明确。东晋顾恺之在其画论著作《论画》中明确提出了“形神论”,他也是我国绘画理论中第一个明确形神的画家。自此,“形神论”诞生并在后世的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延伸,对传统绘画乃至当代绘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顾恺之“形神论”的具体内容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儒家伦理受到冲击,文人思想得到解放。当时很多士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尝试在物质外的精神层面寻求解脱。他们崇尚安逸悠闲的田野生活,不再看重儒家所倡导的文学艺术的“经世致用”的功能,这一思想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文学艺术领域变得空前开放与活跃,与动荡的社会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倒错。宗白华在《美学漫步》中,形容这一时期: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炫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在这一时期,形神关系在绘画创作领域受重视的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顾恺之“形神论”是这一时期的绘画理论中最主要,也是最璀璨的艺术思想之一。顾恺之在其《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等著作中提出“传神”的艺术主张,他将传神作为一个重要的评画标准,将绘画的优劣与“传神”与否相联系。这里的“神”是指艺术形象的神韵,是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绘画技法的巧妙运用,把所描绘的艺术形象的内在神态表现出来。顾恺之强调传神,即描绘艺术形象所具有或者该有的思想感情。例如,美人图中的美人“泫然欲泣”,重点就是“欲泣”,只有将美人眼泪将落未落、表情欲哭非哭的神韵描绘出来,才能让画中美人达到人见犹怜、栩栩如生的效果。

对于绘画的传神,顾恺之认为“眼睛”是人物画传神的关键。《世说新语·巧艺》中有这样的记载:顾长康画人,或多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这里所说“阿堵”正是眼睛。他在自身创作中也践行了“以眼传神”的主张。他的绘画作品《洛神赋图》中的神女,凌波微步、仙袂飘飘,而对神女脉脉含情、依依不舍的眼神的刻画,才是真正使美人顾盼生姿、栩栩如生的妙笔[1]。

顾恺之还提出“以形写神”。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在绘画时,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外延,如衣饰、外貌等的刻画,衬托其内在神韵。例如后世吴道子作画,以“吴带当风”著称,通过描绘人物服饰,如飘带、衣角迎风起舞的动势,表现人物的曲线之美和飘逸之态,传递出绘画形象的精神之美,就是典型的“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形神论”的提出,在中国绘画史和艺术理论评论史上都具有深刻意义,对于之后谢赫、张怀瓘等人关于“形”和“神”的论述起了指导作用,对当代绘画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2 谢赫“六法论”和张怀瓘“肉、骨、神”的论述

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和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专著,以六法作为评价绘画优劣的依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述道:“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被谢赫视为六法的最高原则。“气韵”二字指的正是顾恺之所说的“神”,“气韵生动”是在顾恺之“传神”写照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概念。在对艺术创造的要求上,谢赫强调对艺术创作对象的个性风貌的刻画。“骨法用笔”指的是对创作对象的外表描绘要反映人物特征;“应物象形”指绘画时应准确表现创作对象的造型。二者皆是对事物“形”的要求,与前文“气韵生动”相联系,可见谢赫绘画美学思想同样离不开“形神”这一基本理论。

唐代书画评论家张怀瓘在其著作《画断》中对画家张僧繇、陆探微、顾恺之评价道:“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他认为肉、骨、神分别是三位画家艺术表现的长处,这里肉、骨、神成为一种评价尺度。神,指绘画的神似,即人物内在体验的外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骨和肉是指形体的描绘,与谢赫六法中“应物象形”相对应。肉、骨、神三者在绘画中是不可分割的,形是神的躯壳,神是形的灵魂。张怀瓘论陆探微作品时讲道:“秀骨清象,似觉生动,令人凛凛然若对神明。”张怀瓘将骨与神联系起来,可见骨和肉对人物精神的塑造也是十分密切的。“肉、骨、神”在唐代已经成为品鉴评论绘画的一种认同度较高的准则。

3 宗炳、王微“形神论”在山水的体现

南朝宗炳和王微也对“形神论”做出了阐述,与前面几位注重人物画中的人物的“形”“神”不同,他们着重于山水画中的“形”和“神”。宗炳一生酷爱游山玩水,在多年观赏各种山川风物、四时之景的过程中,他有思有感有得有悟,将形神关系创造性地引入山水画的创作品评理论中,成就了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对“形”和“神”作出了阐明,他指出:“神本亡端,栖形感类。”意思是说,“神”本来是没有面貌的,是难以把握的,它栖息于山水的形象之中。“神”是不能直接感知的,需要以“形”为躯壳,所以,宗炳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与顾恺之“以形写神”主张不同。但比起人物的神韵,山水的神韵更加抽象,难以掌握,也不能通过眼睛表达。因此,宗炳进一步提出“以势写形”理论,以更好地进行创作,传达出山水之“神”。这里的“势”是指自然山水的气势。对应顾恺之“眼睛”是传达人物气韵的关键,宗炳则强调“气势”是传达自然山水之美的关键。自然山水不是平面的,宗炳因此研究得出山水透视法,以更好地刻画山水之势。通过山水间凹凸起伏的线条,深远浅近的层次的描绘,更加凸显出自然山水的磅礴气势,为艺术创作增添意趣。“以形写形”也为上述提到的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等主张提供了理论基础[2]。

同样在山水画理论上有所造诣的王微,将山水画完全从实用领域超脱出来,更加追求山水画的独立艺术性的表达,主张通过山水解放自己的精神,在山水形象中传递山水的灵魂。他提出“形神一体”论,其在所著山水画论《叙画》中提出“形者融灵”的观点。这里“灵”指的是神韵。王微认为画山水不是画地图,画家需要在经过细致观察之后,将所得所感通过审美创作出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要注重表现自然山水的灵动之势,这与顾恺之“形神兼备”理论接近。山水画和人物画创作中“形”“神”缺一不可。王微山水画理论中的“神”是经由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相融,倾入创作者观察山水的思想情感后生成的,与欣赏主体的个人意趣相联系,是创作主体自我内心与自然山水客观外形的情感交融。宗炳、王微对山水画中的形神关系的理解各有不同,不论是“以势写形”或是“行者融灵”的美学思想,都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山水画创作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山水画创作的意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宋元绘画美学家对“形神”的探讨

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宋元关于形神关系的绘画美学理论在东晋顾恺之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宋元绘画美学家深入地探讨了“形”的概念内涵,他们不仅注重人物整体外形,同时也强调对于人物服饰风格和人物立体感的描绘。北宋郭若虚指出“衣冠异质”,正是强调绘画要注意衣饰的时代特征,画家要辨别“帽”“巾”“靴”等不同朝代的服饰变化特征。对于人物立体感的塑造,宋代董逌有云:“人物如塑”,即人物画要如同雕塑一般,通过“形”的塑造使二维平面画面呈现三维立体的效果,丰富观赏者的美感体验。

“形”的塑造不是孤立的,是与“神”辩证统一的。宋元美学家对“神”的把握较前朝更加客观,他们认为要表现人物的“神”,在进行创作时,不能将人物视作是静态的、不变的,需要将创作对象作为动态对象来观察,强调刻画处于一定运动过程和情态变化中的艺术形象。元代王绎提出“静而求之”,这里的静不是人物对象的静止状态,而是创作者以一种沉静的心态观察对象,只有心灵沉静,才能更完美生动地再现自然美,使之成为艺术美。宋元绘画美学大大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形神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突破,达到了小高峰。

5 结语

中国绘画史中的“形神论”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延续至今,在现代绘画理论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形与神的关系对我国传统画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形”和“神”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当在艺术创作中达到辩证统一时,就能创造出典型的历久弥新的艺术形象。神无形不存,神给予形灵魂。关于形神关系的探讨促进着绘画艺术理论的发展变化,也充满着民族特色。艺术家应用“形神论”塑造出了众多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批评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形神论”在当前创作背景下,要与其他绘画理论不断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帮助绘画者创造出更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引用

[1] 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长春美术出版社,1998: 246.

[2] 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26,53.

猜你喜欢
宗炳谢赫顾恺之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宗炳故里 黄桃之乡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场六十周年 全国诗词楹联散文新诗大赛征稿启事
《洛神赋图》之三
宗炳山水画论及影响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顾恺之募捐
谢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