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尔扎克传记中译本的三副面孔

2024-01-27 06:58黄菁卓宋德发
传记文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茨威格巴尔扎克特罗

黄菁卓 宋德发

巴尔扎克是19 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外国文学大师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巴尔扎克的创造和贡献众所周知。他的《人间喜剧》共收录九十多部小说,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恩格斯赞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1]。与此同时,他在哲学、科学、经济学、神学等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凭借巴尔扎克的独特魅力,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和批评从未间断,对于其传记的书写,也成为了海内外学者竞相讨论的话题。

在中国引进、翻译出版的多部巴尔扎克传记作品中,比较完整且具代表性的传记主要有三个版本,按呈现特点划分,分别是安德烈·莫洛亚的《巴尔扎克传:普罗米修斯或巴尔扎克的一生》(艾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年7 月第1 版)、斯蒂芬·茨威格的《巴尔扎克传》(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年3 月第1 版)、亨利·特罗亚的《巴尔扎克传》(胡尧步译,商务印书馆2013 年7 月第1 版),且每个版本均多次重印、再版。这三部作品包含了国外各个时期对巴尔扎克的不同评价,还原了巴尔扎克的坎坷人生,把握了作家巴尔扎克、哲学家巴尔扎克、艺术家巴尔扎克等多重角色的关联,细致描述了巴尔扎克的创作轨迹和心灵状态。这三部作品也是目前众多巴尔扎克传记中公认的权威版本。由于史料资源、写作视角以及精神诉求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传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最完整的面孔——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普罗米修斯或巴尔扎克的一生》

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是法国文坛的重要作家,其著作涵盖小说、历史与传记,尤其以传记文学名扬于世,被誉为20 世纪最著名的传记大师之一。他一生写过十四部传记,《巴尔扎克传》是最后一部,于1965 年出版。莫洛亚以“普罗米修斯或巴尔扎克的一生”命名此传,力图呈现这位“现代普罗米修斯”完整的一生。不少人视这部传记为最值得一读的巴尔扎克传记,不仅因为它迥异于其他传记的结构与篇幅,更源于其对巴尔扎克作了全面、立体、深入的研究。

首先,这部传记在结构与篇幅上与已经出版的其他巴尔扎克传记迥然不同。从结构上看,在处理传主个人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活动关系时,其他巴尔扎克传记表现出“一边倒”或是二者兼顾却相互独立的倾向,而这部传记将巴尔扎克的个人生活与其文学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对巴尔扎克人生道路的叙写,揭示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创作心理的变化,深入诠释作品的内涵。从篇幅上看,这部传记也是所有巴尔扎克传记中篇幅最长的。莫洛亚曾坦言:“巴尔扎克想当一个社会秘书,我仅仅是秘书的秘书。”[2]这部六百多页的传记描绘了巴尔扎克传奇的一生,通过成长、荣誉、《人间喜剧》、天鹅之歌四部分将巴尔扎克的一生置于18 世纪至19 世纪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揭示了其创作作品的思想来源和社会背景。每一部分又包含十个篇章,对巴尔扎克人生的各个阶段进行全方位观照和剖析,包括生平事迹、思想观念等方面,着重体现传主身上的时代气息、思想活力和学术个性。最具特色的是,这部传记在结尾有将近20 页的人名索引,将传记中所涉及的人名列出相应页码,方便读者检索,从而使读者对这部传记所涉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这部传记的史料之丰富、内容之详实是其他巴尔扎克传记所少见的。它的史料来源广泛,几乎涵盖了研究中所需要的各种史料类型:巴尔扎克本人或其家人、朋友等的口述史料;巴尔扎克本人的研究手稿、工作笔记、信件、通讯集等资料;19 世纪的杂志、周刊资料以及各种日记、回忆录等。在书的每一页页底,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引用的材料出处。莫洛亚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从大量相关史实入手来记述大历史环境下的巴尔扎克,尽量为读者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读者参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同时,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巴尔扎克的性格特点。这些史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更鲜活、生动地呈现了那些已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在这部传记中,凡是巴尔扎克去过的地方、与他交往过的人,甚至是他使用过的物件,作者都作出了或详细或简略的介绍。比如巴尔扎克曾因躲债逃到米兰,在巴黎的负债人到了此地竟成了凯旋者。远离了纷争的巴尔扎克,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他心心念念的荣誉和成功。书中涉及大量与巴尔扎克交往过的人物,读者在传记中既可以看见与传主同时代的文人学者,比如雨果、乔治·桑,也可以接触到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比如五金商达布兰大叔、纳卡西医生,虽然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对巴尔扎克展现出了真挚、忠诚的友谊,在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中也展现出正直、无私的高贵品格。不止如此,作者对巴尔扎克使用过的物件,如咖啡壶、暖炉等都有详细的描写。比如巴尔扎克写作时,桌上的咖啡壶和暖炉都是必不可少的伴侣,每当倦意袭来时,他就喝一杯浓咖啡,然后继续写作。莫洛亚抓住这些细微而具体的细节,刻画出巴尔扎克平凡而伟大的一面。

真实再现传主的优秀品质固然重要,但这并不妨碍作者以批评的口吻谈及传主自身的弱点及过失。比如,在叙述巴尔扎克与母亲的关系时,作者虽然对巴尔扎克母亲的冷漠、偏心有所不满,但也从不回避巴尔扎克的挥霍浪费、说谎成性等行为给母亲及家庭带来的痛苦,对巴尔扎克放纵生活的事实也给予了最直接、最充分的揭露和讽刺:认为他极度虚荣,假造贵族身份,一心想得到一个贵族头衔;他一生热衷与贵妇人交往,情妇无数;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首先想到的就是牟利。莫洛亚分享巴尔扎克的真挚和成功的同时,也坦然书写了他的痛苦和失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巴尔扎克。

作者通过传记带读者去感受、理解、参与巴尔扎克的人生,用丰富的史料使读者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功绩,也看到他的特点和个性。或许是受历史学家精于考证、求真求实的个人风格限制,整部传记显得过于严谨而缺乏生动性。然而,作者能收集到如此众多关于巴尔扎克作品、通讯集、书信、日记等各个方面的资料,是难能可贵的。

最生动的面孔——斯蒂芬·茨威格《巴尔扎克传》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他一生写下大量的著作,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而传记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他的第一部传记《三大师》已经对巴尔扎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积累了不少有关巴尔扎克的研究材料,而出版于1946 年的这部《巴尔扎克传》则是他最后一部传记作品,也是他经过多年探索、奋力写就的一部巨著。作为一位著名小说家以及优秀的“人性观察家”,茨威格的作品因生动性和趣味性深受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因此他的《巴尔扎克传》也成为所有巴尔扎克传记中文译本中发行时间最长且唯一有多个版本的一部。海燕书店于1951年出版了吴小如、高名凯合译的《巴尔扎克传》,此后国内又于1983 年、1985 年、1990 年、1995 年相继推出该传记的不同译本。201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玉书译《巴尔扎克传》。张玉书是茨威格的权威翻译者,自20 世纪70 年代末起致力于茨威格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曾翻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等茨威格重要作品。

首先,这部传记选取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以及最能反映传主特征的事件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比如为了表现巴尔扎克如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人间喜剧》,茨威格详细介绍了巴尔扎克惊人的写作方式,他以每天十二到十五小时高强度的写作节奏,在窗门紧闭的书房里,不分昼夜地努力写作。为了呈现巴尔扎克充沛的热情以及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细致描述了巴尔扎克的创业故事,从出版商到印刷厂主再到铸字厂老板,巴尔扎克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三度破产。尽管债台高筑,巴尔扎克却并未陷入崩溃,反而像重获自由般重新将激情和斗志投入写作之中。面对巴尔扎克的情感生活,作者在传记中也毫不吝啬地指出他攀附权贵、虚情假意的性格特点,花大量篇幅记述了巴尔扎克与波兰贵妇德·韩斯卡夫人的恋爱史,作者并没有像其他巴尔扎克传记那样将其描述成一段感人肺腑的苦恋,而是有意批判这段不真实、不自然的感情:一个追求文学史上的美名,一个追求“女人和财产”。这段恋爱史充分暴露了巴尔扎克的性格特质,也揭示了那个物欲横流、是非不分的时代的特征。

其次,与其他巴尔扎克传记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不同,作者匠心独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描绘了传主独特的生活形态。比如描写巴尔扎克的外貌时写道:“他天生腿短,动作颟顸,要是他像当时的帅哥一样卖弄风情地扭动身子,或者敢于迈步到镶木地板上去跳舞,一定会显得十分可笑。”[3]茨威格的笔调滑稽而多讽刺,寥寥数笔,让读者感受到巴尔扎克生活中亲切、可爱的一面,平添了许多情趣。又如描写巴尔扎克因负债累累而不得不持续写书以还债时写道:“他夜以继日地写啊,写啊,坚韧不拔地写,犹如一只饿得发疯的耗子,拼命地咬噬,企图咬开通向厨房的门,诱人的食物香味刺激得它五内俱焚。”[4]这些文字把巴尔扎克强大的意志力以及作为作家的责任感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再如描写巴尔扎克躲债时,提到他会在家里设置不同的暗号,只要听到瞭望哨报告,有形迹可疑的陌生人正在逼近,他便立刻把值钱的东西统统转走,等到警报解除,再搬回原处。茨威格把他人讨债、传主躲债的情景充分戏剧化,本是灾难重重的场景变成了一幅趣味十足的画面。正是通过这些巧妙的描写,一个才华横溢、坚韧不拔、活泼有趣的巴尔扎克跃然纸上,既严肃又亲切、既认真又潇洒地向读者走近。

茨威格通过刻画传主的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展现了巴尔扎克的人格和秉性。书中的叙述,既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又是巴尔扎克的伟大功绩和平凡生活的写照,使得这部传记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然而,茨威格的《巴尔扎克传》也有它不可否认的缺点。比如作者毫无保留地接受传主的恨母情结,失之偏颇。尽管巴尔扎克的母亲未能给予其幸福的童年,但在传主的人生中,母亲才是真正帮助他的亲人。在他去世时守在病床前的,也只有母亲一人;再如作者强调女人对于巴尔扎克的生活和创作的决定性影响,而未联系传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这类唯心主义的观点容易造成对传主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减少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最动人的面孔——亨利·特罗亚《巴尔扎克传》

亨利·特罗亚(1911—2007)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于1959 年当选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四十个“不朽者”之一。特罗亚不仅擅长创作小说,还以传记作品而闻名法国文坛。特罗亚有着和巴尔扎克相似的人生经历,由于欠债,从小生活在困顿之中,看尽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因此,作者对巴尔扎克的理解有着更加感性、细腻和体贴的一面,使他比其他人更容易进入到传主丰富的感情世界之中。特罗亚的《巴尔扎克传》对莫洛亚的《普罗米修斯或巴尔扎克传》虽有借鉴,但作者更多地融入自己的元素,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首先,这部传记具有丰富的插图,使读者能够重新感受到历史中的人和事。相比其他传记以巴尔扎克及其情人们的人物照片为展现主体时,特罗亚却注重选择具有特殊时代烙印的同时代文人画像,极具史料价值的笔记、签名、个人用品等作为插图,丰富了配图的类型和信息量、时代感。比如传记中介绍巴尔扎克登上文坛时的巴黎已成为文化之都,书中插入一幅雨果、欧仁·苏、大仲马、巴尔扎克四位作家汇聚一堂的插图。读者在各种巴尔扎克传记中都曾读到过巴尔扎克与同时代作家们之间的交往,此图与之对应,既表现了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也突出了传主巴尔扎克的活动轨迹。除此之外,巴尔扎克的咖啡壶、道袍、签名等都以照片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照片是静止的,但足够形象、传神且真实。图文并茂、以图证史,这不仅是对传记背景的补充,也是对传记内容的丰富。

其次,这部传记以情感为线索,刻画了传主独具个性的理想与追求。比如目录中近三分之二的小标题都与爱情有关,如“追求奢侈,追求女人”“外国女人登场”“结婚在望”“准备爱巢”等,一眼便知这部传记是以男女恋情作为情节发展线,将传主一生的情感波折梳理得井然有序,从贝尔妮夫人、聚尔玛夫人、卡斯特丽侯爵夫人到韩斯卡夫人,她们在巴尔扎克的人生和创作道路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既渴求爱情又渴求母爱的巴尔扎克来说,她们是温暖的“母亲”、体贴的“伴侣”以及知心的朋友,作者以巴尔扎克与女性之间的故事展示了其思想性格中的一个个断面,使读者从他们复杂的交往中见到巴尔扎克的种种作为、心理和细节。

这部传记还涉及巴尔扎克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员的交往,这些经历也是他痛苦与快乐的根源,以及进行艺术创作时的感情源泉。比如作者对巴尔扎克家庭生活的描述就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和处理。当其他传记集中描述巴尔扎克童年缺少母爱的创伤性经验时,特罗亚详细讲述了巴尔扎克与父亲的故事。对于父亲专制的教育方式,巴尔扎克是不理解的,但父亲是一个天真又浮夸的人,心地善良,虽然向往贵族和金钱,但“在利用资金并花在人道主义理论上的本钱无人能与之相比”[5]。因此,巴尔扎克对于父亲又是敬爱的。对于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作者写道:“尽管他取笑老爹那种养生防老的恶癖和治疗,但对父亲还是很感激。无疑,他老爹是个性鲜明的人,他很喜欢他的乐观主义和天真无邪……他从来没有感到与父亲有什么隔阂。”[6]这部传记对巴尔扎克父亲的描述,在所有几部巴尔扎克传记中的比例是最大的。作者通过较多篇幅的细致介绍,表现出了对传主历经苦难童年的同情和怜惜。这些情节实际上并非专门描写爱情或亲情,作者主要是通过巴尔扎尔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渴望家庭温暖和女性温情的巴尔扎克。

特罗亚在传记中勾勒着巴尔扎克所处的世界,读者看到的是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着的巴尔扎克。然而,作为一位多产的传记作家,因过于重视对传主人生道路及置身其中的时代与文坛的描写,也使他对作家作品未能进行深入的探究,大大降低了文本的学术性。

综上所述,莫洛亚、茨威格、特罗亚撰写的三部巴尔扎克传记风格各异,莫洛亚的文本史实资料完整,清楚详实;茨威格的文本侧重心理分析,语言幽默风趣;特罗亚的文本情感真挚、细腻动人,不同的传记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局限性以及超越性。其实最让人感动的,并非伟人的荣耀与成功,而是他们不断追寻、不断探索的过程。阅读巴尔扎克也是一个追寻与探索的过程。随着新的史料不断出现,对作家、作品研究空间的不断探索,巴尔扎克传记的写作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茨威格巴尔扎克特罗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动物界的“春运”大片
那个最会画“胖子” 的老头儿——费尔南多·博特罗
文坛巨匠 巴尔扎克
它是用来挡风的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巴尔扎克的旷世姐弟恋
新型沙美特罗衍生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