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翠
教育改革旨在推动教育向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以阅读为主,缺乏对写作的重视,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要调整教育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科需求。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读促写,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其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
一、重视文本细读,转变阅读方式
文本细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写有所依,运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以及作者的观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文章的关键信息。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关键细节,如重要的事件、角色的行为和情感、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等。学生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或标记符号来标记这些细节,以便后续的讨论和写作。这些细节能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部分学生阅读文章的量并不少,但他们依然没有掌握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方式不对。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转化阅读的方式,使文章的写作方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济南的春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的内容,复习有关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知识。然后,教师提出今天的教学目标,即细读《济南的冬天》,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为后续的写作活动做好准备。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细读文章,重点关注每一段的主题和要点,鼓励学生用荧光笔标记重要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段讨论,分享他们对每段内容的理解。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作者是如何描述济南的冬天的?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看法?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接着,教师为学生解释改变阅读方式的重要性,指出细读文章、理解作者观点是写作的基础,并要求学生尝试以作者的角度看待文章中的情节和景象,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济南的冬天》为题,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济南冬天的观感和体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分析作者观点和写作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语文素养。
二、依据文章特点,开展仿写训练
在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中,依据文章特点开展仿写训练是非常关键的。不同类型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仿写训练需要根据文章的性质和要求进行调整。如果所读文章是叙事性质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框架,要求学生仿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和事件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和创意进行仿写。对于说明性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阐述某一主题或现象。对于议论性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文章的辩论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提供争论的话题,鼓励学生模仿作者的论证方式,写出议论文。另外,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如原文中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教师可鼓励学生仿照其中的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在阅读中,学生学习并仿写原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可以增强其写作表达能力,也能使其更好地掌握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型。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先引入文章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著名诗人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最后一次演讲是怎样的。”接着,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达了主题?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包括文章的类型、作者的修辞手法、句式和表达方式,并强调文章中的议论元素和情感表达。在分析完文章并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仿写任务,要求学生以闻一多的视角写一篇短文,表达他最后一次演讲的情景和感受。教师鼓励学生使用类似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写完短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仿写作品,然后提供反馈和建议。在课程最后的总结中,教师要强调仿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依据文章特点开展仿写训练,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通过开展仿写训练,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特点,提高写作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共鸣
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記忆,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多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情境,与学生讨论相关生活经验。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个人经历或故事,以在学生中产生共鸣,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与课文中的人物有相似之处。在写作任务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表达他们对课文的思考,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讲述他们与课文内容产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故乡》这一课时,教师先通过一段小视频或一张图片展示不同地方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产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如“你认为家乡最美的地方是什么”或“你在家乡最难忘的回忆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解释生词或复杂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教师可以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家乡怎样的情感”或“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深化对家乡的描绘”,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在分析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家乡的情感,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地方、美好的回忆或家乡的特色。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的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表达出对家乡的独特情感。随后,在学生情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特别点,准备开始写作。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写作提纲,列出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来帮助他们组织写作内容。为了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完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展开写作思路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故乡”这一主题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也能提高其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策略研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知识面拓展、阅读兴趣、综合素质教育以及信息时代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细读,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关注到作者的写作技巧,依据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思考,深化其情感,进而使学生写出更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