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观视域下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话语指向与实践进路

2024-01-28 10:59:52殷怀刚王统领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太极拳符号受众

殷怀刚 ,王统领

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也是传播中国声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太极拳非遗”)传播是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全息影像”[1],其传播可以进一步助力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太极拳非遗传播研究既具有构建民族共同文化意义的理论价值,又具有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凝聚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非遗传播研究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围绕体育非遗传播这一研究主题,一些学者主要从少数民族体育非遗传播、武术非遗传播、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体育非遗影像保护与传播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运用詹姆斯·凯瑞(James W.Carey)传播的仪式观对太极拳非遗传播这一实践过程加以分析,试图解读出太极拳非遗传播及其仪式建构的规律。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分为侧重信息传递的“传递观”与侧重意义建构的“仪式观”两种观念[2]。在其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太极拳非遗传播是指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挖掘、生产、传播和反馈的实践过程,也是展现太极拳文化活力、促发其传播受众参与活动及共享太极拳文化意义的传播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太极拳非遗特指除竞技太极拳之外的,在我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保护的名录“传统体育、传统武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类别中列出的太极拳项目。

1 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新语境

1.1 文化传播的新使命

太极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传播是“展示国家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3]。2016 年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工作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样,太极拳非遗传播也面对着如何创新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等一系列新问题。太极拳非遗传播已具有国家层面和民间层面文化交流的根基,它具有特有的文化意涵和超越体育项目本身的影响力,其传播有利于提升太极拳文化的感召力,引起世界关注中国、聚焦中国,进而让更多的受众了解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无论是国内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还是世界范围内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太极拳非遗传播在其文化认同过程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可忽视。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认同中国文化及其价值理念,继而发挥中国影响力。多年来,太极拳文化传播已经历了“从小众到大众”的发展过程,并已走向世界各地。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文化传播使命背景下,太极拳文化传播迎来新的历史站位,在新的传播理念引领下不断审视和践行文化使命,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助力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网,加快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2 非遗传播的新共识

人们对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下非遗传播主体、渠道和受众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已达成共识。2021 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第十四条中提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促进非遗广泛传播的意见[5]。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遗传播的主体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丰富非遗传播手段、挖掘非遗传播潜力、提升传播效果已成为非遗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非遗传播主要包括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两种渠道,也包括非遗静态传播与非遗动态传播两种形式。现实中的非遗传播引发了传播人、受众、媒介、文化、经济等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并不断构建出新的文化空间,同时伴随着传播环境、传播手段、生存环境、文化观念的改变,其实践活动使得非遗本身存在着不断被移植、改造和创新的可能性[7]。

如何利用新媒介将来自于乡村本土的非遗特质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给予完美的呈现,继而充分发挥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其时代精神,获取理想的传播效果已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非遗传播过程自身涵容着传扬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存方式、民族智慧的重要价值属性,一方面,非遗传播本身就是民族生产、生活手段和生计方式的重要展现;另一方面非遗传播也是民众情感、宗教观念及其独特民俗风情的重要表达;还有一方面,非遗传播为受众不断构建和提供文化认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传播过程能够有效的将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进行有效整合,既可以将其非遗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又可以将其自身资源不断形成新的文化资源,拓展新的文化空间,实现非遗资源有效转化,以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良性发展。

1.3 媒体平台的新变化

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视频分享平台、博客平台、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和演变,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体验和服务,对非遗传播提出了新的命题。首先,视频网站拥有海量的视频资源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浏览,加之互联网用户可以上传及分享自己的原创视频。如腾讯、搜狐、优酷及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视频网站除了能够收集获取大量的太极拳非遗视频之外,还可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对其进行传播;其次,网络直播分享平台也是一种新型媒体,其网络直播分享平台的太极拳类别下汇集了众多太极拳爱好者,他们亦可以作为直播者,通过网络直播自己的演练过程,全程实时传递给受众,在其过程中还可以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互动;短视频也是依托于互联网生存的一种新媒体。短视频具有时间短、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突出特点。太极拳非遗短视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吸引受众的视觉与听觉。“截至2021 年6 月10 日,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 亿;1 557 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抖音涵盖率达97.94%”[7]。

媒体平台的新变化为太极拳非遗的传播形式与渠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丰富多彩的电子视听活动展现出独特而强大的创造力、传播力和感染力,并逐渐向传统文化传播领域渗透,其传播地位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就要求太极拳非遗传播理应告别过去单一的呈现方式,顺应媒体平台的新变化,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不断提升其受众的体验。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其自主性、共享性、交互性及其海量资源成为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优势所在。传播者与受众在新媒体传播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双方均可以根据信息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以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如何顺应媒体环境的新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提升太极拳非遗的传播力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太极拳非遗传播的仪式化表征

2.1 独特化的文化符号

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主要通过情景模式实现信息共享,而传播的传递观则是通过信息发送到信息接收从而实现信息传递[8]。太极拳非遗传播的实践过程需要通过仪式化的文化情境构建,建立一种意义上的信仰维系,它是一项拥有丰富文化符号的文化遗产资源,其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可以实现人们的意义共享,其传播过程可以使受众参与文化意义的建构,所以说,太极拳非遗传播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实践活动。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产生于特定的条件与时空,将其文化符号进行编码与解码,建立起独特化的文化符号才能得以传播,其文化符号折射出特定人群共同的文化生活体验,进而成为社会发展中重要人文资源。太极拳非遗可提供丰富的文化符号资源,其文化符号的传播成为受众文化共享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太极拳非遗自身需要拥有一套特定的编码系统,向受众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及情感表达,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太极拳非遗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自身文化符号的唯一性、稀缺性,它的独特性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竞争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文化符号的维系在其互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种文化符号维系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它的互动结果而是在于互动过程。太极拳非遗以身体文化的初始形态呈现,在其传播过程中其身体文化形式逐渐带有社会性活动色彩,并逐渐被赋予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具有通约性的社会意义就形成了传播符号。传播者在传送某一个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时,需要唤起受众的文化体验,继而在受众群体中产生共同的认知和意义。传播的仪式观认为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将信息中隐含的社会意义进行共享,并引起情感共鸣,使其受众群体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其文化信息常被固定为具有通约性的文化符号,并不断出现新的文化符号来助力受众实现意义建构。太极文化、运动礼仪、运动形态、套路特征、技击特点、仪式化动作、运动服饰、展演场地、比试规则等均可成为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挖掘的重要内容,并通过以上诸多文化符号在受众群体中建立一种意义共享的关系。

2.2 仪式化的参与互动

仪式化的参与互动活动有利于形成特定时间内受众共有的存在,并可以引起受众互相关注的情感唤醒,有助于形成受众群体团结以及受众群体成员的身份标识。当受众互相关注的情感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直接影响与认知符号有关联的受众的身份感,进而使受众投入更多的热情参加此类活动。仪式化活动中受众之间关系的建立是依据他们之间的传播关系,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信息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传递层面上,而是将其蕴含的信息实现共享,进而使受众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受众群体自然产生认同。

太极拳非遗传播具有较强的共情特征。太极拳非遗传播仪式化的参与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动技术信息传递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太极拳运动技术动作的姿势及其运动套路连接的学练。在此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在技术动作的交流互动中建立关系,并成为其传播中的一种基础性关系;二是太极拳竞技比试的信息传递方面,其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太极拳运动技术的评价、态度及意义的理解。太极拳竞技比试规则最能体现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在受众之间建立起一种认知和意义共享的互动关系。当然,其参与互动过程还包括受众之间的人际互动、受众与媒介之间的互动等。

2.3 秩序化的行为方式

太极拳非遗含蕴着丰富的仪式化的形塑内容和秩序化的行为方式。太极拳非遗传播包括拜师仪式、展演仪式等多种秩序化的行为方式及活动,使分散的受众个体形成以太极拳非遗为中心的稳定的群体秩序。其程序化的行为方式及活动有助于容纳更多的受众融入太极拳文化共同体,为更多的受众个体铺设融入通道,拓展认同边界,调节受众之间的文化冲突。不可忽视的是,在其潜移默化的程序化的行为活动中可以不断建立起受众对太极拳非遗的认同与尊重,它呈现出的仪式是表象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而其秩序化的行为则是受众不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精神世界的反映。

太极拳非遗传播中受众的秩序化行为方式是建立在受众参与活动这一基础之上的。“武术也是自在且自为的修行过程,其需要克服异化,使真正传承者追求内心、技艺、意义世界的圆满。”[9]如果太极拳非遗传播受众的参与互动活动不能延续某种通约性的秩序,就意味着对这种秩序的异化或违背,进而招致其群体的排斥。换句话说,其仪式化行为方式在受众群体身份的认同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暗示着受众不得违背其底线或秩序,这对受众的行为和意识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既是对受众行为进行的一种意识规范,也是一种潜在的教化行为。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迷信或非理性行为,它往往隐含着古老的智慧。

3 太极拳非遗传播的话语指向

3.1 文化认同:太极拳非遗传播中的仪式话语

文化认同是太极拳非遗传播中重要的仪式话语。运用传播的仪式观进行解读,其仪式活动过程可以强化受众对传统价值观的认知,在这种仪式化的体验中,受众能够感受到古老的生活经验及传承的精神所在。太极拳非遗传播中的仪式话语是其最具生命力和最能唤起民族共同记忆的内容。无论是拜师仪式还是展演仪式,均凝结着精神价值和文化信仰。太极拳非遗是文化传播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代表。归属感是受众文化认同的话语归旨,在受众体认以及文化心理确认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由此把受众个体拓展为认同具有共同文化身份的群体。

太极拳非遗传播仪式话语指向的是实现由个体到集体、由身体到文化、由单向传递到多项互动、由文化信息到意义建构的转换与拓展。是否达成受众相互一致性的认知与理解是实现其文化认同的基础,所以说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感召力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之一。太极拳非遗自身的文化特质蕴含着深奥的传统文化意义,充分利用其独特身体文化形态、技击特点等,解读好其文化深意,就能够在受众群体中形成情感共鸣。

3.2 文化共享:太极拳非遗传播中的空间话语

文化共享是太极拳非遗传播空间建构过程中的重要话语指向。太极拳非遗是依存在传统文化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特殊的身体文化遗产,它与其他传统文化形态交织、共融及共存,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中的重要内容。太极拳非遗传播本身就是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选择,对其传播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因子的有效方式。太极拳非遗传播需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进行,这就需要在构建受众群体的共有场域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而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太极拳非遗的生存空间日益窄化,这就对如何构建文化共享的空间提出了新的思考,即“文化空间化”[10]问题。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个创建共同场域并实现文化共享的过程。太极拳非遗是由个人或社会共同体所创造的,在不同的历史时空,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承。

文化空间是一个多维属性的概念。从历时维度看,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文化空间包括历史和当代的文化空间;从共时维度看,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文化空间包括演练空间、仪式空间、社群空间等;而从多元维度看,太极拳非遗传播包括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维度空间。体育非遗的文化空间包括“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制度空间”和“行为空间”等。厘清多维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加深对太极拳非遗传播中文化共享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其传播空间建构中的话语指向。太极拳非遗传播的物质空间维度是以地域空间条件为前提的,地域空间条件是其传播的载体与保障;其行为空间维度是传播者、受众等文化行为互动的场域,这一场域制约着其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其制度空间维度对其非遗传播的治理作用重大,扮演着文化制度保障机制的角色;其精神空间维度集中体现在太极拳非遗所折射出的信仰、礼节、技艺等,它是其文化空间中的核心所在。

3.3 文化体验:太极拳非遗传播中的参与话语

文化体验话语是太极拳非遗传播参与互动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指向。“无论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出发,还是从传承出发,甚至是从文化经济化角度出发,以‘文化体验’为宗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选择”[11]。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来看,传播是人们情感与价值联结的重要基础,通过参与、互动及创造,进入仪式化的文化空间。太极拳非遗作为本民族的精神象征,其蕴含的独特文化品质与内涵依托相关联的文化符号,向受众传达民族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及民族智慧。受众在各种仪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认同民族精神的内涵。文化体验是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而文化认同又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太极拳非遗传播中通过受众的参与互动,将其非遗的文化内核与受众体验建立对接,才能达成良好的文化体验。

太极拳非遗传播中文化体验的话语指向就是将受众在参与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的需求话语转换为体验价值话语。“太极拳作为反映中国社会变迁、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话语,必定是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优秀载体”[12]。太极拳非遗传播受众的习练与展演活动是文化体验的起点,受到文化共享环境的影响,包括情感共鸣等体验。当前,在媒介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表现力大大增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随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众由过去的被动信息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其传播的广度和热度明显提升。其中,受众的文化体验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受众在其传播前后环节中信仰、情感、认知、喜好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体验感受不可忽视。受众的文化体验不外乎感官层面的审美体验、参与互动层面的情感体验、感知层面的精神体验等几个层面。在受众与新媒体的数字化信息交互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受众体验精湛、精细和精美太极拳文化时,很容易被激发情感共鸣。

4 太极拳非遗传播的实践进路

4.1 挖掘与展示仪式化的文化符号

深入挖掘与展示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是其传播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也是其传播实践路径的重要选择。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的提炼和使用既要体现出太极拳的文化特色,还要将其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在其传播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最能代表各自门户、流派、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将传统身体文化与现代体育审美融合,着力使用与展现其文化符号,并将之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挖掘文化符号,创设传播过程中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的展现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再现历史文化空间的情景。例如,深入挖掘和展示太极拳非遗中以武德教育为核心的仪式化动作“抱拳礼”,使受众在循环反复的习练中不断进行情境塑造和记忆强化,这种辨识度较高的文化符号,更容易入心入脑,获得认同。再例如,受众在习练杨氏太极拳中的“揽雀尾”“懒扎衣”等动作时,主动引导受众体悟其动作标识中象形取意的审美旨趣。太极拳非遗是以人为载体,以身体为符号,以行为活动为方式的“中国式”身体文化,绝非单纯的一项运动项目,它涵盖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场域、展演方式、表现主题、器械服饰、规则礼仪、代表人物、故事传说、传统习俗等。在挖掘过程中,深刻理解受众的认知心理或审美取向,汇集各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身体运动符号,寻求更大范围的群体认同。简言之,挖掘与展现太极拳非遗中的文化符号是提升其传播效力的重要手段。

4.2 构建多元与包容的文化传播场域

文化传播场域的构建直接影响太极拳非遗的传播效力。在传播者、受众等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活动,使文化传播场域不断重建,这一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文化共享、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介环境中,无疑需要新媒介为构建多元与包容的文化传播场域创设文化氛围及传播空间。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使其文化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增加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的曝光度,展现其非遗的文化内核。构建多元与包容的文化传播场域可提升不同门户、流派非遗项目的文化分享范围,以获取更广泛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例如,陈氏太极拳可以通过“先入门、后深入”简化的方式进行传播,经过技术调适构建更大范围强体健身的传播场域,扩大其受众群体的规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文化精神共享的传播场域,实现传播受众从武技到武德、行为到伦理、身体到文化、生活观到价值观等的认识转变,最终实现从身体技艺到非遗的认识转变。其构建意在引导受众参与到其非遗的议题中来,着意增加受众对其非遗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4.3 提升传播受众在互动中的在场体验

太极拳非遗传播的参与互动过程离不开身体与心理体验这一维度。受众的身体作为不可忽视的媒介集中了人的各种感知系统,其身体与文化空间、情境氛围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构建。因此,唤醒受众身体互动的感受,提升受众的在场体验,才能对其文化认知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新媒介环境下,数字化的传播信息提升了受众的感官体验,调动了过去身体习以为常的感觉,更容易营造出传播者、媒介与受众之间细微化的互动体验,这种互动体验过程与受众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也存在着较强的关联。受众在互动中的身体、心理、精神上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时,自然形成最佳体验。

一般来讲,太极拳非遗传播的受众对太极拳具有某种程度的体验诉求,当受众经过各类文化体验之后方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新媒介环境下,采用太极拳非遗全景视频、全景图像、全程直播等形式,使受众沉浸在全方位的场景中,将大量的太极拳非遗信息动态、直观、鲜活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可以围绕某一个太极拳代表人物或太极拳典故,在与受众的链接与互动之中展开故事的讲述,使受众由内心生发在场体验感,将自身与传播者、媒介融为一体,就会自然地沉浸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中。毋庸讳言,在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场景中,吸引沉迷其中的往往是由新技术体验带来的视听觉享受而非非遗本身。相比于旧有的缺乏在场感的传递式体验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提升受众沉浸式的在场体验是一条重要的实践进路。

5 结语

太极拳非遗传播是新时代文化传播中的一个缩影。它既是太极拳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播民族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精髓的实践路径。在文化传播的新语境下,太极拳非遗传播成为构建与创新文化传播的仪式或典礼的重要选择方式。通过太极拳非遗文化符号的挖掘与使用,构建其非遗传播的文化场域、提升受众参与互动的在场体验,拓展其非遗传播的新路径,提升太极拳非遗的文化感召力和传播力。在认识太极拳非遗传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不能忽视新媒介环境下太极拳非遗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传播、文化符号滥用、商业化过度开发等问题,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太极拳符号受众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符号的由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变符号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