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徐萌
摘 要:目的:为探究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法:以2011—2021年CNKI中CSCD、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收录的互联网医疗相关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和VOS Viewer系统分析文献特征、研究主题和发展脉络趋势。结果:互联网医疗研究在国内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跨机构合作不足;领域研究主要围绕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用户感知价值和健康管理5个主题;从研究前沿趋势分析方面,用户感知价值和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结论:未来应加强跨机构、学科、作者交叉研究的同时,加强互联网医疗与情感体验和健康管理的结合。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文献计量;知识图谱;CiteSpace;VOS Viewer
中图分类号:F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2-005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2.014
1 引言
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新型医疗模式,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在传统医疗服务基础上交叉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通信技术[1]。与传统医疗相比,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具有跨时空交互、便捷和无接触等特点,可以有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最大化满足患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2]。
互联网医疗的普遍应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远程医疗[3-5]、互联网医院[6]、在线问诊[7]、医药电商[8]和疾病健康管理[9]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国外的研究进展相比,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
随着研究成果的增加,不少学者为掌握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动态,对互联网医疗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但多数学者只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进展及趋势[10-11];即使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2]或者对CNKI数据库所有期刊进行分析[13],缺少对中文文献分析,也没有做严谨的文献筛选。
鉴于此,文章对2011—2021年CNKI收录的高质期刊内互联网医疗相关文献的题录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一方面,梳理互联网医疗文献的基础特征;另一方面,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以期客观地反映当前互联网医疗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互联网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地把握互联网医疗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保证数据可靠性,选择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平台,选择检索条件以“互联网医疗”和“移动医疗”为主题的期刊中文文献。
为保证数据质量,期刊来源类别选择CSSCI、CSCD和核心期刊,时间限定为2011—2021年,共检索出660条期刊文献记录。为进一步保证数据质量,对每篇文献逐个筛选,剔除与文章研究主题相关度比较低或者不相关的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457篇。
2.2 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借助文献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描述和梳理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主题热点和发展趋势等,包括学科领域的发文量、主题热点、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和前沿分析等,从而实现对研究领域的分布结构、特征和规律的探讨[14]。
知识图谱法是信息和科学计量学的新发展,涉及信息科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15],依赖于各种知识图谱工具,主要包括CiteSpace和VOS Viewer两种软件。通过运用软件进行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序演进分析等并绘制相关的可视化图谱,有效地挖掘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
文章对采集的457篇国内互联网医疗文献进行文献数量统计分析,并运用CiteSpace和VOS Viewer軟件对数据进行主题挖掘及可视化图谱分析,包括文献采集、关键词的共现矩阵构建、主题热点的聚类和可视化分析等过程,从而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近十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及趋势。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互联网医疗研究的发文量分析
文献的发文量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科领域关注的研究方向、热点和未来趋势。利用Excel软件对文献进行统计,2011—2021年的文献发文量及指数趋势如图1所示。
整体来看,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逐年波动增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2013年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文量小于10篇且数量基本持平,没有明显增长,互联网医疗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萌芽期。
第二阶段:2013—2021年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发文量较大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虽然部分年份略有下降,但仍处于高发文量状态。
研究范围和数量的扩增,与政策的指引密不可分:2015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的目标和重要任务,2015年成为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爆发期[16]。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进一步推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除了政策的颁布,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也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研究的不断创新。例如,2019年年末的突发疫情,公众开始广泛使用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发展让线上问诊成为可能等。
3.2 互联网医疗研究的作者群体分析
对发文作者的共现图谱分析可以识别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核心作者和发展潜力。通过VOS Viewer软件对发文量超过2篇的117位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该领域的作者较多,但未形成明显的核心网络。
经统计发现,于广军发文量最多,但仅有7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共计43篇,仅占文献总数的9.41%。由此可见,互联网医疗研究仍处于“少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现有研究团队的规模较小且数量不多,还未形成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
3.3 互联网医疗研究的发文机构分析
为进一步探测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和机构间的合作强度,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Institution”作为节点,对国内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的来源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软件统计,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共7所,以高校为主,且医学类院校较多,如表1所示。
从机构的发文量来看,虽然以上7个机构比其他机构的发文量多,但综合发文量仅占文献总数的8.53%,且位于最高发文量的机构文献数仅有9篇,说明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力量。
从合作关系来看,发文较多的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与医院的合作还不够紧密,但对于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学术机构以独立的形式展开研究不利于挖掘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3.4 互联网医疗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研究领域内相关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为探索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主题热点,使用VOS Viewer软件中“Co-occurrence”的“Keywords”功能,对457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图谱中,频次大于等于3的,前20个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结合表2可以看出,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移动医疗App等高频关键词是图谱中的关键性节点,和周围其他节点共同组成了该领域的研究主题热点。
为进一步直观地整合和归纳研究主题,使用VOS Viewer软件的密度视图,对关键词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17]。根据聚类结果,可以有效地归纳出2011—2021年我国核心期刊内互联网医疗研究的5个主题:从实体医院转移到在线问诊的运营模式、服务体系、医患关系等相关过渡的互联网医院主题;在“互联网+”的医疗平台上的分级诊疗、监管、智慧医疗、医保支付等互联网医疗主题;远程移动医疗服务的传播模式、大数据应用、法律监管等移动医疗主题;对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影响因素、使用意愿、满意度等方面的用户感知价值主题;通过远程诊疗对慢性病疾病管理、远程诊疗、延续护理等健康管理主题。
根据每个聚类结果内的关键词,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每个聚类所包含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
3.5 互联网医疗研究的前沿分析
通过VOS Viewer软件的文献关键词聚类视图可以直观地提炼时间限定内的研究热点,但不能展现领域内研究的发展脉络。使用CiteSpace软件中的Timezone View功能,将关键词的共现网络按時序排列,并据此追踪该领域内未来研究发展趋势。根据关键词节点的时间分布情况可以发现,2013年之前医疗行业借助互联网开始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遍应用,2013年开始围绕“移动医疗”展开研究。2013—2016年,开始相继出现移动医疗App等应用程序利用大数据对健康信息进行信息化的健康管理,实现了“互联网+”背景下电子病例管理的医疗服务。2016—2021年,研究主题围绕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医院的分级诊疗等医疗健康服务展开。一方面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素养、慢性病疾病管理和延续性护理的医疗保健服务主题;另一方面包括互联网医患互动和医患关系中人们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意愿、信任、接受度和满意度等情感体验主题。由此可以看出,近两年的“健康管理”和“用户感知价值”两个主题相关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互联网医疗下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前沿趋势。
4 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和高产研究机构,且研究机构主要以医学类机构为主,但跨机构合作较少。目前,该领域研究主要聚焦在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用户感知价值和健康管理5个主题。2013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移动医疗”的“用户感知价值”和“健康管理”是目前互联网医疗研究的前沿热点。
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研究方向,在我国已形成一定研究体系,但相较国际期刊还存在差距,现有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深度还不够,故对互联网医疗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学者、机构间的合作,提高互联网医疗研究的质量和深度。由于互联网医疗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研究机构、作者、学科之间多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可以促进互联网医疗研究的健康发展。
第二,结合研究前沿分析,将健康管理融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移动医疗逐渐应用于慢性病的疾病管理和延续护理,以及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在线健康管理将成为人们医疗和保健生活的一种转变,学者们应对此类热点展开研究。
第三,注重用户感知价值,深化互联网医疗应用与情感的协调发展。移动医疗的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主,及时感知用户认知、满意度和使用意愿等情感体验,利于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罗力.互联网医疗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9):71-75.
[2]张瑞利,王刚.“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模式比较及优化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3):32-37.
[3]武芳,杨佩莹,刘安彬.基于CiteSpace的国外远程医疗效果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5):2764-2768.
[4]ALENCAR M,JOHNSON K,GRAY V,et al.Telehealth-based health coaching increases m-health device adherence and rate of weight loss in obese participants[J].Telemedicine and e-health,2020,26(3):365-368.
[5]OMBONI S.Telemedicine during the COVID-19 in Italy: a missed opportunity?[J].Telemedicine journal and e-health,2020,26(8):973-975.
[6]丁涛.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2(2):29-31.
[7]杨凯.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服务效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1,18(5):701-707.
[8]何贤英,孙东旭,王琳琳,等.“互联网+”背景下医药电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4):241-243,247.
[9]杨萧含,康亚婧,刘影,等.当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養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改进建议[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2,16(1):36-39.
[10]张颂颂,李鑫淼,沈君男,等.“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1,23(12):102-103.
[11]刘丽静,邓鑫,许克祥.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与运行机制研究[J].卫生软科学,2021,35(6):32-34,44.
[12]王志昊,郎颖.基于CiteSpace的移动医疗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21,16(12):97-104.
[13]田亚平,刘爽,王晓方,等.我国移动医疗研究现况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6): 82-85,95.
[14]李博,徐泽水,秦勇.自动控制与决策领域发展轨迹及研究特征——基于《控制与决策》期刊文献的计量统计分析[J].控制与决策,2022,37(6):1583-1590.
[15]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16]艾媒咨询.2015—2016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6-01-25).https://www.iimedia.cn/c400/40530.html.
[17]李杰.科学知识图谱原理及应用: VOSviewer和Cite-NetExplorer 初学者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