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威
(中科博通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1)
福建省以台地、低山和丘陵等地形为主,山谷交错纵横,连绵起伏,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尤其是三明地区的岩质成分较为复杂,山谷以泥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等岩层为主,天然陡坡较为发育,岩层厚度较大,季节性降水充沛。岩层在开挖期间如果遇到强降雨天气,伴随着雨水的不断渗透和浸泡,泥岩和粉砂岩等岩体很容易出现吸水软化和膨胀现象,导致岩层抗滑强度骤降,一旦遇到顺层岩层,则泡水的岩层很容易出现顺层滑坡现象。受规划和地形等方面的限制,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单侧路堑边坡越来越多,而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一旦出现持续强降雨或者大暴雨,很容易出现边坡水毁失稳滑塌现象。因此,本文以省道S308(纵七线)将乐县梅花至玉华K2+930—K3+020 段公路边坡滑坡治理为例,详细剖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治理方案,以取得良好的公路边坡滑坡治理效果。
省道S308(纵七线)将乐县梅花至玉华段公路的起点顺接于省道204 线K241+703.94 处,位于将乐县古镛镇下村,终点在省道204 线K248+208.18 处。其中,K2+930—K3+020 段边坡设计最高为23m,高为3 级,第1~第3 坡率分别为1∶0.75、1∶0.75、1∶1.0,边坡支护方式为拱形骨架植灌防护。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加固边坡为刷坡方案,第1~第3 级刷坡坡率分别为1∶1.0、1∶1.0、1∶1.2,并将3m 宽平台设置在第1、第2 级边坡上。当边坡基本刷坡到位时,刚好遭遇雨季,在连续数日的强降水影响下,该边坡发生了水毁病害。在K2+960—K2+980 段第1~第3 级中间坡面出现塌方(见图1),第3 级边坡塌陷厚度已达2~3m,第1 级边坡发现一处顺隙裂缝,裂缝宽度5~10cm,且有继续扩展的趋势(见图2),边坡顶部约10m 处有高压电铁塔,边坡如无法止住塌陷,则可能导致塔毁断电等重大事故。
图1 边坡塌方图
图2 边坡顺隙裂缝图
该公路地处武夷山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为400~700m,全区属中低山地貌,山脉走向以北西向为主,植被茂盛,区内水系发育,金溪及其支流遍布全区,构成网络状密集水系,河床切割剧烈。
场地内的地层从上到下依次钻探揭露如下:一是粉质黏土,呈可塑状态,饱和,主要成分为黏粉粒,土红色,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局部混有砾石,粒径为10~23mm。该土层力学强度一般,属于中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性能一般,层厚为4.80~7.70m。二是含泥碎石,主要成分为砂岩,土红色,碎石呈棱角状,主要粒径为20~80mm,个别为115~130mm,碎石含量约占60%~80%,泥质主要为黏性土,该层力学强度一般,属于中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性能一般,层厚为3.10~5.80m。三是粉砂岩残积黏性土,呈可塑-硬塑状态,饱和,浅紫色,矿物成分基本已经风化成黏土状,组织结构全部被破坏殆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局部混有粉砂岩强风化碎块,碎块含量约为5%。该层力学强度一般,属于中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性能一般,层厚为9.70~11.70m。四是砂土状强风化粉砂岩,属于极软岩,岩芯呈坚硬的黏性土状,灰黄色,岩体极破碎,局部混有碎块状强风化粉砂岩,数量较少,约占2% 左右,该地层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力学强度较高,属于低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性能较高,质量等级为V 级,层厚为6.50~20.10m。
导致边坡出现滑坡病害的主要因素有地层地质条件、边坡开挖和气候影响等。
边坡地层表面覆盖粉质黏土和粉砂岩残积黏性土,同时夹杂含泥碎石,下伏砂土状强风化粉砂岩,边坡上陡下缓,含泥碎石开挖后容易出现滑塌现象。表层粉质黏土层为高液限土,吸水后强度骤降[1],失水则容易出现收缩开裂现象,且边坡存在顺隙裂缝,地表水下渗到坡面进入裂缝,从而向整个坡体渗透和掏蚀,致使裂缝所在的坡体被软化成为滑动面。
一方面,边坡开挖和坡率修整会破坏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在坡脚位置形成临空面,致使边坡坡体的前缘支撑被大幅度削弱,刷坡后边坡容易出现裂缝,为地表水的渗透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导致渗透坡体成为软弱带[2],从而打破坡体的受力平衡,极大地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刷坡过程中,施工人员未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施工,且当雨季来临时,在坡顶沿边坡线未及时设置排水沟对山体汇水进行截流,坡体也未使用彩条布进行遮盖,导致坡面积水,边坡土体进一步软化。
连续的强降雨是诱发边坡滑坡的主要因素。边坡位于丘陵地貌区山坳下部,所处地形相对较为缓和,连续强降雨不断对坡体进行冲刷和软化,致使坡体的裂隙进一步扩展,而坡体内的水分又无法及时排出,同时,降雨致使地下水位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在孔隙水压力的循环交替作用下[3],坡面上的裂缝得以渐进性扩展,进而导致坡面形成滑坡体。边坡坡面上的岩体因雨水渗透呈饱和软化状态,边坡抗滑力急剧下降,随着岩体吸水自重不断增加,最终沿着滑动面形成滑坡。
对现场边坡滑塌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坡体在临空面挤压变形,顺滑塌边界线呈贯通下滑状态,裂缝宽度有扩展趋势,坡体后方有约1.9m 下错量。经测算得知该边坡稳定系数为0.979,而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4],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的,在正常工况下与非正常工况下的边坡稳定系数分别为1.15~1.25 和1.05~1.15,因此,根据目前的边坡变形状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K2+930—K3+020 段左侧边坡判定为处于不稳定状态。
该工程采用岩土分析软件Geo-Slope 对K2+990 处断面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计算方法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方法[5]。根据地勘报告中地层相关参数和主滑面当前状态,反算出主滑面岩土层强度指标(见表1),再结合土体力学参数可以推算出滑坡推力和边坡稳定系数[6],从而进一步计算出路堑所需的抗滑力,并确定预应力锚索的轴力。在Geo-Slope 软件中进行边坡稳定性模拟,经过计算可知加固前边坡稳定系数为0.979,边坡稳定性较差。根据边坡目前的不稳定状态反算出边坡的岩土层相关参数,按照正常工况进行验算,计算得知稳定系数为1.185,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表1 主滑面岩土层强度指标
出于边坡滑塌范围较大、坡顶高陡、坡体地层风化不均匀以及治理造价、边坡稳定性和施工工期等方面的考量,遵守减载、强腰和固脚等设计理念,坚持减载和防护相结合的治理方阵,决定采用刷坡放缓结合坡面锚固的治理方案,如下:一是对滑坡体进行刷坡卸载,第1~第3 级刷坡坡率分别为1∶1.0、1∶1.0和1∶1.25;二是第1 级边坡设置8m 高C20 片石混凝土挡墙;三是第2 级K2+940—K3+012 段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进行加固;四是第3 级边坡采用小导管注浆结合坡面植草绿化防护。典型断面滑坡治理方案如图3 所示。
图3 典型断面滑坡治理方案
第1 级边坡采用片石混凝土挡墙作为坡脚支挡,挡墙高度为8m,墙底宽为2.952m,墙顶宽为2.5m,地下埋深为1.8m,地面以上为6.2m。第2 级边坡采用宽为6m 和高为8m 的锚索框架进行加固,框架嵌入坡面35cm,外露25cm,钢绞线直径为15.24mm,锚索设置2 排,第1 排长度为22m,第1 排长度为30m,锚固长度为12m,锚索选用压力分散型锚索,锚孔直径为130mm,4 根锚索分为2 个单位,设计轴力为350kN。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坡面土体导致水土流失,在坡面上进行喷播植草。第3 级边坡坡面上打入4 排注浆小导管,导管选用外径为50mm 的无缝钢管,导管打入坡面深度为8m,导管布设间距为2.0m×2.0m,浆液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为1.0∶0.5,注浆压力为0.5~1.0MPa,坡面采用拱形骨架植草进行防护,以避免坡面出现风化现象,增强坡体的稳定性。
排水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刷坡前应做好坡顶截流排水沟。平台宽度为2.0m,平台边沿设置排水沟和宽度为1.0m 的急流槽,排水沟与截流排水沟应保持连通状态,所有地表水均应汇入路基排水系统。在片石挡墙上设置直径为7.5mm 的PVC排水孔,呈“品”字形交错布置,间距为2.0m×2.0m,向外倾斜4%,让挡墙后坡体内的地下水能够顺利排出。拱形骨架则设置3 道“人”字形排水槽,槽宽为0.8m,让坡面上积水及时排入平台排水沟。
为了更好地收集和分析滑坡动态变化趋势,本文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在K2+970 处距离坡顶5~10m 位置设置1 个深层位移监测孔,在第2 级边坡上设置3 个锚索预应力监测孔,每周观测1 次。根据监测数据可知,边坡未出现明显位移,锚索预应力未出现明显损失,滑坡体趋于稳定;工程竣工后经历了数次极端大暴雨,边坡未出现明显裂缝和滑移现象,滑坡病害治理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