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距今五千多年前,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人在石板上刻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楔形文字。此后,他们又将楔形文字从石板转移到了泥板之上,那些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写并将泥板晒烤成形、加以保存的劳作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符号编辑工作。中国古代的编辑事业则最早发生在商代。《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那些主管占卜祭祀、记言记事、保管和整理政事档案的史官成为中国古代编辑的前身。《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孔子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位著名编辑。
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的“编”字,指串联龟册的皮筋或丝绳。西周后期,简册取代了龟册,“编”字也指编连简册的绳索。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编”为“次简也”,即是把竹简依次编连起来。“辑”有“聚集”的意思。《汉书·艺文志》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颜师古曰:“辑与集同。”将“编”“辑”合在一起的记载有《魏书·李琰之传》:“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辑。”李延寿在其《南史·刘苞传》中亦有“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句,可见古代的编辑活动最初是将已有但无序的文字资料变为有序,将分散的资料变得集中,以达到传播信息、储存知识等目的。1983 年版《辞源》解释现代意义上的“编辑”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明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辑的本质属性是将精神的、意识的思想凝聚于文字符号的再创造智力活动,由此产生的编辑思想即人们对编辑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活动的基本观点,构成系统与整体便成为编辑思想体系。
从春秋时期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宋代朱熹的“致广大,尽精微”到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的“经世致用”,中国古代的编辑工作者作为各个时代学有精长、术有专攻的专家学者,通常集编辑、著述和校勘于一体,不仅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学术规范与价值观念更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经验。然而,中国古代编辑入史册者,往往不以其编辑之工而因其学术之精,更多中国古代编辑的名姓如今只能在关于典籍的“注释”中闪现,今人对其人其事知之甚少。我们应当认真总结造成“编辑无学”的历史渊源,重新认识那些为中华典籍的世代传承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编辑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2023 年第11 期,我刊特别推出“中国古代编辑家传”封面专题,邀请青年学者杨阿敏以代际划分,为读者讲述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编辑生活,介绍历代中华典籍编纂、出版方面的历史规范与细节,展示中国古代编辑家的人生群像与价值观念,以及他们与各自编纂典籍版本的关联与故事、传承与反思。《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国古代浩如烟海、“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的典籍版本,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既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演进脉络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我们在新时代“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与路径。唯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代代相传的中华典籍正是中国历代编辑工作者尽毕生之功精心选择、努力整理和细致编纂的结果。如果没有中国历代编辑家的勤勉工作,个别古籍的面貌或许残缺不全,有的经典也许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我们看到白居易与元稹,将一生心血所在辛勤编辑成书、辗转留存,文集最终却不遂人愿,消散于天壤之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亲力亲为,删修定稿,以严密的工作程序确保全书的质量如一;马端临芟削繁芜,增广阙略,以一生精力成《文献通考》,“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车之愧”,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毛晋一生刻书遍及经史子集,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头颅如雪,目睛如雾,尚矻矻不休。我们同样也看到21 世纪初,建设当代中国文化并贡献于世界文化的责任感以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让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汤一介先生毅然担负起编纂《儒藏》的重任。《儒藏》精华编纂与《儒藏》全本编纂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2014 年,汤先生去世后,多名专家学者继续担负起职责,接力编纂。目前,《儒藏》“精华编”主体部分已顺利完成,全本《儒藏》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正如周必大所感慨:“校书如拂尘,一重过了又一重。”作为中国古代编辑家的理想传承者,生活在当下的中国当代编辑们也应自强不息,努力护中华文明之火种,传中华民族之文脉,续写与塑造属于“编辑们”的传世经典与独特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