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睿 李彦梅 王宁 王思农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兰州 730000)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约2%的人群发病[1]。中医称其为“白疕”,临床表现以红斑、鳞屑为主,多伴瘙痒,其损容性皮损易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是较为典型的心身疾病[2]。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包括:血热证(多见于进行期)、血瘀证(多见于静止期)、血燥证(多见于退行期)、热毒炽盛证(见于红皮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湿热蕴结证(见于局限性脓疱型)和风湿痹阻证(见于关节病型)[3]。角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结合疾病病机和临床表现,将3 味药联合应用,互为犄角的一种特色配伍形式,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效减毒、扩大运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等作用[4]。王思农教授系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外科学皮肤病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善用角药。本文将其临床治疗银屑病常用的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桔梗、柴胡—香附—枳壳、当归—白芍—郁金、三棱—莪术—炙黄芪、黄连—黄芩—栀子、茯苓—白术—薏苡仁等7 组常用角药进行理论剖析,总结其治疗银屑病的角药配伍特色,以飨读者。
王教授认为银屑病发病的根源是素体热毒内蕴,复因嗜食辛辣、外感六淫或七情内郁,致使血热内蕴,郁久化毒,外透于肌肤腠理所致。对于女性患者,王教授特别重视情志因素,认为女性患银屑病多与女子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活动。肝若疏泄太过易致气逆血菀,气机壅滞,郁久化火成毒,血气相搏,发于肌肤,以致全身出现红斑;或由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引起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肌肤失养,而致发斑瘙痒;或由气郁导致津液输布失常,内生痰浊阻滞脉络,血行瘀阻,瘀而血热,而致发斑。
由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组成的角药,是清瘟败毒饮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地性寒味甘,专入血分,清营凉血。《雷公炮制药性解》载:“生地黄总是凉血之剂,故入四经以清诸热。”牡丹皮性寒味苦,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本草经疏》言“牡丹皮……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本草从新》载其泄伏火,去瘀,色赤故入血分,能泄诸经之火,和血凉血而生血。赤芍性寒味苦,清热止痛、凉血散瘀。《本草纲目》言:“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三药相参,同类相须,清血分之热,共奏凉血清热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组角药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的作用[5]。多用于寻常型银屑病初期,凡见血热之象偏盛者,均可用之。阳虚或脾胃虚弱者慎用。
由金银花、连翘、桔梗组成的角药,是银翘散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银花性寒味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祛邪。《本草新编》载:“金银花……无经不入,消毒之神品也。未成毒则散,已成毒则消……虽善消毒,而功痈甚缓,必须大用之。”连翘性辛味苦,轻清而浮,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药鉴》载:“经曰,诸肿疮疡,皆属心火。惟翘性凉而轻辛,故能散诸经之客热,而消诸经之臃肿也。”桔梗性平味苦,清热解毒、宣散肺气,三药相合,同类相须,共奏清热解毒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组角药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热镇痛的作用[6]。此角药多用于银屑病初期、脓疱型银屑病、红皮型银屑病热毒或风热症状明显者,脾胃虚弱者慎用。
由柴胡、香附、枳壳组成的角药,是柴胡疏肝散的重要组成部分。柴胡性轻清升散,疏肝解郁,《本草经疏》曰:“柴胡禀仲春之气以生,兼得地之辛味……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香附性辛味苦,入肝经血分,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本草新编》载:“入肝、胆之经……除皮肤瘙痒……引血药至气分,此乃气血中必用之品。”枳壳性辛味苦,理气宽中、破气消积。《药品化义》载:“枳实专泄胃实。”其入肝胆经,专解气郁气疼,除皮肤瘙痒,宿食能消,泄泻能固,长毛发,引血药至气分,此乃气血中必用之品。柴胡、枳壳,一升一降,升降相因,香附解郁,三药相合,共奏疏肝开郁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组角药具有调节内分泌、抗抑郁的作用[7]。此角药多用于因情志不舒或皮肤瘙痒而睡眠欠佳的银屑病患者,阴虚及气虚无滞者忌服。
由当归、白芍、郁金组成的角药,是宣郁通经汤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归性温味甘,补血润燥、活血止痛。《本草正义》载:“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白芍性寒味酸,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专入肝经血分。郁金性寒味苦,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为血中气药。《证类本草》载:“郁金,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三药相合,同类相须,共奏活血行气、凉血润燥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组角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微循环的作用[8]。此角药多用于寻常型银屑病肝郁化火型,且以皮肤红肿瘙痒为主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实证慎用。
由三棱、莪术、炙黄芪组成的角药,是理冲汤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棱性平味苦,入肝脾血分,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本草经疏》曰:“三棱,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莪术性温味辛,入肝脾气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行血。《药品化义》言:“蓬术味辛性烈,专攻气中之血,主破积消坚。”炙黄芪性温味甘,补气生血、托毒生肌。三药合用,气血双施,共奏活血化瘀、托毒外出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组角药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作用[9]。本组角药多用于银屑病病程日久或病情反复缠绵证属血瘀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由于三棱、莪术破血行气力强,血虚及气虚患者慎用。
由黄连、黄芩、栀子组成的角药,是黄连解毒汤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连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中上二焦之火;黄芩性寒味苦,泻火除热、解毒利湿,善泄下焦之热;栀子性寒味苦,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善清泄三焦之火,导热下行。三药同用,苦寒直折,清泄上中下三焦火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组角药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10]。《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应泻心火以解毒。该组角药多用于银屑病热毒炽盛者,脾胃虚寒、女性宫寒者慎用。
由茯苓、白术、薏苡仁组成的角药,是参苓白术散的重要组成部分。茯苓性淡味甘,渗湿利水、健脾宁心,利水而不伤正、健脾而不滞湿。《本草新编》载:“茯苓……助阳,利窍通便,不走精气……除湿行水。”麸炒白术性温味甘,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李杲言“白术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药性论》载其“开胃,去痰涎……主面光悦,驻颜,去皯”。薏苡仁性淡味甘,健脾补中、清热利湿。《本草新编》载:“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感在下体者,最宜用之。”三药均为甘淡之品,三者合参,淡渗利湿而不伤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组角药具有免疫调节、抗菌、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11]。凡见脾虚湿盛,痰浊阻滞诸症皆可用之。此角药多用于寻常型银屑病湿热蕴肤者。
患者刘某,女,27 岁,2021 年12 月10 日初诊。全身红斑、鳞屑、伴瘙痒反复发作2 年,加重1 周。患者2 年前因工作变动,心情烦躁抑郁,全身出现红斑、鳞屑,伴瘙痒,在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银屑病”,给予甲氨蝶呤、阿维A 类(具体药量不详)等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1 周前因持续加班熬夜病情加重,皮损增多,弥漫全身,瘙痒难耐。现症见:发热,全身皮肤潮红微肿胀,脱屑明显,且手指部出现针尖大小,黄白色浅在的小脓疱,皮损糜烂,逐渐扩散,全身剧痒难忍。口干口渴,烦躁易怒,纳可,大便干,小便黄,月经量多、色暗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热毒炽盛证),治以清透热毒、凉血祛斑,方药:生地20 g,丹皮15 g,赤芍15 g,白芍15 g,当归20 g,金银花30 g后下,连翘15 g,柴胡15,香附10 g,生薏苡仁30 g,白术10 g,茯苓15 g,郁金9 g,苦参15 g,白鲜皮10 g,炙甘草6 g。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分2 次口服。2021 年12 月17 日二诊:全身皮损红斑明显变淡变浅,体温下降,全身鳞屑减少,手指糜烂明显好转,瘙痒症状也有所减轻。情绪趋于平和,纳眠可,大小便和月经趋于正常,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缓。原方去郁金。继服14 剂。2021 年12 月31 日三诊:红斑颜色变暗,体温基本恢复正常,瘙痒感明显减轻,手指脓疱基本消失,糜烂面积缩小,遂减生薏苡仁、苦参、白鲜皮,加全虫5 g、麦冬15 g、玄参15 g。继续服用14 剂,煎服法同前。电话随访3 个月,患者皮损消退大半,嘱患者慎起居、畅情志、调饮食、适劳逸。
按语:本病为典型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其皮损潮红肿胀,手指有脓疱,口干口渴,烦躁易怒,全身剧痒难忍,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热毒炽盛,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祛斑为主。方中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金银花、连翘透热解毒疏风;当归、白芍养血行血化瘀,取四物之意;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鲜皮、苦参燥湿祛风止痒;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生薏苡仁、白术、茯苓,清热运脾利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凉血祛风、清热解毒之功。二诊时皮损减少,症状明显好转,大小便趋于正常,去黄芩。三诊时红斑变暗,瘙痒感减轻,故以玄参、麦冬顾护阴液,养阴生津,全虫祛风通络,以期病情早愈。
角药是单味药及药对的扩展,配伍意义深远,临床辨治应用价值极高。王思农教授在临床治疗银屑病中执简驭繁,常用角药,直中病机,疗效甚佳。通过对其常用的7 组角药进行探析,以便为读者临床治疗银屑病提供宝贵的经验。然银屑病病症繁杂,病机多变,临证应之,当明辨病期,证机互参,多法并举,整体调治,才能做到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