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洪武(安徽省阜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安徽省阜阳市作为畜牧业大市,牛羊禽年饲养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安徽省在大力推进“秸秆变肉”工程,按照全省肉牛发展目标任务,到2027年,阜阳市要在目前约43万头饲养量的基础上将近翻一番达到80.85万头的饲养规模。规模饲养量为就近屠宰创造了客观条件和现实需求,提前做好屠宰场的规划布局被提上重要日程。
为充分延伸肉牛(包括肉羊和家禽)产业链,提升全产业链产值,科学规划牛羊禽屠宰场建设,强化屠宰检疫监管,规范屠宰生产活动,促进阜阳市牛羊禽屠宰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笔者对全市牛羊禽屠宰场进行了调研,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和县市区部门监管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牛羊禽屠宰场建设规划与检疫监管意见建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供其他地方参考。
1.规划建设不明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实行定点屠宰的其他动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制定相应的屠宰管理办法。而目前安徽省并未参照制定牛羊禽屠宰管理办法,未对牛羊禽屠宰行业发展做统一规划,安徽省牛羊禽屠宰场在建设数量和布局上处于无序状态。至少在阜阳市情况来看,新建牛羊禽屠宰场事先未经过市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审批同意,都是由屠宰场自己选址建设,建成后才去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这样做的后果是,主管部门不能很好地对牛羊禽屠宰场建设作统一规划布局。
2.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牛羊禽屠宰因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等存在问题,屠宰场的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并不强,执行能力不够,规章制度只停留在“墙上”,未真正落实到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第531号公告》要求,所有的畜禽运输车辆都要备案且符合密封防渗等特定要求,由于实际中牛羊运输车辆符合要求的较少,因此大多未备案。但在入场查验环节,未备案的牛羊运输车辆也能顺利入场卸载。有代宰业务的,按要求代宰户应与场方签订委托协议,但实际中并未签订,场方缺少对代宰业务的约束,尤其在肉品品质检验方面,标准要求很低,有的只做“瘦肉精”检测项目,其他肉品品质检验项目根本不做。
3.检疫力量较薄弱。按照牛羊屠宰检疫规程要求和检疫人员最精简设置原则,应设置宰前检查岗和宰后头蹄检疫岗、胴体检疫岗、内脏检疫岗和复检出证岗至少5个岗位,且由于各岗位不能同时兼任,因此至少需要5名检疫人员(还得保证至少其中1名是官方兽医)负责驻场检疫工作。因驻场检疫工作需要24小时在岗,因此再加上人员排班需要,一个牛羊屠宰场至少需要2名官方兽医和8名协检员,一个禽屠宰场至少需要2名官方兽医和2名协检员。全市3个牛羊屠宰场和1个禽屠宰场至少需要8名官方兽医和26名协检员,而实际只有2名官方兽医和5名协检员,人员数量存在较大缺口,给检疫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4.检疫过程不规范。首先,从牛羊禽入场来说,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应由屠宰场对入场动物查证验物,并在屠宰前提前6小时申报检疫,检疫人员受理后,对畜禽临床健康情况和提交的资料审查合格的,方可准予屠宰。但目前入场查证验物非屠宰场在做,而由检疫人员在做,不符合办法规定。其次,按照牛羊屠宰检疫规程规定,在屠宰线上应设置头蹄检疫、胴体检疫、红白脏检疫等几个岗位,每个岗位应由不同的检疫人员进行检疫操作,并根据各岗位检疫结果综合判定疫病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一名协检员在胴体岗进行检疫,检疫程序和项目内容均与屠宰检疫规程规定不符。
1.编制行业发展规划。遵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屠宰、规范管理”原则,省级层面应统一编制牛羊禽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设置牛羊禽集中屠宰场。既要考虑与周边牛羊禽养殖场、城镇距离远近,方便畜禽短距离调运与产品运输,也要考虑中长期城镇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防止后续因城市发展,造成屠宰场动物防疫条件和生物安全防控不达标等问题风险。要提高市场准入标准,限制代宰企业建设数量,支持自宰自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建设。要严格准入程序,将牛羊禽屠宰场建设审批权限收回省级,防止无序建设,最后还得花精力和时间去对落后产能进行清理整顿,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要争取在农业产业园区内打造一批畜禽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养殖、屠宰、加工等产业链企业进驻,壮大产业链规模,提高产业链效益。要针对屠宰场建设标准、无害化处理补贴、企业品牌创建等企业可享受的奖补政策进行细化实化,真正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涌入牛羊禽屠宰行业。
2.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牛羊禽屠宰场要自觉落实肉品质量安全、动物防疫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生产制度,做好牛羊禽入场查证验物、待宰静养观察、宰前检疫申报、肉品品质检验、实验室检测、环境卫生消毒等工作,并做好台账记录。要主动提高动物防疫条件标准和建设标准,加大对老旧设施设备和落后工艺的升级改造。要按照牛羊禽屠宰操作规程和品质检验规程等行业相关要求,配齐肉品检验设备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严格落实肉品品质检验要求,保障出场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大自主品牌创建,形成一套品牌创建措施,加强对品牌形象的维护,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畜禽产品。
3.加强部门措施监管。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加强牛羊禽屠宰场的监督管理,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和安全生产检查;督促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红黑榜制度,充分发挥奖惩机制指挥棒作用;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于群众反映问题,及时受理核查。同时,为强化智能化监管手段,应建立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连接牛羊禽屠宰场和市县动监机构,在畜禽进场、待宰、同步检疫、无害化处理、产品出场等重要环节岗位安装摄像头,实现对屠宰场全方位实时监管,达到更好监管效果。另外,对于回族聚居地的牛羊手工屠宰点,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详细登记造册,会同民族宗教委制定适当的监管措施,堵住监管空白区。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依法派驻官方兽医和协检员实施检疫,规范检疫出证。在做好检疫的同时,驻场检疫人员要擦亮眼睛,做好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前沿哨兵”,一经发现如违规调运、不申报检疫就屠宰、不按要求做肉品品质检验、对牛羊禽肉注水、屠宰加工病死牛羊禽等情况的,及时通报移交查处。
4.重视检疫队伍建设。各地要按照中央编办、省编办和农业农村部要求,全面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积极争取编制和经费,切实解决人员不足、经费不够等突出问题。只有解决了检疫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才能确保工作质量,才能达到“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负”的目标效果。
各地要强化人员培训考核。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将国家最新公布的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最新工作要求纳入年度重点培训内容,坚持官方兽医和协检员培训全覆盖。要设立考核指标,强化人员绩效考核,不断提高人员业务能力水平。要强化人员廉政警示教育,年度内至少开展一次依法履职行风整治专项行动,对不检疫就出证、开“人情证”、协检员代替官方兽医出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以此来提高人员责任意识,规范检疫工作开展。
5.加大部门协同配合。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市场监管、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密切交流沟通,各司其职。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对肉食品市场上的监管,加大抽检力度,重点检查销售的牛羊禽肉“两章两证”是否齐全,检测是否含有“瘦肉精”、水分含量是否超标等,一经发现违法违规情况,严厉整治查处,切实保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倒逼牛羊禽肉屠宰生产源头质量安全把控。财政部门要加强牛羊禽屠宰场建设、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无害化处理和企业品牌创建等方面财政支持,对于在沪苏浙成功打造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企业品牌,给予政策奖补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自然资源部门要留足农业用地需求空间,将农业用地指标和地理分布等信息与农业农村部门分享,便于农业农村部门统筹规划养殖、屠宰、加工等用地需求。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审查牛羊禽屠宰场环保设施建设情况,强化屠宰生产中“三废”排放达标情况监测,及时受理群众举报的有关屠宰方面的生态环境案件。
另外,农业农村部门要与以上有关部门建立执法衔接工作机制,通过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和工作会商会,定期交流牛羊禽屠宰生产经营监督执法情况。集思广益,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织密织牢监管网,切实堵住监管漏洞,共同规范屠宰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牛羊禽肉食品质量安全。
6.强化政策宣传引导。通过召开专题会,把各地部门监管人员和牛羊禽屠宰行业从业人员召集来,进行工作安排部署,把职责讲清、政策讲透、措施讲明;出动宣传车,或利用抖音等新媒体,或者通过走访入户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对屠宰场和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牛羊肉专卖店等市场经营者以及普通消费者广泛进行宣传普及,以牛羊禽屠宰生产政策支持、主体责任落实、肉食品消费安全为宣传重点,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政策领悟能力、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消费者牛羊禽肉安全消费意识和肉制品优劣辨别力,引导和倒逼从业人员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保障市场牛羊禽肉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