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燕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这些思维能力不但是支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重中之重,同时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分数接力棒的束缚,无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点。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性思维提炼梳理文章的内容,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索文章的观点,再运用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归纳。换言之,阅读是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
在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时,学生会经历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过程,这便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借助阅读的特点,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抓住作者的观点与论证方法,从中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逻辑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以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祝福》为例,笔者带着学生对文章情节的运行逻辑进行了分析,以此达到锻炼逻辑思维的目的。
课文《祝福》作为一篇小说体裁的文章,和其他小说一样,都存在着“冲突”,而支撑冲突成立的要素间的联系,便是“逻辑关系”。比如,文章中祥林嫂共有四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事与愿违,她很快便遇到了来自婆家的阻碍。面对自私、冷酷的婆家,祥林嫂选择了利用“嚎”“骂”“撞”等行为进行反抗,却失败了。其中的愿望、阻碍、行动和最后的结果恰恰导致了祥林嫂第一个愿望的落空。学生把握了这些“点”,便间接经历了逻辑梳理过程。这种练习的效果,要比直接给学生阐述何为“逻辑思维”更有效。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能力中的一种,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让学生更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捕捉到其中的哲理。同时,批判性思维也会避免学生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会让他们按照科学的态度去质疑和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卖油翁》为例,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了解到了“唯手熟尔”的道理。为了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只要手“熟”,就一定能生“巧”吗?
这个问题宛如一颗丢入水中的石头,顷刻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意识。有的学生说:“手‘熟’未必生‘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都是一个学校的学生,为什么有的人努力学习就能成功地考上清华、北大,但是有的人再怎么努力却只能读二本呢?所以手‘熟’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动脑’!否则再怎么做也都是无用的!”
在学生作答的过程中,笔者动员学生对彼此间的观点提出质疑。比如,针对前面这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动脑当然是主要的,如果只空想而不去做,那也是无意义的。所以,唯手熟尔中的‘手’,我认为并不是单纯地指‘手’,还有‘心’。”随着学生之间的讨论逐步深入,他们不但充分体会到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由此可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挖掘“批判”的“点”,以此引发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批判性的思考中更好地品读文章,真正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之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创造性思维会促使其联想到“如果我来描述一个身边人,会采取什么结构和视角;文章中的语言和行文风格,能带给我哪些帮助”。这样一来,不但能让学生联想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观点,同时也能助力其全面成长。所以,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创造性的问题,以此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询问学生:“文章中写景的句子,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待学生作答之后,笔者顺势追问:“如果由同学们描绘文章中的景色,同学们会如何做?”这种方式打破了文本的束缚,学生带着创造性的思维分析问题,锻炼了创造性思维,丰富了审美体验。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创造性体验,笔者围绕文本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拟写等训练。比如,结合原句“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写道“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好似面前有一条紫色的瀑布,而一朵朵紫藤萝花是它拍在枝条上荡起的浪花……它在我的心中缓缓流淌,洋溢着暖意”。当然,学生也可以打破原文的束缚,针对自己对紫藤萝图片的感受,书写自己心中的句子,由此达到创造性锻炼的目的。
发散性思维作为思维能力之一,是指围绕多个角度、方向去思考,广泛涉及各种可能性和创新的思维模式。结合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讓他们的思维视角变得更宽广。他们在分析一些概念性和抽象性都很强的问题时,就能懂得如何站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而且,随着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学生也能自觉地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分析判断。
以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为例,笔者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分析文章内容。
1.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文章。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能感受到祖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2.站在理科的角度分析文章。通过深度阅读文本,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对物理、数学等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意识到在中国古代,便已有人在物理、数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角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地理等角度来分析文章,让他们通过不同的维度,对文章形成新的感受,一方面促进他们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在面对其他问题时,便能自觉地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
总而言之,加强对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更能间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学情合理落实思维能力培养手段,让学生在丰富且科学的体验中懂得如何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升思维能力,让有效学习真实发生。
作者简介:陕西省碑林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