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杨,孙宏伟,张 宇,索明杰,孙永刚
(1.赤峰市红山文化博物馆; 2.赤峰市红山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3.赤峰市红山区委统战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4.内蒙古师范大学 考古文博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5.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大小凌河、老哈河流域,①医巫闾山、燕山、大兴安岭区域,②面积达20 万平方公里。这里是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交界地带,属亚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性气候的丘陵地带,日照量充足,降水量适宜,宜牧宜农宜狩。这一地带南接华北平原、东连东北平原、西属蒙古高原,西北贯通欧亚草原通道可抵西方,东南可通东海之滨,西南直通中原腹地,三面环山而海陆四通,其半封闭半开放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高度发达的红山文化。③
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大区系,即以陕西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中原;以燕山南北端及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太湖周边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④属于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区系的红山文化与周边各地考古学文化进行频繁交往交流交融,红山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诸多文化系统都在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一元,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在其孕育、形成、发展、兴盛和演变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考古学文化因素,交往交流、兼容并蓄,不仅与同时期南方凌家滩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有过碰撞和交流,还与外兴安岭和黑龙江下游地区的玉文化也存在着交流与互动。红山文化晚期和安徽凌家滩文化的玉人,虽然使用的玉料和雕刻手法不同,但是造型十分相似,双手都是向上曲起,呈祈祷状。⑤玉龙的造型都是呈卷曲状,鼓形箍的造型也是十分相似;红山文化与河北磁山文化出土的陶器—筒形罐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⑥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出土的陶罐上发现了一些相似的三角形纹饰;⑦红山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的圜底釜造型十分相近。⑧从这些文物的对比中能够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存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红山文化玉器大部分使用来自岫岩系玉料,黄绿色,是岫岩软玉。玉工并没有从山地玉矿中直接挖掘玉料,而是从距离软玉原生地域数以十千米外的河道两侧的河床、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中采集玉料,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冲刷,玉砾棱角基本圆化。少部分使用一些蛇纹石玉、巴林石、绿松石等。还有一些玉器取自贝加尔——吉黑系玉料,呈灰白与绿白色调,透明度较大。红山文化玉器的装饰功能明显弱化,但作为祭献神灵的特殊媒介功能明显增强。这种变化表现在:玉器成为垄断政治、军事、宗教权力的阶层死后的主要或唯一随葬品,有着反映其社会地位及身份、所处阶级等特殊意义,成为体现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分化加剧、阶级制度产生的实证。⑨因出土地点差异很大,说明以玉器为载体的红山文化本身就是因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但从造型和制作技法上又趋向一致,说明这些玉器具有形制上的规制性、使用者的等级性和功用上的特殊性,这和中国的礼制起源有着紧密的关系。王国维先生提出,“礼”字从“示”从“豊”,甲骨文“豊”字为二玉在器之形,所以豊乃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而奉神人之事谓之礼。⑩
按着另有一种说法“北红山·南良渚”,两者都有发达的制玉、尚玉传统,如果说有着同时并存阶段的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简约、灵巧的话,那么良渚文化玉器就具有造型庄重、纹饰繁复的特点。红山和良渚玉器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制造的两种不同美学风格,对后世玉器的审美与功用有着深远影响。⑪
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种类、数量增多,玉雕技术高超,玉器的雕琢和使用形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礼制形态,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证实了尹达先生提出的红山文化陶器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还吸收了同时代不同文化因素。特别典型的是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黑彩红陶筒形罐,这件彩陶罐最大的特征在于它身上的纹饰,彩陶罐器身共有三种纹饰,最上面的菱形纹来源于中亚地区;中间的垂鳞纹是红山文化本土的一种纹饰;最下面的是类似于玫瑰花瓣的花瓣纹,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⑫三种不同地区文化的纹饰集于一件陶器之上,说明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三种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图案的汇集,表明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在五六千年前已是东、西亚文化的交汇、交融地带。”⑬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的接触、互动乃至相互影响提供了实证。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意即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下,距今四五千年的河套地区、汾水流域也出现了文化的交互,为中原文化向更成熟的形态演进提供了前提。对从源于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到夏商周几千年中华文明起源和演进的主要脉络进行了简要阐述。⑭
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例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满天星斗”说:新石器时期的中国范围内存在有诸多发展水平接近的区域性文化,如同满天星斗。这一状态大约持续了2500 年至3000 年或更长。在不同时间段,这一地区的文化是纵向传承关系,比如说红山文化是对本地区距今约8200—7200 年的兴隆洼文化、距今约7000—6400 年的赵宝沟文化的传承发展,又与本地区距今5000—4000 年的小河沿文化及距今4200—3600 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有着传承关系。在同一时段,不同地区,多地文化是横向交流关系,比如西辽河流域距今6500—5000 年的红山文化与黄河流域同时期的仰韶文化就存在文化交流的现象。不同地区的文化经过互相融合、碰撞而不断演进。所以说中原地区不是唯一的起源地,而是熔炉或舞台。在这一过程中,有曲折,有反复,但总的趋势却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形成的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二里头夏文化、殷墟商文化的发现,显示中原文化从黄河流域向四方辐射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核心与引领者。⑮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族群)、不同区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形式共同发展孕育汇聚成中华文明,共同缔造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满天星斗”时期,六大板块之一的北方即以红山文化为其代表。经过多年研究,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红山文化属于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苏秉琦先生在1988 年《中华文明的新曙光》一文中提出“直根系”概念,中华文明起源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与内蒙古河套地区连接,向东北经桑干河与冀西北,再向东北与辽西老哈河、大凌河流域连接,形成“Y”字形的文化带,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又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重要直根系。⑯红山文化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起源是由裂变—撞击—融合三种形式共同作用而来,这表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通过考古实证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源远流长,但彼此渊源、特征、发展都存在差异。红山文化是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在内的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碰撞而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至红山文化晚期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早期区域性文明,并对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均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注 释:
①郭大顺.辽河文明的提出与对传统史学的冲击[J].寻根,1995(04).
②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③赤峰市地方志编委会.赤峰市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④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⑥乔登云,刘勇.磁山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杨海燕.试论后李、兴隆洼及磁山文化的关系[J].文物春秋,2017(02).
⑦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⑧郭济桥.后岗一期文化研究综述[J].文物春秋,1997(03).
⑨邓聪编.东亚玉器[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⑩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M].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⑪郭大顺,洪殿旭.红山文化玉器鉴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⑫苏秉琦.论西辽河古文化——与赤峰史学工作者的谈话[J].北方民族文化,1993(增刊).
⑬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⑭苏秉琦.象征中华的辽宁重大文化史[J].辽宁画报,1987(01).
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探源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实现预定的多项目标 [EBOL].[2018-05-28].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7601/38 374/zy38378/Document/1630116/1630116.htm.[2023-08-01].
⑯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新曙光[J].东南文化,19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