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海轩
《答客难》书法卷,明朝董其昌书,行书,纸本手卷,高26 厘米,长334 厘米,有乌丝界栏,69 行,单字大小在2 厘米左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其镇馆之宝之一。
董其昌(1555—1636 年),字玄宰,号思翁、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是明朝后期的大臣、大书画家,书法出入晋唐。《答客难》为汉代东方朔所作名篇,全文长达800 余字,其中的名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脍炙人口。作此书时,董其昌已是74 岁,此卷是其书艺大成后所书的精品力作。
说到董其昌的书法,还有件趣事。17 岁时他参加松江府学试,因文才先被评为第一,但批阅官嫌其书法太糟,改为第二。此事大大刺激了董其昌,自此他发奋临池。后来他曾自叙说:“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学书只三年,便步入正道。这与他18 岁拜同代书家莫如忠为师有很大关系。莫书宗“二王”,对于董其昌则要求“晋人之外,一步不窥”。这大约正是董其昌后来始终以“晋人取韵”为最高境界的思想源头。
在二十几岁至35 岁期间,董其昌曾“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如同进入一个丰富的博物馆,饱览、欣赏、临摹。之后,他迷恋禅宗,学书主张顿悟,于是称“吾书往往率意”。他强调在临摹古人书时:“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在书法境界上,董其昌追求淡雅,不喜浓艳。他常借用苏东坡的话:“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他总结书史只有三个字,即韵、法、意。“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此书法史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高。其行书飘逸空灵,融合晋人、唐人、宋人之风格,善用淡墨,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董其昌《答客难》的书法卷深得晋人风韵,承接了“二王”的秀逸之风,融入了颜真卿的浑厚率真,用墨清虚而淡雅,用笔圆融醇厚,行笔流畅从容,笔势内在凝练,筋骨内含。章法平淡率真,平淡中有奇秀,平淡中求自然,韵律生动,气度典雅,不刻意追求大开大合。用笔以露锋为主,以势取劲。厚重之处藏锋为之,气势内敛。细察,常有笔尖和笔根墨色的不同,笔迹清晰,具有浓郁的书卷之气。
在结字上,此卷开头略微扁阔,较显横势,乍看似有赵孟頫的味道,又似有苏东坡遗意。中段结字渐变为长,又意在“二王”、米芾之间。末端似注意呼应,结字仿佛与前段吻合。而所谓其似,若细察又非似。这种神似而非形似,正是化他神为我神之圆融上境。行间虽有乌丝栏约束,仍不影响通篇的疏朗、墨色的自然。整卷作品呈现出极致空灵飘逸的风格。
书法之外,董其昌尤擅山水画,其画与书法一样传世颇多。他的画及画论对后世影响甚大,所著《画禅室随笔》为明代著名的书法绘画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