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2024-01-26 18:05:52廖友新
广东蚕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果桑桑椹菌核

廖友新

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廖友新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064)

桑椹菌核病又称桑椹白果病,在果桑主产区普遍发生,该病来势猛、发病快、发病率高、难防控,严重制约了果桑产业的发展。文章对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及侵染规律进行综述,从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以期为果桑生产中综合防治桑椹菌核病提供技术参考。

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

桑椹是桑科(Moraceae)桑属(L.)植物的聚花果穗,是一种集营养、保健、药用于一体的优质浆果,具有抗氧化、促进造血细胞生长、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目前,果桑在观光采摘、农旅结合及三产融合发展中备受欢迎,已经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兴产业。然而,果桑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病虫害挑战。其中,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桑椹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具有来势猛、发病快、发病率高、难防控等特点。现已明确,引发桑椹菌核病的病原真菌有桑实杯盘菌()、肉阜状杯盘菌()和核地杖菌()3种,表现出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和小粒性菌核病3种类型[1-2],其共同病征是:桑椹失去应有的红紫、滋润、光亮状态,变成或大或小、形状色泽怪异的病果,而且产生黑色菌核。随着果桑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我国多数果桑种植区病害频繁暴发,轻者减产30%~50%,重者减产可达80%,甚至绝收,已成为严重制约果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4]。

1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及侵染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属于核盘菌科真菌,属兼性寄生菌。吕蕊花等研究了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致病性,发现在温度为20 ℃~30 ℃、相对湿度为50%~80%的条件下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用子囊孢子接种桑花,结果显示90%以上的桑椹出现典型的肥大性菌核病病症,说明子囊孢子对桑花的浸染能力非常强[5]。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每年春季3月初至4月上旬高温多湿、雨热同季的气候非常适合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上的子囊中产生子囊孢子。子囊盘萌发期与桑树雌花花期高度重合,盘上子实体释放出子囊孢子,并借助风力传播、附着到桑树雌花序绒毛状的柱头上引起初次侵染。随后,子囊孢子在花柱上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果实,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侵染后期,病原菌在小核果中形成菌核,随着病果的脱落返回土壤,完成一个侵染循环[6]。病果落地、腐烂后菌核残留土壤越冬,成为翌年的病源。春季温暖、多雨,土壤高湿,桑园地势低洼处发病严重。病花、病果与无病花、无病果接触可引发致病,造成再次侵染,增加发病率。根据吕蕊花等[5]研究发现,把白井地杖菌菌丝接种到桑雌花柱头上,桑椹从基部开始显现病状,逐渐向顶部蔓延,同时桑椹显著缩小,呈灰白色,质地坚硬,破裂后会散发出一股腐臭味。试验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可直接感染健康的青椹,因此从防治的角度考虑,要注意发病桑椹感染健康青椹的问题。

2 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

国内外对桑椹菌核病的侵染循环、病原菌、病害流行、病原菌与寄主互作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报道层出不穷[7]。针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主要有三种手段:一是使用化学药物防治,控制发病;二是通过农业或物理防治措施,从桑树栽培田间管理上减少病源;三是生物防治,利用拮抗菌抑制病原菌生长。生产中桑椹菌核病的防治策略一般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

2.1 化学防治

选择正确的防治时期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非常关键。每年春季气候变化大,以及山区、海拔等复杂地势因素形成的小气候环境,导致每年桑树萌芽、开花等物候期及病害流行情况差异较大,且生产实践中存在花期识别困难和错过花期用药等现象,给病害的防治带来了挑战[8]。许多果桑种植户往往会忽略物候期的差异,选择在2月底进行病害防治,导致用药频繁,防治效果不稳定,农药残留风险增加,且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生产上对桑椹菌核病实施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是桑树的初花期、盛花期、盛花终期。在这三个时期各施药1次,推荐将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1 000倍稀释液交替施用,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9-12]。朱志贤等[8]研究表明,从果桑花穗形成期开始使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 d~10 d喷施1次,采摘前25 d~30 d可停止用药,校正防效可超过99%;另外,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 000倍液的校正防效两年均在95%以上。这两种药剂残留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为了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可交替使用这两种药剂进行防治。

吕蕊花等[13]通过大田试验发现,交替使用甲基硫菌灵和腐霉利能有效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其防治效果高达97.96%±0.2%。柳丽萍等[14]报道,从桑芽发育至鹊口期开始,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交替喷施3次~4次,每次间隔5 d~7 d,也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吴国富[12]推荐将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组合使用,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高达95.4%。吕蕊花等[15]研究表明,95%草甘膦对桑椹菌核病3种类型病原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病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因此建议发病桑园于2月中旬至4月上旬用95%草甘膦以375倍、500倍、625倍稀释药液喷洒土表,能起到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的基础,也是桑椹菌核病防治中除化学防治外最有效的技术措施。目前,桑椹菌核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1)清除病果。在病害发生早期及时摘除病椹,特别是及时清除落地的病椹,并在远离桑园的地方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越冬病原菌的数量,遏制翌年病菌的侵染传播,从而有效降低翌年的发病率[16-17]。(2)深耕翻土。对于发病较重的果桑园,可结合冬季施肥对桑园土壤进行深耕,把部分病原菌深埋土中,破坏病原菌菌丝生长,使其不能正常萌发,减少菌核子囊盘的萌发。但如果前一年度暴发了桑椹菌核病,上一年度已经进行深翻并结合其他措施有效防治,那么上一年度随病椹掉落在土壤中的桑椹菌核病菌核较少,则不宜深翻,否则会将深埋于土壤中前一年度的菌核翻出来,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4]。(3)覆盖地膜。在桑树冬芽脱苞前即病原菌子囊盘萌发前,对桑园地表大面积覆盖地膜,以园艺地布为宜,可有效减少果桑园内子囊孢子的基数,减少病原菌传播,并阻隔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入桑花,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显著。此外,覆盖地膜还可防止杂草滋生,增加地温,提早桑果的上市时间[18-19]。(4)避免间作套种易感菌核病作物。例如,油菜、菜薹、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均有菌核病这类病害,能与桑树发生交互感染,果桑园及周围不应种植这些作物[11]。(5)选择优质抗病果桑品种,合理布局栽植密度。种植抗病果桑品种是预防桑椹菌核病的基本途径。目前在生产上,“台湾长果桑”表现出较强的菌核病抗性,我国台湾地区种植的果桑品种“46C019”也对菌核病具有较强的抗性。一些果桑抗菌核病的田间评价研究已初步筛选出抗性较好的品种,如“蜀椹1号”、“龙爪桑”、果叶两用品种“打洛1号”和叶用品种“剑持”等,但大规模种植后是否仍能保持较高抗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对于果桑休闲观光采摘园,建议栽植密度为85株/亩,即株行距为2.0 m× 4.0 m,提高桑园通风透光性,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危害。

2.3 生物防治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和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采用安全有效的生物农药防治桑椹菌核病将逐渐成为主流防治技术。张健等[20]分离的哈茨木霉Tr16和棘孢木霉Tr50菌株发酵液10倍稀释后进行田间防治,防效分别达91.27%和82.53%。郑章云等[21]采用泰诺木霉菌2×108CFU/g可湿性粉剂和哈茨木霉菌3×108CFU/g可湿性粉剂对桑椹菌核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其中泰诺木霉菌2×108CFU/g可湿性粉剂300倍~800倍稀释液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69.76%~84.02%。朱志贤等[8]用枯草芽孢杆菌2×1010CFU/g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和哈茨木霉菌1×108CFU/g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在果桑开叶期、花穗形成期、初花期、盛花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和哈茨木霉菌300倍液对桑椹菌核病的校正防效分别为61.74%和54.74%。

2.4 早期预报预测

桑椹菌核病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一旦出现症状,病害会迅速暴发,几乎无法防控[5]。因此,建立潜伏侵染阶段的病原菌检测方法对早期准确评估田间病情并及时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朱志贤等[22]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验证其特异性,建立了桑实杯盘菌()和肉阜状杯盘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qPCR)检测体系。结果显示,qPCR检测灵敏度均为10-4ng/µL,均为常规PCR灵敏度的105倍,建立的桑实杯盘菌和肉阜状杯盘菌qPCR标准曲线的扩增效率分别为104.89%和95.30%。该检测体系适用于桑椹菌核病早期无症状芽(果)的检测,可通过监测其病原菌类型和含量为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3 展望

果桑产业是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桑椹菌核病严重影响果桑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严重制约果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4]。目前,桑椹菌核病的防控仍然依赖化学药剂,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施药,这不仅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还可能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因此,在施用化学农药时,要把握好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最佳用药时间、用药次数,更要注意科学选药,避免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防止或延缓桑椹菌核病病原菌对某一种或某一类药剂产生耐药性[23]。农业防治是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的基础,而筛选抗病桑树种质资源,培育抗病果桑品种将是未来防治桑椹菌核病的重要方向。

[1]吕蕊花,赵爱春,王茜龄,等.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J].蚕业科学,2012,38(4):603-609.

[2]吕蕊花,金筱耘,赵爱春,等.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交叉侵染、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关系[J].作物学报,2015,41(1):42-48.

[3]蒯元璋,吴福安.桑椹菌核病病原及病害防治技术综述[J].蚕业科学,2012,38(6):1099-1104.

[4]余武昌,莫柳静,杨杰,等.桑椹菌核病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和防控进展[J].广西蚕业,2023,60(3):50-57.

[5]吕蕊花,赵爱春,余建,等.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流行性[J].微生物学报,2017,57(3):388-398.

[6]韩世玉,周光萍,杨胜特,等.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J].落叶果树,2020,52(5):61-62.

[7]吕志远,田立超,何宁佳.桑椹菌核病研究进展[J].植物病理学报,2023,53(1):1-12.

[8]朱志贤,董朝霞,莫荣利,等.桑椹肥大型菌核病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果树学报,2022,39(7):1262-1270.

[9]张明海,杨义,任杰群,等.以果桑开叶数辅助花期识别确定桑椹菌核病防治适期的方法[J].蚕业科学,2016,42(2):346-350.

[10]周宏.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方法[J].江苏蚕业,2012,34(1):40.

[11]范锦,胡兴明,于翠,等.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蚕业,2015,36(2):11-14.

[12]吴国富.不同药剂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效果及农药残留量测试[J].江苏蚕业,2015,37(1):10-12.

[13]吕蕊花,肖伟,吉洁,等.桑椹菌核病化学防控与农药残留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0):49-54.

[14]柳丽萍,邹应庆,沈亚萍.湖州市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中国蚕业,2009,30(2):107-109.

[15]吕蕊花,赵爱春,金筱耘,等.利用除草剂草甘膦防治桑椹菌核病的初步试验[J].蚕业科学,2011,37(5):907-913.

[16]陆飞,唐燕梅,曾森,等.桑椹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广西蚕业,2011,48(3):24-26.

[17]朱敏华,罗志芳,吴其龙,等.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08(7):29-30.

[18]韩传明,孙蕾,王翠香,等.山东桑椹菌核病现状及防治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12,42(6):88-90.

[19]柴晓玲,钱振官,李涛,等.桑椹菌核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5,21(4):132-134.

[20]张健,马佳慧,韩蓓蓓,等.对桑椹菌核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菌株筛选及生防效果试验[J].蚕业科学,2015,41(5):825-832.

[21]郑章云,杨义,任杰群,等.2种木霉菌制剂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治试验[J].蚕业科学,2016,42(1):168-170.

[22]朱志贤,董朝霞,莫荣利,等.桑椹菌核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应用[J].植物保护学报,2022,49(3):909-916.

[23]任杰群,曾秀丽,陈力,等.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J].蚕业科学,2017,43(4):699-703.

S888.7

A

2095-1205(2023)11-22-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3.11.06

猜你喜欢
果桑桑椹菌核
桑椹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四川蚕业(2022年1期)2022-06-06 02:04:16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四川蚕业(2022年1期)2022-06-06 02:03:24
桑椹(外一首)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桑椹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贵州科学(2021年3期)2021-07-09 12:19:28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中国食用菌(2021年1期)2021-03-12 06:33:30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 03:14:50
桑椹提取物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胰腺组织的损伤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