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悦,洪亚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翳风”一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其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翳,原指羽扇,有遮蔽、掩盖之意;风,指风邪。耳形似毛扇,如遮蔽风邪之屏翳,翳风在耳后下方凹陷处,具有聪耳明目、疏风通络的功效,故名。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而头为诸阳之会,故翳风善治头面部风邪侵袭所致疾病。《针灸甲乙经》言:“口僻不正,失欠脱颔,口噤不开,翳风主之。”《针灸大成》曰:“主耳鸣耳聋,口眼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另外,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和经筋循行经过面部:“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乃手足少阳之会,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刺激该穴可调整手少阳三焦经气血,治疗口眼斜等。
从解剖学角度讲,翳风穴位下有丰富的血管神经,解剖结构特殊且复杂,周围分布有耳大神经、颈外静脉、腮腺、面神经干、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针刺翳风可起到改善神经功能、营养血管、促进淋巴循环的作用[3]。姜雪梅等[4]通过解剖发现翳风深部正对面神经干出茎乳孔处及颈动脉鞘,距面神经干约2 cm,在进行药物注射时只要针尖到达茎乳孔附近,药物便能浸润面神经干,还可向上渗透至面神经管垂直段,从而发挥作用。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主要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5]。面神经管十分狭窄,如果出现水肿,导致神经受压、嵌顿、功能受损,即可发生面瘫。病毒感染也会导致给神经供血的血管发生痉挛、缺血、缺氧,从而继发神经水肿,出现面瘫。吴耀持等[6]研究认为,针刺可能通过加速神经纤维轴突内轴浆运输,从而缓解神经根内水肿。因此,针刺或药物注射翳风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疗效。针刺治疗面瘫的常用腧穴有地仓、颊车、迎香、翳风、阳白、四白、合谷。孙申田教授治疗100例面瘫患者,初、中、末期均首选翳风,用毫针深刺50 mm左右,然后快速捻转提插1~2 min,使患者有强烈的酸麻胀的感觉,总有效率达100%[7]。吴建华[8]以翳风为主穴,采用针刺、电针、水针等治疗3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收效显著。笔者认为,翳风在针刺诊治面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进针角度,《针灸学》指出“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直刺0.5~1.0寸”[9]。张惠林等[10]通过CT定位探析翳风针刺深度及角度,认为在CT引导下针体与人体矢状面成120°角、与人体冠状面成45°角,进针深度约35 mm时,疗效优于传统方法。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刺法和补泻手法都不尽相同,周围性面瘫的疾病进展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后遗症期。面瘫之急性期,邪气在络在表,病位尚浅,根据“邪在表,浅而纳之”的原则,以祛风活络为治法,以调动络脉经气为主,故针刺宜浅,手法宜轻,避免引邪入里,加重病情。取0.25 mm×25 mm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皮下10~25 mm不行针,局部有酸麻胀感即可。疾病进入静止期,病邪入里,侵犯经脉,此时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治则,施以重手法,能祛邪外出。取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深刺25~40 mm,行平补平泻法加强刺激,最好针感放射至整个面部。当病程超过半年,患者仍有双侧额纹不对称、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斜等症状,为后遗症期,此时病位在经筋,且经脉失养,虚实夹杂,应在祛邪的同时不忘扶正,治当养血荣筋,疏经活络。取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于翳风深刺30~40 mm,行平补平泻手法,以针感向面部放射为宜,加刺足三里,采用补法,此时还可在翳风施以温针灸以温阳益气补虚[11]。高启秀等[12]以翳风为主穴用三刺法(在一个穴位上根据病邪深浅进行浅、中、深3种不同的刺法[13])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结果发现该法可改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评分、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提高临床疗效。根据笔者临床经验,进针时针尖朝舌根方向,以患者有强烈的酸麻胀感,且放射至面部为宜,此进针角度与张惠林等[10]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
艾灸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以艾绒制成的各种灸材为治疗工具,通过点燃后的热量刺激局部达到治疗目的。艾草本身具有温经止血、祛湿散寒、平喘止咳之功。《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理气血,逐湿寒。”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固脱,具有抗感染、抗病毒、抗自由基、调节机体免疫等功能[14]。《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能起到针、药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15]。翳风位置特殊,故常用于灸法治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载:“灸中风口眼斜不正者,右于耳垂下麦粒大灸三壮。”清·张璐《张氏医通》载:“夫气虚风入则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灸之。”潘风琴[16]对比温针灸与单纯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结果表明温针灸翳风结合针刺的疗效更佳。陈永亮等[17]研究温和灸重灸翳风的临床疗效,在翳风处施艾条灸法,灸30~60 min,至翳风处红晕、潮湿为度,结果显示,重灸翳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钱海良等[18]观察温和灸翳风治疗周围性面瘫出现热敏灸感与非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发现热敏灸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强调灸感的重要性。钱海良等[19]将85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翳风组和下关组,均以温和灸配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两个疗程后,翳风组临床显效率、热敏灸感出现率高于下关组,以此得出结论,翳风是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较佳选穴,产生热敏灸感会提高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周围性面瘫不论是急性期、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均可运用灸法,不同的是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出现灸感所需的灸法刺激量存在差异,后遗症期出现热敏灸感需延长施治时间,增加刺激量。
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主要是抗炎与抗病毒治疗,另辅以维生素B1或甲钴胺等营养神经治疗,但多数患者经治疗后仍会留有后遗症,然而其确切病因尚未阐明。因此,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针灸是治疗面瘫有效且常见的方法,翳风以其特殊的位置及穴位特性,可以在针灸治疗面瘫的选穴及辅助治疗的方案上,提供更好的循证依据,达到提升临床疗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