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姗姗,王善虎
(宿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民间音乐泗州戏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泗州戏属于拉魂腔系戏种,主要活跃在淮河两岸,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在安徽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各阶层民众最喜欢的戏种之一,极具皖北地域文化特色。泗州戏具有突出的艺术特征,唱腔优美、旋律跌宕起伏、情绪粗犷,与黄梅戏、徽剧、庐剧共同称作是安徽四大优秀剧种[1]。在多元艺术的今天,具有深厚民众基础的泗州戏在地域文化的保存、延续、承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泗州戏口头演唱及现场演出的特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音乐泗州戏面临着功能弱化和传承受阻的困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 年提出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予以充分的尊重”[2],非遗领域“活态保护”的理念由此衍生。相对于传统的“静态保护”,非遗活态保护侧重于通过艺术形式的调整来实现非遗的重塑,使其适应时代的变迁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如何在非遗视野下,探讨泗州戏的“活态”理念传承,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泗州戏源于江苏徐州地区的戏曲表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泗州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以叙事性强的说唱音乐为主,辅以器乐、舞蹈和表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经典曲目包括《小二黑结婚》《红楼梦》等,这些曲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但从当前民间音乐泗州戏的演出情况看,主要对象是农村市场和农民受众,城市中关于泗州戏曲的演出相对较少。在现代商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环境下,泗州戏的演出市场空间极小,受到了诸多音乐艺术的挤压,使得原本的城市受众急剧减少,导致其在发展中不得不退回农村。而在农村,由于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观众数量也逐渐变少,可以说当前民间音乐泗州戏的主要受众是农村的老弱病残[3]。现如今在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虽然走上了各类综合性晚会和专题栏目中,但是泗州戏在表演中为了紧跟时代步伐而不得不改变其原有的粗犷艺术特性导致其原本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张力逐渐流失,如原来自由的花腔演奏要求严格地按照伴奏进行;原本依靠演唱者声音张力来感染观众的形式也被话筒扩音设备所隔离;过去的上下句结构韵味被现代的作曲技法所代替,可以说高标准的音乐制作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表演获得公众认可的前提是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品味,受众的情感立场、思维习惯、接受水平是表演艺术的逻辑出发点。泗州戏作为表演艺术,其成功与否既取决于表演者的专业技艺,同时也与观众的文化认知有密切的关联。在泗州戏现场表演时,表演者为了捍卫艺术的自足品格,竭力展现高超的技艺和自我的个性才华,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审美享受。对受众而言,戏曲高超技艺的展现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甚至会出现有的观众追随表演团各地跑的情况[4]。尽管泗州戏表演凭借其原生态魅力征服了为数众多的观众,但从当前的音乐艺术表演情况看,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过于强调外在形式的华丽美,即便是在一些经典的剧目表演中,也会由于过于强调外在形式而降低人们热情的状况,因此,表演者与观众在审美目标的达成上难免出现冲突,表演者想要彰显出泗州戏艺术的个性和良好的技艺,而观众则想要看到粗犷艺术下的才情和淳朴的自然美,两者在审美需求上存在偏差,艺术呈现与艺术接受出现了偏轨。
任何艺术都会面临革新与守旧的问题,所谓的革新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时引入现代性的审美因素,将富有前沿色彩的表演方式、艺术手段融入传统曲艺中,而守旧意味着保留艺术的本质特性,捍卫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及表现形式,避免陷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漩涡。泗州戏作为典型的戏曲艺术同样面临革新与守旧的问题。随着公众审美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戏曲艺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戏曲演奏中既要有优美动听、契合传统戏曲艺术的唯美唱腔,还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视觉艺术。既要保留传统戏曲艺术的旋律韵味,又要与现代审美即快餐式文化、娱乐式文化相对应。时代的需求使得泗州戏在制作上需要打破传统的条框束缚,要尽可能地革新[5]。从现场演出的效果看,泗州戏的确做到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当前的泗州戏制作不仅在伴奏形式上践行了交响化、多声部化,同时在唱腔中实现了多元化、流行化,诸多流行曲调、民歌旋律、多元戏曲等元素都被加入泗州戏现代化发展中,这种新潮的艺术创新契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维系着和时代同频共振的紧密关联。然而,艺术革新必然会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就戏曲艺术而言,沿袭已久的说唱手法、舞台布景、人物装扮等表演模式势必会受到冲击,泗州戏的审美特质体现于民间特色和粗犷品性,但现有的革新手段在加强多元文化融合的同时却削弱了泗州戏的独特文化属性,泗州戏从产生之初就具备的底层粗犷气质遭到严重侵蚀,这造成了艺术性的本体性消解,无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传承,更使听众无法理解泗州戏的原生态语境及本质性内蕴。
民间音乐泗州戏的发展应该结合其生存现状对发展方向进行调整,这样才可以使得民间音乐泗州戏在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迎头赶上,成为皖北地区的代表性戏曲。传统曲艺的改革需要从资源储备、人才建设、曲目更新、市场运作等方面综合考量,统筹安排曲艺演出的细节要素,循序渐进地推动泗州戏良性传播状态的实现。泗州戏作为民间曲艺,非遗活态传承的理念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非遗活态传承理念建立在能量循环的基础上,它强调多元化社会因素的介入,通过多元力量的相互作用保障精神文化产品的良性运转及持续输出。理念的落实需要具体行为实践的配合,在传承泗州戏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民间音乐泗州戏基础资料库,完善泗州戏乐谱、乐响资料等,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后续的戏曲表演活动奠定基础; 其次要构建相应的传统泗州戏韵律创演思维,从内在特性入手,加入相应的可行性方案;再者要进一步鼓励、引导青年群体加入泗州戏演出、创作等活动中,培养后备人才,使得泗州戏可以活态延续与发展;最后还需要重构民间音乐泗州戏的群众基础,从传统曲目入手,利用泗州戏的内在韵味拉拢原来的受众群体。在延承原有文化品味的基础上探寻新的曲目,增强戏曲的时代特征,通过内外形式的优化创新,吸引更多群众欣赏泗州戏,从而为泗州戏的发展打下良好群众基础;新的戏剧曲目的创作应逐步提高民间音乐泗州戏的市场化运作程度,顺应时代特征,让更多的受众喜欢上民间音乐泗州戏,促进其现代化发展。具体措施的实施依托于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因此,在泗州戏的活态传承中,传承人作为传统曲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应着力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表演技能,将泗州戏真正扎根于民间,建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生态循环。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民间音乐泗州戏的“活态”保护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加以审视,一方面需要对其发展进程进行历时性梳理,另一方面则要结合时代特征与公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横向的关联,避免出现盲目模仿、冒进保护的情况。在实践中推进民间音乐泗州戏保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6]:
民间音乐泗州戏最早是从民间俗曲发展起来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花鼓、淮北民歌、琴书等曲调,结合润腔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今天泗州戏的演唱形态。所以在实践中发展民间音乐泗州戏时应当注重与当地民间艺术的良好结合,最根本是要保持泗州戏原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保持其良好的生命力。民间音乐泗州戏具有独特的群众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群众生活状态,所以在泗州戏保护其原有审美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做出艺术性增删和修饰。维护原有审美形态的目的在于捍卫泗州戏的粗犷文化品性,但是粗犷品格需要以特定表演形式加以展现,戏曲演员应将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入表演形式中,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民间音乐泗州戏起源于农村乡间,随着演出地域的扩展逐渐进入到城市,受到了市民阶层的喜爱,因此泗州戏的传承应在保护其原来的旷野之风基础上,兼顾城市与农村的不同性格特点,雅俗融合,既能通俗易懂满足农村听众的需求,又能富有高雅的审美趣味以适应城镇居民的欣赏水平,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喜爱。有的学者提出在进行民间音乐泗州戏保护时,应该坚守在农村的领地,不需要拓展到城市面,但是从现代社会一体化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是不可行的,在市场化运作下,民间音乐泗州戏的发展不仅要尊重农民的日常习惯,也需要兼顾市民的喜好,并且要注重对新时期下民间音乐泗州戏的城市形态及个性进行保护。
从民间音乐泗州戏整体发展的艺术美追求看,其核心是唱腔,并结合伴奏、舞蹈、协调板式等内容,进行整合呈现。所以在其传承保护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唱腔而舍弃了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中一方面需要完善丰富唱腔资料,另一方面还应该健全伴奏、舞蹈等方面的内容,实现民间音乐泗州戏保护的全面化、立体化[7]。
在民间音乐泗州戏传承保护中,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在传承实践中不仅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还需要做好泗州戏传承保护的理论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积累民间音乐泗州戏保护资料;另一方面还能为民间音乐泗州戏新的发展契机提供参考。
民间音乐泗州戏发展至今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在对其进行保护时,应该立足于戏曲生存的环境对其进行“活态”保护,从而为泗州戏的良好传承提供保障。在当前社会中,艺术呈现多元、浮躁的特征,也使得泗州戏处于一个发展低谷。在非遗视角下,脱俗趋雅的发展方向又会导致泗州戏面临着发展不顺的情况。在非遗文化遭遇市场经济侵蚀的瓶颈期,活态保护的理念有助于维持泗州戏的鲜活状态,延续其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活态”即与“死态”相对立,区别于博物馆式的馆藏保护,而是将传承人作为传承的主要途径。传承人通过疏通传承渠道营造良好的艺术生存环境,不断创造非遗的积极性现代价值,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泗州戏这一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各地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艺术团体的推广演出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江苏省启动了“泗州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通过制定保护计划、建设博物馆、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对泗州戏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一些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积极开展演出和培训活动,将泗州戏带进校园、社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活态”保护,能指引民间音乐泗州戏更好的追根溯源,引领起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赋予民间音乐泗州戏新的生机。
泗州戏是一种活跃于皖北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其艺术特性是通过音乐本体形态来体现,具体表现形态有四点:
一是泗州戏的戏曲音乐基础是唱腔,最突出的特点是行腔自由,表演者可以在相应的基调旋律框架中,结合剧情发展需求、人物个性情感,依据现场的情境,对唱腔的抑扬顿挫进行安排,把控节奏的轻重缓急[8]。泗州戏通过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让唱腔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实现统一。同时在泗州戏中上下句对称,宫调曲调简单平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变体,如花腔有20 多个调门,十分丰富。
二是泗州戏属于板腔体戏曲,板式变化十分丰富,这也是泗州戏的特点之一,板腔综合发展也是泗州戏长期存在于旷野,获得诸多人青睐的关键原因。二行板是泗州戏的板式基础,从快到慢渐变递进,在最快之处推动戏曲进入高潮,然后再行下一轮板式。这种严格的渐变结构在以往的戏曲中是很少见的。同时在泗州戏中,为了实现唱腔、板式的良好交融发展,还会在同一板式中融入唱腔变化。
三是泗州戏的戏剧内容大多是选择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通过戏剧表达出普通百姓的心事,拉近了戏剧与百姓之间的距离[9]。泗州戏擅长表演农村题材的生活戏,这和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如《跑窑》《皮秀英四告》等,都反映了民众的疾苦;传统的戏曲《拾棉花》,现代的戏曲《两面红旗》则是体现出了农村百姓的新思想、新观念,戏曲题材淳朴敦厚,具有极强的乡村气息,深受皖北地区基层群众的喜爱。
四是泗州戏的伴奏、节奏、调式变化十分丰富,在早期泗州戏发展中伴奏主要是“包腔”,进入现代后,泗州戏的伴奏有了一定规范,以三弦、柳叶琴等乐器为主,辅以其他打击乐器及二胡、笛子、唢呐等,并在伴奏中引入了现代民族管弦乐的结构手法及京剧、豫剧等武场手法。在泗州戏的伴奏中,还具有尾音拖腔的特点,其可以很好地延展思维,能丰富情绪,还能为多声复调的引入提供新的契机。在节奏中泗州戏具有连续切分的特点,给人一种动态的律动摇曳之美,同时也生动风趣地将泗州戏的粗犷之美展现出来。
首先在进行泗州戏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泗州戏的基本态势规律,为其传承奠定基础。传承者在创腔中需要抓住基本的上下对称句式,注重结构扩展、形态变化;在行腔过程中则要考虑到语言的夸张变化,依据北方戏曲的韵味、皖北地区的语言特征,灵活地应用四五度跳进,甚至是通过六度、七度跳进,提高戏剧音乐的表现张力,从而突出民间音乐泗州戏的地方特色及个性。
其次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现代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融合,实现现代音乐与泗州戏节奏、板式规律等相互融合[10]。如在板式运用上可以结合现代音乐的审美,关注其节奏多变,适当将民间音乐泗州戏丰富的板式特点融入其中,并坚持民间音乐泗州戏的结构布局及速度;在节奏律动上,可以借鉴现代音乐中的切分节奏,使得泗州戏更加具有现代音乐的活泼特性,增强其审美特性。
另外在实践中还需要注意泗州戏在唱腔、伴奏等方面和现代音乐进行结合,实现音色变化与对比的相互协调。如在唱腔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夸饰手法在民间音乐泗州戏方面的应用,增强泗州戏与现代音乐审美的结合;在伴奏方面考虑到柳琴乐器本身的突出特征,在弹奏中可以适当增强其颗粒性,突出色彩的独特韵味,并结合泗州戏的发展需求,适当的变化伴奏织体,引入丰富的伴奏音响,增强声乐的立体感及层次性[11]。在调式中可以借鉴泗州戏自身的转调、离调特性,实现色彩对比,使得传统的四五度关系能转移到调关系开发中,获得良好的现代审美表现力。
综上所述,泗州戏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得到了非遗艺术的肯定,但是其本身的艺术特性与当代群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导致民间音乐泗州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而“活态”传承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民间音乐泗州戏的现代化传承,需立足于非遗的视野,以“活态”理念为切入点,以传承人为“活态”传承主体,从艺术发展规律入手,对民间音乐泗州戏的传承进行规划,帮助民间音乐泗州戏走出低谷,为泗州戏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重新绽放光彩照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