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志敏
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然而,现有高新区的布局和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高企、研发机构、人才、专利等创新要素主要往经济发达地区园区集聚。本文通过对江苏高新区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分析,以江苏省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集聚资源创新发展高新区为出发点,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时期苏北地区布局建设高新区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提出促进江苏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的新思路和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01
0 引言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明确提出,“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明确将“争当表率、争作示范、走在前列”作为总纲领总要求,以高新区为重点打造一流产业创新载体。同时,江苏现有高新区的布局和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更多分布在苏南和苏中经济发达地区,高企、研发机构、人才、专利等创新要素也主要往经济发达地区园区集聚。而以苏北地区为代表的江苏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正进入“四化同步”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增加高新区布局、加强高新区建设获得科技资源倾斜支撑。
1 江苏省高新区发展现状
1.1 整体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全省高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5万家,同比增长4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8%,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5%。二是投资增速快速回升。全省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超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4571.5亿元,同比增长18.4%。三是科技创新产出水平不断提升。全省高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84698件,有效发明专利129140件,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四是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数量再创新高。全省高新区获得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107项,占全省的39%,其中一等奖15项,占全省的1/3;高新区内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省企业技术创新奖、聚和新材料等3家企业获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2 相对欠发达区域发展步伐加快迈进
江苏省各区域高新区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苏南地区各项指标領先优势明显,集聚9家国家高新区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全国跨区域自创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和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面向城市群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率先出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率先探索跨区域集群化发展新路径——苏南设区市、园区强强联手、共谋发展,南京携手镇江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苏锡常3家高新区率先探索建立政务服务一体化机制;76项跨市域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推进。2020年,苏南自创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从各指标数据来看,尽管苏北等相对欠发达区域的高新区和苏南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也要看到,苏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迈进,稳步提升。从省级层面看,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一体化发展成为显著特征,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3.2%。
2 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 苏北地区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2.1.1 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科技资源支撑不足
近年来,苏北地区创新资源逐步集聚,但其引领支撑作用仍显不足。从创新平台和创业载体来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和孵化器数量较少,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转移中介(代理)机构、投资机构等载体作用有限。从创新型企业来看,苏北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苏南地区较少,缺乏大的产业集聚规模,产品配套能力不强,在创新主体培育和龙头骨干企业招引方面还有很大潜力。从科技人才来看,苏北地区高层次人才较为匮乏,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人才不足,人才吸引能力和企业人才集聚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科技金融来看,苏北高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政府资助、发行股票和债券、风投/创投资金力度较小,科技金融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2.1.2 高层次人才匮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苏北地区高层次人才较为匮乏,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有院士工作站347家,引进两院院士351名,集聚院士团队2796人。从地区分布来看,苏州、无锡、南京建设的院士工作站数量位居全省前3名,分别是54家、52家、45家,而苏北地区徐州和盐城最多,分别为27家和21家,连云港、宿迁、淮安则分别是9家、7家、6家,苏北共有70家,仅占全省的20.17%。从高新区的专利数据来看,苏北地区高新区2020年的专利申请量仅有苏南地区的13.7%,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有苏南的13.4%,与江苏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来看,苏北缺少处于行业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研机构,主导产业相关企业在关键领域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较少,部分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意识淡薄,企业转型发展意愿不足,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投入少,研发能力及生产技术落后,需要提前布局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性、原创性成果和底层技术创新突破。
2.1.3 产学研合作渠道有限,科创与产业融合度不够
苏北地区企业面临生存环境压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等诸多挑战,创新发展意识需不断加强,寻求与高校或研发机构的稳定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产学研合作形式上,当前苏北高新区主要以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共建研发机构或平台,以及委托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为主,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和共建科技孵化载体/平台/基地方面较为薄弱。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目前通过征询合作单位、参加科技成果交易/展览/交流会、熟人介绍、主动宣传和网络搜索等方式寻求合作,但在中介服务机构、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中间渠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专业机构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未发挥主要作用。
2.2 苏北地区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
2.2.1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近年来,江苏省加强系统谋划,充分发挥交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行作用,大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铁路、机场、航道、过江通道、重大水利和能源设施等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北沿江、盐泰锡常宜等高铁有力推进,苏北五市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联动发展,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际物流体系,基本建成“轨道上的江苏”,让全省物流运输更加畅通高效、人民群众出行更为便捷舒畅;徐州等中心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
2.2.2 南北联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江苏省实施南北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省域一体化。自2006年明确提出“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以来,江苏将以共建产业园区为重点的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打造成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通省内南北连接通道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和亮点品牌。截至2021年底,苏北五市已有45家产业合作园,基本实现苏北地区及苏中苏北接合部经济薄弱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以平均每年15%的增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促进区域协调联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在新的起点上,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创新完善南北发展帮扶合作机制,支持苏南苏中苏北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2022年3月,《关于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全面开启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
3 促进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3.1 强化省级层面部署支持,一体化谋划推进苏北高质量发展
加大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力度,打破市域概念,统筹考虑苏北地区产业布局,明确苏北各市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推动苏北地区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以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带动苏北整体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出台新一轮支持苏北振兴发展和推动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的政策意见,优化差别化支持政策和挂钩帮扶政策,制定省内产业转移支持政策,打通互惠互利的合作路径。
3.2 抢抓区域合作机遇,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3.2.1 探索南北合作新路径
江苏南北帮扶共建产业合作园区的政策创新与具体实践,已成为江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和亮点品牌。截至2021年底,苏北五市已有45家产业合作园,基本实现苏北地区及苏中苏北接合部经济薄弱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以平均每年15%的增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在新的起点上,苏北地区积极探索南北合作新路径,坚持“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平等协商、权责一致”的原则,依托苏南优势产业资源,立足现状产业基础,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做长做精产业链,推动区域协同联动、错位互补发展,有力推进高新区建设和发展。
3.2.2 把握长三角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契机
主动接轨上海,深化长三角地区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合作。加大创新开发合作力度,深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的重组,吸引一批条件成熟的优质科技成果到苏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产业化。主动对接全省产业布局调整,融入长三角协作分工,进一步发挥优势,增创特色,找准苏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争得一席之地。
3.2.3 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
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牢牢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苏北高新区在贸易总量提升、出口结构优化、国际市场拓展、数字贸易发展等方面加快提升。加强苏北地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流合作,以友城为依托,扩大交流合作范围,在更广领域促进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交流。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布局,加速园区产品、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扩大对外贸易范围和规模,提升苏北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3 优化战略产业布局,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针对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低度化”现象严重问题,加快推進传统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步伐,把传统产业链“做粗”“做长”;通过技术研发、资金保障、政策倾斜、市场培育等手段,全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苏北高新区新兴产业“做大”“做响”。持续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苏北既有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上迈出更大步伐,提升本土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做出特色、打响品牌。
3.4 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
结合苏北各高新区重点产业规划,协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在园区共同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加速器及众创空间建设,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研发资源及上下游产业资源开放共享。
大力发展苏北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域技术交易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吸引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才团队,打造与特色专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优质中介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持续优化支持苏北地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创新政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制定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在外就业创业人员返回苏北创业,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财政补贴等政策,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发挥好现有产业基金作用,精准发力,深化基金与产业对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及江苏省、宿迁市创业投资基金项目,充分发挥“苏科贷”“苏科投”的金融优势。主动吸收利用外部资源,探索成立面向高新区的创业投资基金,以资本为纽带,引导社会资本与高新区企业紧密对接,牵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生根,服务招商引资大局。
参考文献
[1]程郁,陈雪.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J].中国软科学,2013(11):2639.
[2]周姣,赵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08(10):16.
[3]刘瑞明,赵仁杰.国家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J].管理世界,2015,(8):9.
[4]刘斌,王红兵.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5):5.
[5]刘继红.江苏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动因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6.
[6]楊静,马永浩.江苏省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分析及评价体系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33):3.
[7]陈建清,陈霖,郑江淮,等.江苏高新区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唯实,2018,(2):5.
[8]胡哲力,顾乃华.高新区建设与制造业技术创新——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1):5572.
[9]任浩,欧阳娟,唐开翼,等.产业园区实现高经济绩效与高创新绩效的持续发展路径——一项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5):11.
[10]李荣.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差异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