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街而过,走读黄埭 一条街写尽古韵

2024-01-28 07:50向煜
现代苏州 2024年1期
关键词:香花兴国老街

记者 向煜

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老街,不论老街的长与短,宽与窄,衰落与繁华,它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历史缩影与文化积淀。

作为苏州西北部的重要商埠,相城区黄埭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先有黄埭镇,后有苏州城”,黄埭历史可见一斑。

相传,春申君黄歇以土堰水筑成堰埭,得名春申埭,后称为黄埭。老街则是这座古镇的灵魂所在。旧时这里,内河浜交织,水土富饶,民兴商盛,三里长街店铺林立,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塔桥、中市桥、洪墓桥、香花桥、兴国寺、城隍庙等“黄埭十八景”就分布在黄埭老街上。

感受新旧交叠

一条街,就是一段历史。位于苏州城西北黄埭镇境内的黄埭老街,最初形成于三国时期,吴赤乌四年(241年)建兴国寺,以兴国寺为中心出现黄埭老街早期街段,之后老街逐步向东部扩展。

黄埭人眼中的老街,应该是指一整条东西走向的黄埭大街。这条街东起斗姆阁,西至琳桥塘(现名西塘河),全长1372米,以河渎桥为中心,分为东街与西街,是无数黄埭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老街上的店铺都是临河而建,一间排着一间,一户挨着一户,井然有序。原味姑苏的粉墙黛瓦,前厅招呼客户,后院洗菜洗衣的格局,既是江南水乡别致的体现,同时不失市井生活的热闹。老一辈的黄埭人应该都记得,老街曾经的繁荣兴盛。店铺老板的吆喝、食客的谈笑风生,内河里船只来来往往,老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忙碌的景象诉说着江南生活的富足。

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老街两侧店铺的业态开始丰富起来,打铁铺、油漆店、鞋子铺、农具店……居民生活所需基本能满足,黄埭的第一家电影院、茶馆、饭店、酒水铺、书店……吃喝玩乐也是应有尽有。

历史进程中,黄埭镇随着时代发展迎来了不一样的模样,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老街呢?古今流转中,黄埭老街只是被抹去了部分旧容,更多的是在发展中保留了繁荣时期留下的印记。

日升月落,春来秋去,澎湃发展的黄埭镇,洗尽铅华的老街,高楼与旧屋交相呼应,一靓一朴对比鲜明,而这里的每一片砖瓦,都如同年轮般记载着黄埭漫长岁月的点点滴滴。

镌刻的记忆

老街,是人的根。冯骥才曾说,人们从老街可以找到的往日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故而,一个城市由于有了几条老街,便会有一种自我的历史之厚重、经验之独有,以及一种丰富感和深切的乡恋;它是个实实在在的巨大的历史存在,既是珍贵的物质存在,更是无以替代的精神情感的存在。

有老街,必然有老物。古朴厚重的石板路,水流千年的范蠡河,枝繁叶茂的古银杏,都为黄埭老街增添了厚重底蕴。漫步老街,拥有1700余年历史的香花桥非常引人注目。这座老桥位于黄埭老街西街、兴国寺旧址南侧,全长18.6米,东侧桥柱为武康石,西侧为花岗石,南北走向,为3块板石的方孔石板桥,横跨黄埭荡。根据相关记载,香花桥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四年间(241年),在宋代、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分别进行了重建,以后均有修葺。

香花桥的名字,与兴国寺有关。桥边指示牌上写着,凡过此桥去兴国寺烧香的人,必须先把香花了(即把香烧了),然后才能进寺,香花桥因此得名。

曾有文章提过,关于香花桥留下来的传说还有不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古时的某一夏夜,有一胖和尚在桥上乘凉,将东侧桥栏石坐断,后以塔钉加固,从此有“钉塔栏杆香花桥”之说法。几千年来,“钉鎝栏杆香花桥,半天高柳出烟萝”的说法代代相传,颇具历史文化特色。也因为这样,“钉鎝栏杆香花桥”黄埭老街十八景之一。

香花桥不远处,就是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熙馀草堂,曾是本地乡绅朱福熙的宅院,由“香山帮”工匠精心营造而成,并在2005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福熙曾任黄埭公益事务所(乡公所)的乡董,黄埭商团的董事,担任《黄埭志》的主修和《吴县志》的采访员,并创办埭川初等小学校、国民小学校。

其宅邸取名“熙馀”,据说有双重涵义。一是取《尚书·尧典》“庶绩咸熙”和《石崇文》“高歌凌云,乐余年”之意;二是屋主名“福熙”取“岁岁有余”之意。草堂两座砖雕门楼上分别刻有“诗礼继世”和“耕读流芳”,体现了屋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追求。

对了,这里还有一棵800余年树龄的古银杏,每到初冬时节,那“纷纷坠叶飘香砌”的诗意景象,惹人陶醉。

古树、古桥、古屋……每一处都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每一处都是镌刻的记忆,共同构成了苏州仅存不多的有规模的老街模样。

享受“慢调子”

谈起古街,不管它有多少金光闪闪的“名头”,大家还是习惯亲切称之为“老街”。老街的“老”,在绵长历史,更在人间烟火。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不同,来到黄埭老街,步子不自觉就变慢了。即便到访的那天,是2023年苏州最冷的一天,地上结着冰,冷风拂过脸颊甚至带着痛感,但这丝毫不影响静心感受老街“慢调子”的魅力。

老街崎岖的路面,萧然的石桥,斑驳的外墙,在冬日的寒风中诉说着岁月留下的风霜。但也有不少老者,搬着小板凳,在自家门口“孵”着太阳。深冬的阳光照在他们脸上,一幅岁月静好的场景,让人忍不住遐想。

是啊,本地人数十年如一日生活其间,每一块青石板,每一个老铺面,都藏着大家的喜怒哀乐。晨起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茶馆里三五好友共饮一壶茶,街巷里孩童们的嬉笑打闹……晨起暮落、柴米油盐,记录着世代黄埭人的生活变迁,是今人读懂苏式生活不可多得的存在。

2500年的黄埭,没有平江路的熙熙攘攘,也没有山塘街的川流不息,但也很值得约上好友慢笃笃地从街头逛到街尾,你会遇见市井的味道与悠闲的居民,也能感受老街人惬意自在的生活模式。

未来呢?未来当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是,面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要求,老街肯定会在那里,继续记录并见证黄埭的发展。

猜你喜欢
香花兴国老街
In-flight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for high-aspect-ratio wing based on 3D speckle correlation①
另一天
卫士
山歌迎你到兴国
老街谣
结香花
西和赞歌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澄香花开——旅美新锐钢琴家李贺澄梓专辑签赠会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