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2024-01-27 13:58金佳慧田锦浩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金佳慧 田锦浩

摘 要: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本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一书进行梳理和评述,有助于积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经验,并探究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机制,从而更好地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8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一书,不仅回顾梳理了我国的特色扶贫历程,更是将研究视角转移到“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层面,详细阐释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性、现实衔接难题,以及两大战略衔接的机制和有效路径,这对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回顾中国特色扶贫之路

该部分主要是回顾和总结我国过去在扶贫政策实施、制度构建以及减贫经历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从扶贫的历史进程中寻求新思路与新突破。该书根据我国对贫困治理划分的六个阶段,清晰地阐明了每个阶段我国扶贫所面临的基本情况、所采取的基本政策、该阶段采取的政策效果。例如1949—1978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摧残,人民经济情况普遍糟糕。根据联合国发布的粮食占有量标准,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只能基本满足我国粮食需求。因此,該时期的扶贫政策集中于促进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该书指出,在这一阶段想要大规模地解决贫困问题不太实际,首要任务应该是恢复生产,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要。通过人民公社等规划,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生活需求。

该书将我国扶贫道路上的特点总结为扶贫标准越来越高、扶贫对象越来越精确、减贫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扶贫特点的总结简练精辟,深刻体现出了我党始终坚守共同富裕的初心和对于扶贫工作精确的把持。扶贫标准应该与我国的客观社会生产能力相契合,扶贫对象应该随着扶贫工作中心的不断下沉更加精确。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减贫工作的重点任务归结为:第一,建立后减贫时代的反贫阻断长期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二,积极应对农村人口相对贫困问题,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该书对新发展阶段减贫任务的归纳,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中如何使乡村居民真真切切的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注。

2 乡村振兴启航新征程

该部分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概念,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等文章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概念起源于党的十九大,具体来说这一概念提出于2017年10月8日党的十九大会议至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三个月。根据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了二十字总要求,该书从乡村振兴的基石、保障、灵魂、核心、目标五方面,分别论述了产业兴旺是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吸引社会资本提供物质基础;生态宜居是要从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新格局;乡风文明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村人民的精神层面;治理有效就是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模式。生活富裕就是使农民的收入增加,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该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于文件中提到的“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作出解释。该书认为所谓的集聚提升即根据村庄特有的自然资源进行乡村建设,挖掘其潜力,形成产业进行支撑,从而提升经济收益;城郊融合即重视处于城乡结合部分的村庄,认识到该类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受到的虹吸效应等影响;特色保护即保护这类因为远离城市,地理位置特殊,从而保留了当地特色的文化习俗,建筑景观的乡村。防止这类乡村自身民族文化流失,保持乡村结构的完整,发展当地旅游业,将特色文化资本转化为促进村民收入的经济资本;搬迁撤并即搬迁已经不适宜居住、人口流失严重的乡村,但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自身意愿,不强制搬迁。

3 两大战略的异同及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该书认为2021年作为“两个一百年”计划的交汇期,意义非凡。对于扶贫工作来讲,它标志着“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一历史交汇点,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两者的有效衔接成为重要议题。该书在这一部分阐述了两大战略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处,进而论述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该书表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的:目标、对象和机制相容性。对这三个方面一致性的阐述,说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具有内部统一性。两者都可以加快城乡融合、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都是我党部署的战略性策略。脱贫攻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造坚实基础,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然而,该书指出,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期,不能将脱贫攻坚阶段的政策和制度直接复制到乡村振兴阶段,因为两大战略的作用对象和施策方式存在差异,基于这个逻辑,该书详细阐述了两大战略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在论述效率性与公平性之间的差异时,该书提到脱贫攻坚主要是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帮扶等手段,来帮助农村居民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只有通过精准帮扶,提升当地教育水平,提高内部“造血”能力,才能真正走出贫困。作者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下的某村庄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因为婚嫁时的风俗,为自身财富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经过对两大战略之间一致性与差异性的阐述,该书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说明了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在这一部分,该书从四个方面论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必要性,该书认为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举措,是当前落实双循环战略、启动消费的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作者通过列举数据、引用重大文件、举例论证等方法,充分论述了两大战略进行有效衔接的必要性。该书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总结了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原则:自然对接原则、统筹推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通过对具体原则的说明,使读者认识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是一个工序复杂、任务艰巨的目标,需要各方各地充分协调合作才能够实现。

4 两大战略有效衔接遇到的困境

该书在上一部分提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在具体政策、实施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衔接过程中出现难题。从制度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详细介绍了农村与城市相比处于劣势的原因。

该书指出,我国农村在制度上受到了国家对城市政策偏向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从发展国家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基于多因素考虑最终决定的方针。城市凭借和农村相比更为方便的交通,更为优势的技术,成为了政策受益者,使农村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从而呈现出落后的现象。在经济上,该书总结到,农业的产量是不稳定的,因为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气候、温度等因素,即所谓的“靠天吃饭”。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具有更强吸引力的工业产品;站在农村居民的角度来看,城市中工业企业的高回报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文化上,该书从男女社会地位差别的角度,深刻切入农村当今女性积极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应该充分调动老人、妇女、儿童的主动性,以提高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在社会层面上,该书指出由于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工资、福利等不足,导致农村地区社会组织人才的缺失,对推进乡村振兴起到阻碍。

5 如何使两大战略有效衔接

该书在该部分的引言中具有警示性的提出了新冠疫情可能会对摆脱贫困的我国居民造成影响。因此,为减少再次陷入贫困的风险,该书对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有效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讨论。该书从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出发,捕捉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产业兴旺居于首位。因此,该书先从农业产业的角度说明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依托于农业产业。接着,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该书认为农村与城市在师资的数量、质量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距。教育是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夯实乡村教育对于两大战略的衔接十分重要。正如书中讲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所遇到的困境时提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乡村善治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填补农村地区社会组织功能的缺失。最后,该书通过中央召开的会议和发表的文件内容,如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会,领悟出中央对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的重视,从生态振兴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中所发挥的作用、生态振兴推进两大战略的机制以及要建立怎样的生态模式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6 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书作者为获得农村贫困状况的一手资料,深入沈阳市某乡村进行实地调研。该书以优美的文学性语言描述了HQ村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气息,分析了该村附近交通带来的地理优势,使读者对HQ村有了大致的印象。为了了解该村的基本状况,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水平、收入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人口呈老龄化、“三留守”人员占该村人口绝大多数、教育水平低、收入呈倒U型的结论,反映了当代中国乡村的一个普遍困境。

工业化的浪潮卷过乡村,带动了乡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留下了隐患,如生态污染。为改善此类情况,我国政府实行“棚户区改造”计划,改善了乡村生活环境。该书作者对当地居民住宅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采访了当地居民,发现虽然部分村民通过棚户改造等计划从原先简陋的屋子搬进了新房,但生活状况的改善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收入并没有直接地变化,反而增加了生活成本。例如作者采访的当地居民李大爷,八十高龄仍要出门打零工,赚取微薄的收入。“上楼是干啥啊?是享受的,你得有钱才行啊。”深刻地说明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HQ村村大队为解决村里贫困的问题,将村里的土地分给居民,号召种植冬虫夏草,形成特色产业。该书作者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透过看似能带领村民致富脱贫的表象,发现了不同村民褒贬不一的评价。大部分村民靠着大棚和冬虫夏草等活动提升了生活质量,但是部分村民出现了“掉队”的现象。该書分析该做法会在村内产生“马太效应”,使资源匮乏的村民陷入结构性贫困。基于上述现象,该书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力度和广度的建设性意见。

7 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建议

该书在前部分对我国扶贫之路进行回顾,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和进行有限衔接时遇到的困境等作出理论分析,并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积攒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撑,以此为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转变乡村落后文化。该书提出应该从提升女性地位,为贫困女性赋权,提升女性资本入手。在书中对“赋权”这一概念作出解释,举出辽宁“巾帼脱贫行动”的例子,对在该行动中进行的捐资助学、技能培训、健康关怀三方面努力作出肯定。第二,加快农村农业产业升级。该书认为应该转变乡村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村地区产品和产业符合消费者需求、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拓宽思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第三,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强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人员的约束力,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就,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四,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做法包括广泛宣传生态振兴的重大意义、用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的根本基础、强化乡村保护环境机制,推动乡村振兴。

第五,完善乡村法规制度建设,即完善乡村法律建设、强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军,孙大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

[2]孙大鹏. 实现有效衔接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N].人民日报, 20220817(009).

[3]习波,李育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应对研究[J].农业经济,2023(02):79.

[4]周林洁,傅帅雄.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农业经济,2023(03):3840.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