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祺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0)
高速公路的植物景观具有保持水土、降低噪声及空气污染的重要作用,并可帮助驾驶员缓解视觉疲劳,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时,应考虑到生态环境、人文氛围两个方面因素,并且需要在植物景观建设后,针对性实施养护管理。然而,部分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面临一定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针对性探寻可行性的养护管理策略,以此提升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实效,充分展现出植物景观的建设价值。
便利性、及时性供水是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重要内容,水分供应充足与否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关联[1]。以往高速公路建设时,可能在公路中央分隔带处就地填埋沥青等建筑废弃物,这些材料会对土壤地质条件产生影响,进而削弱土壤的蓄水性能。与此同时,如果气候并不炎热,可能出现减少水分灌溉频次及灌溉量的情况,如果未及时灌溉,水分不足,易导致部分植物生长过程中水分供应难以满足生长需求,甚至会出现因缺水而干枯死亡现象(见图1)。同时,高速公路绿化植物景观养护管理中,还存在浇水时间控制不当、浇水量不适合两个方面问题,如选在中午时段浇水,会导致植物景观被烫伤。而浇水量过多或过少,则分别会导致植物烂根或枯萎,从而影响植物景观的成活率。
图1 水分不足导致树木干枯
去除杂草是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管理的要点内容,植物管护中肥料施加,在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同时也会加快杂草生长速度。高速公路互通区范围较大,绿化植物景观设置量大且具备较高的密度,如果后期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可能出现杂草及杂树生长过于旺盛的情况,比如白茅、葛藤以及盐肤木等杂草严重侵染现象,会削弱植物景观效果,对绿色植物健康生长产生限制。特别是服务区、收费站等区域,杂草杂树侵染问题的出现概率更高。例如,构树生长速度过快、树形过于高大,会破坏植物景观的整体效果,同时如果有部分杂草在绿化植物上缠绕生长,会对植物景观正常生长产生制约。
植物生长会受到土壤盐碱度的影响,同时,植物养护过程中,还需要通过施肥补充土壤肥力。部分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中,如果出现氮肥补充不及时或施加量不足的情况,可能出现植物叶片颜色过浅、叶片生长不够浓密、枝干分叉较少等问题[2]。一些区域如果磷肥施加量偏少,可能出现植物景观生长滞缓,植株高度达不到平均标准,部分叶片颜色偏深且缺乏光泽的问题。还有的植物景观可能出现倒伏现象,主要是由于土壤中钾元素量有所不足所致。此外,部分植物景观生长速度会延缓、叶片颜色可能呈现黄黑色或焦枯状态,主要是由于土壤盐碱度过高所致。由于肥料施加环节操作不当,还可能导致土壤毛细管被切断或土壤通气性受堵,会降低水分蒸发速度,出现杂草与植物景观争夺水分现象,从而会限制植物景观的长势。
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会影响植物景观生长速度,因此,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中需要加强病虫害巡查与防治。道路两侧及边坡处,部分植物景观易受蚧壳虫、蚜虫、天牛、白粉病、灰霉病以及溃疡病的侵袭。其中,蚧壳虫对木槿、紫薇的危害较为严重,而天牛主要侵害法国冬青。刺蛾则主要发生于女贞、大叶黄杨植物生长阶段,月季易感染白粉病,八仙花及鹅掌则易患灰霉病(见图2)。栽种于高速公路收费区与互通区域附近的散尾葵、中分带区域处的大叶黄扬以及互通立交桥处的龟背竹等植物则易感染叶斑病。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会导致植物景观的可观赏性受到影响,并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图2 八仙花灰霉病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栽植后,如果植物与栽种地生态环境不匹配、受到病虫害侵袭、绿化植物选配不当、立地条件不适宜、交通意外导致植物景观受损、人为盗窃或移动植物,均可能导致植株死亡或缺失,此时需要及时实施补植。根据以往绿化管护经验分析,部分区域可能出现土壤缺乏营养、地质条件不佳的情况,或是含水量偏低、通气性较差,这些因素均会对苗木补植效果产生影响,若是补植时间选择不当,补植时温度过低,还会导致植物遭受冻害而死亡,会破坏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整体效果。此外,在补植时,如果采用的是易于获取的植株品种,但其与路段生态环境不能完全契合,则可能出现补植之后植物成活率不高的现象。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时需要将灌溉管理作为重点,特别是要注意中央分隔带和边坡这两处的浇水控制。这些区域可能存在地下水偏少、土壤不具备较强蓄水截水能力的问题,如果土壤含水量偏低,即便多栽植抗旱能力较强的植物,也可能出现植物缺水死亡现象。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2.1.1 分阶段喷灌
第一阶段,通常于种植后前60d 左右实施喷灌,应在播种或初植后一次性浇透水分。之后,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播种或初植后60~90d 内每隔4d 浇水一次,以增强土壤湿润度,确保种子能够顺利萌发或满足苗木生长的水分需求。90~120d 时,则可延长浇水间隔,每8d 浇水一次即可,为苗木扎根、快速生长提供水分支持。第二阶段,主要通过自然降水为植物补充水分,但如果降水量不足,应采取喷灌方式,喷水频次应为3 次/月。第三阶段,喷水间隔调整为2 次/月即可。
如果在夏季高温时节栽植高速公路植物景观,需要在常规栽植完成后,在栽植当日实施灌溉,利用洒水车一次性浇透水分,连续浇水10d 且确认植物成活后,再将浇水频次调整为一周两次。
2.1.2 优选浇灌水并改良浇水技术
灌溉管理中,需要结合栽植品种选用适宜的浇灌水。如果中央分隔带处栽植的植物品种为毛杜鹃,根据毛杜鹃生长习性,其在湿润性、酸性土壤中长势较佳[3]。因此灌溉时,最好选用雨水浇灌,若无雨水时,也可使用河水及池塘水,尽量不使用自来水。如果水源不充足,必须使用自来水灌溉时,应先利用容器盛装自来水并将之存放2d 左右,以使其中的氯气大量挥发,而后再用于浇灌毛杜鹃。针对处于生长阶段的毛杜鹃,浇水频次应控制为8d/次,并且需将浓度为0.2%的硫酸亚铁添加到浇灌水中,在为毛杜鹃补充水分的同时调整土壤酸度。此外,浇水作业中还应改良浇水技术。例如,可为洒水车喷头更换镀锌长管,以便将管插入树穴中浇定根水,从而提升浇水效率。
去除杂草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用适宜的除草方式。一是人工拔除杂草法,此方法应在降雨或浇水后,在杂草积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集中采用,以节约杂草去除成本。同时,还要将季节因素纳入考量。植物生长阶段,杂草量较大,因而应将人工除草的频次设置为15d/次。如为非植物生长季节,则可将除草时间延长为30d/次,在进入深秋后,除草作业即可停止。二是化学药剂除草法。应用此方法时,需要结合草种自身敏感性,科学确定化学除草剂的种类,并选择适合的施用剂量,根据植物生长所处阶段针对性实施选用化学药剂除草。播种草种之前,可利用草甘膦等土壤处理剂进行土壤消毒,以控制杂草生长。播种后直至种苗萌发之前,则可利用恶草灵等预防杂草生发。待杂草出苗后,可利用百草敌等除草剂去除杂草。日常养护管理阶段,植物自身对杂草具备了一定的抵抗能力后,可以酌情降低除草作业的频次。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中,要加强施肥管控。应根据土壤分析结果,计算所需施加基肥的具体用量。部分区域土壤可能不够肥沃,因而追肥作业需要持续4 年,应以复合肥为主,施肥量为40g/m。道路两旁栽种植物品种多为乔灌木,这些树种具备较高的营养需求,因而需追肥3 年左右,追肥时,均需扩放上次施肥穴。采用干施肥法时,应在施肥后立即实施浇水作业。也可以采取叶面追肥方式,以尿素、磷酸二氢钾作为主要肥料,这两种肥料的浓度应分别为0.3%与0.1%。在追肥作用连续性开展之后,应结合植物生长速度、长势状态,对施肥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可以在定期施肥的基础上,结合应用不定期追肥方式,从而确保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具备丰富的营养。
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管理时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采取广谱性药物作为防治药剂。比如,可利用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配制成1000 倍液防治病害;或是将敌百虫药物配制成800 倍液、利用三氯杀虫蜡1500 倍液杀虫,这些农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但杀虫效果良好,利于防治刺蛾、蚜子等害虫,对于白粉病、叶斑病等病害也有良好防治效果。防治灰霉病时,可采用浓度为72.5%的普力克水剂或浓度为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作为防治药剂[4]。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挖穴钻孔喷药法防治天牛幼虫,对于中分带钢护栏等处生长密度较大的灌木品种,则应在扩穴除草、喷施农药防治的基础上,同时采取苗木地被移植措施,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高速公路两侧植物景观的长势越佳,抗冲刷能力越高,并具备更佳的防眩效果。但在植物景观种植后,可能由于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导致脆弱性植物无法成活。如播种草种时,可能由于土壤蓄水能力不强而出现土壤裸露现象,进而导致植物缺水枯死。除此之外,行人穿越绿化带踩踏植物、盗窃者偷盗经济性或观赏性植物,均可能导致植物景观缺失或死亡。面对这些情况,高速公路的管护人员,需要加强植物景观栽种后的巡查管理,一旦发现死亡或丢失的植株,需要立即实施补植作业。在播种草种时,应做好填土管理,并及时完成植株补播。补植草皮或苗木时,需要确保补植后苗木尺寸与现有植株相同,且补植数量应与栽种时保持一致,并且应在补植之后做好培土、灌溉等工作,应踏实新填土,确保覆土高度高于原土2.5cm 左右,并应在补植后及时浇透水分,还要加强新植植株的监测与看护,从而提高植被补植后成活率。
高速公路各区域的功能不同,植物配置方式存在差异,并且各个区域植物景观所呈现出的绿化问题也各不相同。为此,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植物生长规律,采取适宜的灌溉措施、科学选用除草方式、结合土壤分析数据科学施肥,并应因地制宜制订病虫害防治方案,还要及时采取补植措施,通过这些管护策略的科学应用提升植物景观养护管理成效,进而最大化展现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