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协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研究
——以黄河流域休闲农园镶月湖为例

2024-01-26 03:57张运吉邢树堂梅桂芝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农业

张运吉,邢树堂,梅桂芝

(1.山东农业大学 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2.山东五岳园林市政有限公司,山东 泰安 271000)

一、引言

研学旅行是兴趣引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通过集体旅行、食宿的方式,使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激发其科研兴趣,建立科学思维,增强其文化探索、团队协作能力。

(一)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现状

国内外围绕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较多。国外研究涉及到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4 个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包括户外教育旅行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动机、影响、态度等方面[1-6]。这些研究肯定了研学旅行的积极作用,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积极作用的根源,其核心观点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国内学者对研学案例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研学主体的动机、感知、体验、游学市场、游学感知、满意度以及相互关系方面[7-10],并将研学旅行影响因素归纳为“文化教育因子”“内外选择因子”和“个人偏好因子”。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应考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服务价值、满意度、情感价值、支付意愿和安全问题等因素。研学旅行的核心价值在于教育功能的实现,而该目标是通过促进和培养参与者的优势行动价值得以完成的。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协同开发研学课程。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的不足

首先,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中问题层出,但是缺乏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没有从德智体美劳的培养需求方面的系统研究;在研学的效果提升、课程创新设计、产品创新开发、发展驱动机制、育人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完善与深入。

其次,对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基地应该提供哪些研学项目缺少研究。已有研学基地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基地建设上,缺乏对多个研学基地进行线路组合研究,更缺乏站在全域旅游的视角进行全域研学的规划研究。

再次,重理论轻实践,研学旅行与研学基地协同发展研究较少。研学基地是研学旅行的载体,以各类园区为主。已有的关于研学基地的研究内容虽然涉及到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服务价值、满意度、情感价值、支付意愿和安全等诸多问题,但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指导意义不强。而研学旅行是研学群体与研学基地互动的过程,二者的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国内关于黄河文化与研学旅行的研究较多, 多是从某一个侧面切入,如黄河文化、某个黄河研学基地状况、某一次研学活动等等,内容涉及到宋词、绘画、书法、美食、民俗、精品线路、研学之旅品牌、形成IP形象等[11-16],重点突出以文化元素为主的课程内容和活动,高频词主要分为研学主体、研学地点、研学目的方式、研学内容4 个类型,确定了首批黄河流域精品研学课程包括山东、甘肃、陕西、青海、河南等省的10门研学课程。总之,这些研究多停留在人文教育方面,没有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冲积平原种植技术、土地复垦方面的系统研究。黄河流域文化挖掘与弘扬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文化景观如何挖掘、如何呈现以及如何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一体设计的研究尚且不足。

(三)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文章从规划设计角度出发,以休闲农业园为载体,着眼于黄河流域文化与水土保持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探索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协同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思路,为开发研学旅行服务的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为研学旅行的教育改革服务。

二、开发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研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黄河文明需要传承与弘扬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原点、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空间”之“中”,即核心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与“魂文化”。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始于黄河中游所在的大中原,黄河中游的水滋润着中原大地,形成了最早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一个“中”字,把东西南北聚集到“中”,然后由“中”演化出“和”,体现的是“国家认同”“家国一体”的哲学观、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这也是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根源所在。所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中华民族5 000 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超过60%的时段居于经济、文化的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尤其对于中小学生群体,是提高其文化自信、立志民族复兴的重要课题。

(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意识亟待普及与提高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由于地质结构破碎、土壤质地严重疏松、生态植被遭到破坏等。以上原因导致其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伴有沉沙、崩塌、滑坡等。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水土流失在不断加速。首先,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壤资源,导致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减少。其次,流失的泥沙进入江河、湖泊和水库,造成大量淤积,从而给相关的地表径流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水土保持意识,使其自觉加入到水土保持行动中。开发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研学课程是扩大宣传与普及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休闲农业是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

(一)休闲农业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展示的重要窗口——对接研学的农耕文明教育

中国古代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炎黄子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应地利”,种植五谷、广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日积月累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活勤俭节约、文化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核心就是农业文明。

(二)休闲农业可以弘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对接研学的人文社科教育

民风民俗是休闲农业的巨大魅力之一,而中华民族的文化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风俗。由自然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俗”。因此,风俗与乡野环境密不可分,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由此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地方文化,所以才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休闲农业恰恰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前提下,展示地方风俗、传承地方文脉、发扬地方优良传统的载体。

(三)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范本——对接研学的科普教育

休闲农业体现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农业多功能。三产融合是一项涉及人文、旅游、科技、观光等诸多综合元素的新兴农业形态,体现出科技兴农的现代化农业属性。

(四)休闲农业彰显大美与艺术——对接研学的美育教育

“美”字源于农业的“羊大为美”。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道出了美存在的普遍性。农业中美的载体及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小到作物叶片的轮生、互生、对生的序列之美,昂首向天、冠如华盖、葱郁成长的植株之美;大到纵横交错的阡陌沟渠、丘陵起伏中的梯田、枝头五色纷呈的累累硕果之美;除了视觉之外,还有供口舌之欲的味之美、体验劳作之美等等。

农业美源于自然的赐予,源于人类爱美的天性付之于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农业活动,源于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农业生产中蕴含的大美是美育研学的重要内容。

四、休闲农业协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实践

(一)项目地概况及分析

1.项目地概况

项目地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马家庄村,占地3 636 360 m2,包括666 000 m2林地、666 000 m2一般农田、266 400 m2采矿废弃地、39 960 m2山坡荒地、1 998 000 m2陡坡荒山。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2.项目地SWOT 分析

优势(S)分析:(1)项目地已经成功流转,不存在权属纠纷。(2)项目地规模大,可使用的空间充足。(3)地块类型不同,可以承载不同的设计内容。(4)土地所有者旗下有运输公司、建设公司等企业,可以对该项目注入资金。(5)土地所属的村庄村民对项目地开发建设充满期待。

劣势(W)分析:(1)荒山荒坡水土流失严重。(2)矿坑有沙化迹象。(3)土质偏碱性,栽种受限。(4)干旱缺水。(5)项目地内几百座坟茔散布,使机械化操作与规模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机遇(O)分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和地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小背景下,该项目应运而生。

挑战(T)分析:项目地规模大是把双刃剑,意味着投入也大,加之农业资金回笼慢,可能需要长时间地持续哺育,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

(二)水土治理、地方文化挖掘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设计

1.水土治理方面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设计

(1)水土治理的设计

首先,项目地核心地块为666 000 m2缓坡丘陵地貌,原为半撂荒状态,土壤沙化严重,且地块内散布毛石。偏东侧有季节性南北向的流水沟。在该地块建设生态林,广泛栽种深根性、粗放经营的乔灌花木立体组合,既能固土保墒、又兼顾美景营造;局部地块进行土壤酸碱度改良,以适应树木生长;将原有矿坑建成人工湖(图1),储蓄水源,同时满足园区灌溉、水体养殖、水上娱乐和水体造景之需求。在此基础上,配套设计全园的水肥一体自动灌溉系统,确保旱涝保收、节约人工费用;对存在落差的局部地段进行护土固坡处理(图2)。选择18 种适宜该地土壤的花木,建成充满植物文化、服务于研学的植物科普、干花和标本等手工DIY 的又具有生态功能的百花园。

图1 已建成蓄水景观镶月湖

对于中心地块北侧半环抱的39 960 m2荒山,分成两类使用。一是坡度在30°以上、土层薄、土壤过分瘠薄的陡坡或沟谷,进行色叶树、花木、常绿树种造林;同时,利用陡坡部分设计地下窖屋,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建空中索道及观景高台,开发相应的户外拓展项目,服务于研学者的团队协作等训练。二是缓坡处有废弃梯田的区域重新整理,施肥灌溉,进行果木林下草药的立体种植,保持水土,绿化美化,增加经济效益。总的目标是把荒山、秃山变成郁郁葱葱,能产出、能玩的山林。

将散布的坟茔迁移到39 960 m2荒坡处,建立长相思墓园,解决周边乡镇丧葬问题,同时解放土地,利于规模性耕作及机械化耕作的开展。中心地块东侧666 000 m2农田原来种植花生,产值低下;进行土地整理后进行设施生产,栽种突尼斯无籽石榴,建佰兴石榴园,增加土地产值,为研学和观光群体提供采摘、水果DIY、加工等服务。对中心地块西侧的266 400 m2矿坑进行整地复垦,北侧风口处设防风林,选择野生地被花木,固土蓄水保墒,改良土壤,并营造花海景观,为研学群体提供野外集中宿营地。

(2)基于设计基础上的水土治理研学课程开发

具体见图3。

图3 基于设计基础上的水土治理研学课程开发

2.地方文脉挖掘方面研学课程开发设计

(1)文脉挖掘设计

a.河洛文化与河图园设计

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核心区域”文化,是影响整个国家的文化;河洛文化精神,是以“河图”“洛书”为标。《易经·系辞上》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就是圣明的人能根据河图洛书上的一些征兆进行研究推理得出一系列理论性的东西,然后按此行事。相传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大禹治水时,黄河流域的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根据这一文脉,在核心区入口处设河图园(图4),按照河图数字规则进行种植,并设河图文化小品,结合研学进行河图文化弘扬与传承教育。

图4 河图园设计平面图

b.姜子牙封齐、孔圣人汗牛充栋典故与毛梾广场设计

姜子牙即姜尚,出身低微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前半生漂浮不定,困顿不堪,但他深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通过“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 等到了姬昌,并被封为相。姜尚也如姬昌所愿,助其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帮助文王灭亡商纣,建立周朝。姜子牙被封齐地,建立齐国,成为齐国第一位君主。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一带,齐国国都是现在的淄博市临淄区,淄川则是齐国的一个邑。项目地所在的淄川区西河镇马家庄因姜子牙封齐时在马家庄用毛梾果饲养战马而得名。依此,设计了以毛梾树为主角的筛月广场,一则毛梾树就地取材,造价低廉且适地适树;二则当地的老毛梾树形体巨大,有岁月感,能够给园区增加厚重的感觉;三则毛梾树昂首向天,可以营造落影斑驳的林下空间,形成散射光,为老年人提供打太极拳场所。

大毛梾树又叫车梁木,这是地方流传的传说:孔子弟子三千,后世尊他为圣人,因为孔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他家的书汗牛充栋。孔子周游列国时,装书的车的车梁经常不堪重负而会被压坏,只好换成坚韧的毛梾木才能成行,车梁木名称由此而来。因此,在毛梾筛月广场设对联——“果饲战马,功在寰宇。车载圣人,泽被相邻。”研学时依此开发课程,走进圣人,了解儒家文化。

c.石月亮山与常羲浴月等景点设计

项目地北侧荒山上的岩石上,有硕大的颜色与石体截然不同的圆形图案,当地人称石月亮,石月亮山因此而得名。

《山海经·大荒西经》上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当地传说常羲曾在此浴月,浴后放在石头上晒太阳,留下了痕迹成为“石月亮”。借助石月亮山南侧断崖处,设计了常羲浴月广场;结合采石坑开挖人工湖“镶月湖”;为康养及研学所需设计的风雨长廊,线路闭合形如云团,全园贯通,廊内广设自然与人文科普节点;水边设计了为研学集中住宿服务的滨水小筑群落,建筑物下面的廊道内,结合明渠排水需求,设计律动的流水景观,呈现出水的“大道无形、至刚至柔”,对研学群体进行哲学思想启蒙。

(2)基于设计基础上的地方文化研学课程开发

具体见图5。

图5 基于设计基础上的地方文化研学课程开发

五、结论与讨论

从研学主体的主观视角,根据其动机、感知、体验、游学市场、游学感知、满意度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是必要的,客观载体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服务价值、安全问题等也直接影响着受服务群体的满意度、情感价值、支付意愿等;重形式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目标脱离、课程设计不系统等是研学旅行运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成为研学旅行教育改革推进的桎梏。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园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缺少与研学旅行课程协同开发的系统研究,致使其研学旅行的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研究表明,协同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可以有:自然科普方面,包括地方独特的水土条件、气候条件、特色种养等;人文方面,包括地方风俗、礼仪、典故、传说、美食、技艺等都可以成为趣味横生的研学内容。这些内容如何落实到研学旅行课程当中,需要系统规划,做到科普、趣味、美学兼顾,做到真正地寓教于乐。休闲农园规划设计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同步考量,一体设计,二者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如果建成后再为了开发研学旅行而进行东拼西补的设计与建设,将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且事倍而功半。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