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冰(江苏省灌云县畜牧兽医站)
兰云(江苏省灌云县畜禽改良站)
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呈高发趋势,疫病高发制约了生猪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的提升。该疫病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所诱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加强疾病探究与防控能较好地降低疫病可能对生猪造成的威胁,加强日常性的生物安全管理对防控疫病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养殖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江苏省灌云地区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培植特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不断提升标准化与规模化养殖水平,使生态健康养殖深入人心。当地生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更应加强疫病防控,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加速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
结合生猪在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可以将其划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
1.最急性型。患病猪表现为发病急,可能会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并伴有高热症状,体温可能高达41.5℃,精神萎靡不振,双目无神,还可能伴随有腹泻等症状。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口鼻中流出泡沫样分泌物,耳、鼻还有四肢部分的皮肤呈蓝紫色,治疗不及时可能在1~2天死亡,且死亡猪的嘴巴、鼻孔位置会流出带血的泡沫,病程持续时间短,且伴有较高的死亡率。
2.急性型。急性型病例同样发病比较急,体温升高至40℃左右,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同样伴有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患病猪的嘴部、耳前尖沿、四肢指趾等部位发绀。若后期治疗不及时,体质较弱的病例可能出现死亡情况,部分体质较强的病例可能转为慢性型病例。
3.慢性型。慢性型病例的体温略有升高,喜卧不喜动,食欲稍有减退,伴有咳嗽症状,且同时存在嗜睡的情况。治疗不及时会制约其生长发育,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下降,给其他疾病的出现提供机会,导致猪只死亡率升高。
结合疾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猪是否患有传染性胸膜肺炎,但部分呼吸道疾病表现出的症状与该疾病相似,所以在诊断时应结合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等方式对疾病作出科学诊断,为后期防控奠定良好的基础。
1.病理变化。解剖病死猪可以发现其胸腔位置有明显病变,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或胸膜炎。在其鼻腔、气管及支气管中存在大量黏液,还存在一些血样红色泡沫状物质附着其中,肺颜色呈紫红色,质地较硬。病程稍长的病例其胸腔中存在纤维素性物质,肝颜色为呈暗红色,肠淋巴结肿大、充血,肺肿大异常。
2.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无菌环境下取病猪鼻、支气管分泌物或是病死猪肺病变组织制成涂片,再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后若发现长出大量无芽孢、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两极着色,即可以进行诊断。
(2)细菌的分离鉴定。无菌条件下取以上病料制成接种液,将其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37℃培养48小时,若长出扁平、淡灰色小菌落即可以确诊。
3.鉴别诊断。由于部分呼吸道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与猪传染性胸膜炎存在相似之处,且不同疾病类型的治疗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若未能做好诊断即开展治疗,极易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死亡率。如猪肺疫、猪喘气病两种疾病,其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存在相似之处,需要加强鉴别诊断。如猪肺疫还伴随咽喉部肿胀的情况,在其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及淋巴结等多个部位存在大量出血点,而猪传染性胸膜炎的病变往往局限于肺和胸腔;猪喘气病不会伴随高热症状,同时该疾病持续的病程长,肺部病变对称,应加强区分。
1.做好引种和隔离工作。为降低养殖场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患病率,规避大范围传播与蔓延的情况,在养殖过程中,养殖场应规范管理,做好引种工作,避免由于引种不科学可能导致的疫病高发情况。很多养殖场出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病是由于引种不规范造成的,导致引进的生猪存在携带病毒的情况,对养殖工作造成极大威胁。养殖场可采取封闭养殖的模式,采用人工授精等技术降低引种频率。必须引种时还需明确引种来源,提前做好调研工作,保证其不是来自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病的高发区。每批生猪进场后应提前准备好隔离舍,提前做好消毒、通风工作,将生猪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后确定其不存在疫病高发的可能即可开展后续的饲养管理。生猪调运时应注意拥挤、惊吓、寒冷、高温等应激因素可能对生猪造成的不利影响。江苏灌云地区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调运及私屠滥宰行为,对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车辆进行监管。守好进出转运关,多部门联合,对运输生猪的车辆进行备案登记,严格核查检疫证明、车辆备案信息等,控制疫病的传播范围。
2.加强疫病监测,做好疫病防控。日常养殖工作过程中应加强疫病监测工作,出现疫病后要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情况,第一时间采取防控措施,提高疾病防控效果。一旦出现疑似病例,需要对其进行隔离饲养,并对疑似病猪的活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之后还需结合其临床症状进一步做好病理学解剖和实验室检测,精准诊断疫病,为后期治疗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引导作用。除了做好患病猪隔离工作,对与患病猪密切接触的其他猪应及时开展血清学检查,阳性猪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必要时可以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更加科学地开展防控工作。
3.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通过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可以及时、彻底地消灭环境中潜在的多种致病菌,严格控制疫病的出现概率,对生猪也能产生保护效果。养殖场也可以结合生猪养殖数量、生长状况、疫情发生情况等科学制定消毒清洁制度,完善消毒设备,为消毒清洁工作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消毒工作的开展应及时、彻底,养殖产生的各种污物应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进行处理。气温较低或气温骤变可导致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高发,养殖场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增加消毒频次,科学防控疫病。
4.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加强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胸膜肺炎最有效的措施。现阶段,养殖场应结合疫病流行情况进行消毒清洁工作,完善免疫接种制度,遵循制度,规范接种。
免疫接种时可以应用灭活菌或弱毒菌苗在生猪1月龄后进行首次接种,间隔1月后复免。疫苗要从正规途径购买,接种前认真检查疫苗。接种后,养殖场可以定期进行场区内部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抗体水平监测,掌握具体的流行情况,科学判断复免时间,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
5.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为生猪营造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这对控制疫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养殖场内部应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证生猪有充足的生活空间,提高圈舍空气质量,避免密切接触而出现疫病传播的情况。另外,还应合理控制圈舍温湿度,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季节,更应注意圈舍温湿度的控制,避免外界应激反应而诱发疫病。
6.药物防控。分离获得的致病菌应进行药敏试验,试验发现其对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盐酸头孢噻呋、强力霉素等药物的敏感性较强。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合理添加饲料,提高其免疫力。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中草药、矿物质等,提高生猪免疫力,使其更好地抵御传染性胸膜肺炎。及时隔离和诊断,结合药敏试验规范用药。另外,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基于药敏试验的结果规范用药,提高药物使用的针对性,避免出现耐药情况。定期更换抗生素种类,或是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及时扑杀无治疗意义的阳性病例,同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7.强化宣传,加强引导。养殖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切实提高管理人员对疫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只有广大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获得提高,才能更好地开展疫病防控工作,提高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质量。灌云地区严格落实生猪疫情后续处置工作,强化科普宣传,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综上所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对养殖工作威胁较大的常见动物疫病。由于疾病对生猪造成的威胁较大,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后期一旦出现高发情况,会对养殖工作造成极大的打击。因此,在生猪养殖工作中,还需加强疾病防控,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提高防控工作的针对性,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及其可能对生猪生长发育造成的威胁,推动养殖工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