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轩
摘要
今天,横跨长江两岸的大桥早已数不胜数。江底还隐藏着数条隧道,方便人们越过这当年的“天堑”。但我们还是想再回望“万里长江第一桥”,再看看那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们从一位武汉伢一家三代的爱情故事说起:七十年前,滚滚江水将三镇分隔,这位武汉伢的爷爷为了见他未来的老伴儿,需要先从家坐公交来到江汉关码头,再乘轮渡缓缓跨过长江,随后又换乘公交前往他们约会的地方。这一程,他一路颠簸、停停走走,仿佛“异地恋”,终于在四小时后到达了他们约定的地点。
七十年后的今天,这位武汉伢也到了谈恋爱的年纪,那我们就再“陪同”他去约一次会吧。这回,他和她的女友约定于晚上6点在积玉桥见面,然后一同吃饭、散步,共享江城的美丽夜景。但直到五点半,他仍在家梳妆打扮,挑选今晚要穿的衣服,丝毫没有一丝要动身的意思。倘若放在他爷爷和父亲的身上,这定要酿成一次严重的迟到。可今天,这位武汉伢并未担心。五点四十分,他终于从家里出发了,来到地铁站、挤上二号线,列车疾驰驶过“万里长江第一隧”,最终提前十分钟到达了当晚的约会地。而这一程,他只用了不到十分钟。
从七十年前的艰难曲折到七十年后的快捷便利,一家三代人赴约故事的背后,展现的是一座城市七十年间的沧桑巨变。你所看到的,是情侣二人相见相拥时的温馨浪漫;而你所不知的,是一代城市建设者辛勤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如今的人们早已习惯于武汉三镇一体化的城市格局,但在长江还未建起大桥以前,长江南北两岸相对独立。直到1906年,《申报》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报道:“鄂督张香帅近与司道提议,欲于大江中建一铁桥,由武昌接汉口,再与襄河(汉水襄阳至武汉段,笔者注)建一铁桥,由汉阳接汉口。”
这是笔者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建造武汉长江大桥、连接武汉三镇的资料。张之洞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许多建设活动,那为什么在这时要提出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呢?
其一,是因为铁路修建与通车的需要。1897年7月,卢汉铁路(卢沟桥—汉口)正式开工。三年后的1900年7月,粤汉铁路也开工建设。在这其中,卢汉铁路起于北京,终于汉口大智路;粤汉铁路起于广州,终于武昌徐家棚, 两条铁路之间隔着“天堑”——长江。若将二者相连,利益将是不可估量的。于是,张之洞逐渐开始有了在武汉地区兴建长江大桥的构想。
其二,武汉地区航运的诸多不便。首先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其次是渡江设备的老旧。当时,武汉地区的航运汽艇已经十分老旧,而这还算是大船,更多在江上航行的则是一些木舟、竹筏类的小船。
其三,随着贸易的逐年扩大,武汉地区对于建造一座长江大桥连通三镇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可苦于当时经济困难,湖北省的经费也无力支持此项工程,大桥的建设只得作罢。
伴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腐朽的清王朝被推翻。这场伟大革命的发源地——武汉,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蔡元培就曾提出要建造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共和纪念”。孙中山也为倡议建设这座大桥付出了不少心血。他曾在一次蛇山上的演講中明确指出,要将武汉三镇一起规划,并在这座城市建造一座长江大桥。他在他所著的《建国方略》中也提及:“武汉者,……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 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从这段话反复强调“最大”“大”,可以看出孙先生有一种对于“大”的迫切追求,这正是一种甲午海战后逐渐觉醒的民族意识。但是,在北洋政府时期,时局动荡,国家依然很难有足够的经费来建造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五”计划开始了。作为“一五”计划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武汉长江大桥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自然也是备受瞩目。
1953年2月16日,汉口大智门火车站迎来了一列来自北京的火车,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兼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等人在此等待。23点45分,毛泽东主席的专列驶入车站。这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访问武汉,他的目标也十分明确——长江大桥。两天后,毛泽东在听取中南局和湖北省政府的工作报告后,同一行人径直爬上了蛇山——这个三十多年前,孙中山发表关于长江大桥建设计划演讲的地方。
同年4月1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调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三副司令员兼总工程师彭敏担任局长,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兼政治委员,筹建武汉长江大桥。7月,彭敏率中国铁道部人员前往莫斯科,专程请苏联专家进行技术鉴定。苏方也十分重视,立即组建由25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中方的桥梁设计进行鉴定、改进。1954年7月,28位苏联专家亲赴武汉,指导建设。9月,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
经过中苏专家的努力攻关,原计划四年零一个月完工的建设工程,最后仅耗时两年零一个月便全部完成了。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举国上下万众欢腾。这不仅仅是武汉人民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自豪。武汉三镇被连接在了一起,一个崭新的武汉真正形成,这个几代人的夙愿也终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