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成
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实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润泽教育”为引领,构建了“润泽德育”的课程体系。其中,“润”指向育人方式和过程,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要求教师像细雨润物一样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泽”指向育人目标,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品行和关键能力,最终指向培养会思想、有情怀、敢担当、能作为的“润泽少年”。学校通过“润泽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构建,不仅实现了学校办学理念及德育目标落地,更有效解决了学校德育课程散点化、同质化的问题,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浸润、实践体验、管理内化、活动引领、家校协同”的学校德育运行机制,也打破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德育样态,丰富了学校的典型育人经验。
一、“润泽德育”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定位
学校坚持以“润泽教育”育人哲学为引领,构建“润泽德育”的课程育人体系,尤其是凸显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特征,实现学段间德育一体化的整体育人目标,也建构了以学校育人目标为价值导向的德育体系。学校在深入研究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立德敦品,弘毅励行”,强调立德为本,弘毅为志,育品为尚,立行为范;“立德、敦品、弘毅、励行”四个方面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基于此,学校将“润泽教育”中“润养会思想的卓越行动者”育人目标渗透到德育体系建设中,有效形成了独具学校特色的“润泽德育”课程育人一体化目标。其中,“润养”强调以温润、滋养、呵护的方式和过程培育人;“会思想”则对应着办学理念中的“能力”维度,体现了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对“思维能力”的关注;“卓越行动者”指向“品行”的主体性和实践维度,强调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学校将“润养”过程细化为始于知、终于行、情意为过渡的发展阶段,并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维度进一步阐释为“润养会思想的卓越行动者”目标,确定了“润泽德育”课程体系的“一标、四维、十二品”细化目标(见图1)。其中,“一标”即“培养会思想、有情怀、敢担当、能作为的‘润泽少年’”的“润泽德育”总目标。“四维”即会思想(知)、有情怀(情)、敢担当(意)、能作为(行)四个维度。“十二品”即博学强识、审辨慎思、同理共情;人文底蕴、家国情怀、树立理想;规则意识、责任担当、自立自强;探索创新、致知笃行、追求卓越。
基于此,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校确定了“润泽德育”课程内容,以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为五大必修类别,围绕各学段目标和学生成长特点,用润泽、启迪的方式,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行、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向上的精神。
二、“润泽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构建
1.“潤泽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体系建构
课程是育人的蓝图也是主要载体。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落地和实效性提升,都离不开德育活动、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支撑。学校“润泽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构,也在整个“润泽教育”课程体系中不断整合与完善。首先是对接学校整体的“润泽课程”体系。学校提出贵品渊知、卓能强体“润泽课程”建设目标,旨在“润养”学生高贵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和强健的体魄,首要内容是学生品德教育。“润泽德育”课程体系立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从而构建了三层次、五类别的课程结构,并贯穿于九年一贯制体系之中。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追求精致与深入,国家课程实施效果显著,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各有特色,形成良好的三级一体化课程实施模式,德育课程内容也有机融合在其中,赋予学生成长的价值和品德的力量。
在 “润泽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体系建构下,学校也逐步推进了德育课程体系的内容整合工作,具体从三个层面丰富了德育课程。一是学科知识的内部整合。在基础性课程中,通过学科知识内部整合,打造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思考力课堂”;通过实施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深入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二是学科内知识与学科教学实践整合。学校将学科课程的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三是跨学科的整合。学校开发了STIP课程,聚焦具体情境(Situation)、现实问题(Theme)、跨学科的整合(Integration)和实践运用(Practice)四个核心要素,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见图2)。
2. “润泽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要素
“润泽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基础是各类德育主题活动。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德育体验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从活动设计、活动开展到活动体验全过程都有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一是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每年都会以“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班级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教育”等为主题组织活动。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会组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学生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在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四是利用各种集会、班队会和重大节日,开展国旗下讲话、入队仪式、红领巾通讯社等活动。
“润泽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特色是一体化综合实践育人,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体验、感悟、内化等形式,丰盈内在成长的力量。一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设二十四节气德育课程,如在端午节,走进孔庙、国子监等实践基地,传承精神、积淀文化底蕴。二是设计爱国教育实践活动,如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参观博物馆等,根植学生爱国情怀。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学雷锋、关怀慰问老人、环保巡河等活动,在劳动和奉献中服务社会、彰显价值。四是开展游学系列实践活动,如山东儒家文化之行、陕西历史文化之行。德育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滋养、在实践中浸润,成长为博闻强识、审辨笃行的“润泽少年”。
此外,学校重点推进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隐性课程建设,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学校不仅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处处、事事、时时做学生的楷模,发挥德育工作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且重点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三、“润泽德育”课程实施的一体化机制
学校“润泽德育”课程体系坚持“六育人”的实践机制(见图3),即课程育人重“浸润”、文化育人重“熏陶”、活动育人重“引领”、实践育人重“体验”、管理育人重“内化”、协同育人重“联动”,系统构成了整体育人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切实增强了学校“润泽德育”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润泽德育”课程实施中的文化熏陶育人
学校文化是德育生长的土壤,一所学校德育理念的确定,应源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知识灌输形式,而是通过文化熏陶过程实现。为助力“润泽德育”课程体系的落地实施,学校结合办学历史、地域文化和办学实际,提出以“润泽”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实现文化熏陶育人的目标。一方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育人环境营造,通过创造适宜、适性的生态环境,以“润”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成长。例如,校園的每一个景点、楼道内墙壁上的每一个主题、教室内的每一块宣传栏都充满浓郁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以适性为主要方式,强调润物细无声。这种育人方式是把学生当作一粒种子,为其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教育的起点,促进学生潜能的释放。因此,“润泽德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核心是生态的创设。全校师生都将把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思想上一脉相承,在行动上同频共振。
2.“润泽德育”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内化育人
榜样示范能够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德育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此,学校为“润养”优秀的学生品德,围绕“润泽德育”文化,建立一套完整的“润泽少年”荣誉体系,旨在用评价带动德育创新,以巩固与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凸显管理育人的实效。
一是建立阶梯式“润泽少年”评价模型。学校“润泽少年”德育荣誉评价体系呈螺旋上升,设立班级“星级少年”评选、年级“四好少年”评选、校级“润泽少年”评选的阶梯式成长模型。通过阶梯式评价结构的设置,让学生都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让他们都能在评价中不断立德修身,各展所长。
二是评价内容体现“润泽品质”。学校德育的评价点是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和德育目标形成的,第一阶梯为班级“星级少年”评选,第二阶梯为年级“四好少年”评选,第三阶梯为校级“润泽少年”评选。
三是有效评价营造积极氛围。学校学生发展中心根据“润泽德育”总目标和分目标设计评价标准(见图4),制订《学校“润泽少年”各年级评价标准及细则》,针对“星级少年”“四好少年”“润泽少年”制作不同的奖章,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荣誉感。学校专门创设展示园地,营造正向传播的文化磁场。
3. “润泽德育”课程实施中的协同联动育人
“润泽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合力。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延伸。学校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完整立体的育人网络。首先,学校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校(校部)—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机制,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教师协会,成立膳食委员会。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积极开展家风主题活动,举行“好家长”评选,成立“家校共育大讲堂”、开展开放日等。最后,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学校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平台,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学雷锋、摆放共享单车等公益活动,真正实现家、校、社联动。
(作者系中国教科院朝阳实验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