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1-25 07:45吴素琼
高考·中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文化

吴素琼

摘 要:红色文化凝聚了党和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具有强大的立德树人功能,是地理教学的优质资源。本文首先阐释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然后阐述了红色文化资源与地理教学融合的意义。接着结合地理教学经验,提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应秉持科学性和地理性的原则,并从立足教材,链接红色文化资源,依据课标,开发地理案例等层面探究其应用策略,为推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地理教学;主题式教学

青少年正值“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以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1]。受“饭圈文化”和一些低劣“网红文化”的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遭到了剧烈冲击,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奉献青春力量。红色文化凝聚了党和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具有强大的立德树人功能,能推动地理教学发挥育人作用,故本文探析其与地理教学融合的应用。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近年来,学术界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很多,但对红色文化的界定尚存争议,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红色文化见证了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不只是形成于革命年代,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也有,未来还会继续创造出璀璨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核心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和奉献,是能够指引前进方向的精神信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2]。本文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指将红色文化看作一种课程资源,能丰富地理教学内容、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促进地理课程目标达成的资源总和。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红色遗存,如革命旧居旧址、红色器物等;有红色纪念建筑,如纪念碑、烈士陵园等;有红色文学艺术作品,如:影视、红歌、漫画等;有意识形态类的,如中国精神谱系等。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地理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随着时代发展,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高中地理课程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地理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素材来源。为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校应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创造的先进文化,体现了党和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立德树人功能,是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地理教学相融合,满足地理教学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

(二)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同时弘扬红色文化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关注地理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时空变化,强调认识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差异,思考人地关系,注重资源、环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3]。红色文化的孕育与其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及地区社会发展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着地区差异,有其地域特色。通过地理教学,讲解红色文化中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等,可以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努力奋斗精神,提高文化自信与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思维解决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问题,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红色文化资源和地理教学是相互关联的。红色文化可以通过地理教学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同时,地理教学也可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内容和意义,为地理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

三、应用原则

红色文化资源是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优质课程资源,作为地理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对其加以运用。为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地理教学更好融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归纳出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开发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必须科学、严谨。地理教师在教学前要对选取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做好充分研究,一是保证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科学准确,尊重历史事实,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夸大其词、张冠李戴。二是在解构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时,要科学、客观、严谨。

(二)地理性原则

红色文化资源的引用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地理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避免重红色故事的讲述、轻地理知识的讲解,避免将地理课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一是要明确地理教学目标,把握红色故事讲解的量与度。二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选取与加工处理需体现地理性,突出红色文化资源与地理知识的关联,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三是要对应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找准切入点,服务地理教学。

四、应用策略

(一)立足教材,链接红色文化资源,嵌入课堂教学中

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是立德树人,教材本身就蕴含红色文化资源,但受篇幅局限等客观影响,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缺乏感染力,地理教师应分析整理教材上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补充完善,活化與延伸地理教材,讲好地理故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在授课时,可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应用于新课讲授中,作为案例材料,开展案例教学;或应用于课堂小结,作为知识的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情感。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1第一章首页的配图是“天宫二号”发射效果图,这展示了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教师可在此适时讲述我国勇于攀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载人航天精神: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比美苏等国家晚开始了30多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又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宇宙环境》开篇的情境是节选了航天员杨利伟对从太空看地球的描述,教师可在此补充特别能体现奉献精神的载人航天小故事: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突然解体,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全部罹难。但这负面消息并未影响我国航天员大队选拔,参训的14名备选航天员皆递交了请战书:“再大的风险也动摇不了我们征服太空的决心。”为了成就航天事业,即使牺牲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4]。再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地貌类型》中的活动是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教师可以对活动素材进行加工,引入“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的故事,整合形成学习案例材料:为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南仁东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致力科研。他构想的“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为了选址,他和他的团队用了十二年的时间调研了一千多个洼地,踏遍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才最终选址贵州平塘。平塘县大窝凼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进而开展教材中的问题探究: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虽然红色文化丰富多样,但转化成地理课程资源的数量不多。因此,立足教材,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材背景资料补充完善,因有依可循,开发转化较容易。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的内容可简单也可以复杂,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语言讲述,可图文展示,也可视频播放等;在教学中使用的位置相对灵活,课前、课中、课后嵌入讲授亦可,教师容易操作,也适用于多种课堂类型。通过补充相关素材,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红色文化资源与地理教学实现融合,充分发挥育人价值。

(二)依据课标,精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地理教学案例,服务课堂教学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来介绍红色文化资源中与地理相关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意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历史,梳理人、物、事发展歷程,领会红色精神内涵。然后对照地理课标要求,找到与地理知识的契合点,这是融合的关键。接着以地理问题为指向,引导学生在红色素材解读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地理知识建构,发展地理思维,同时了解红色文化历史,体会红色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以吕梁山革命老区为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革命故事、社会主义建设故事,孕育“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吕梁精神。其中,吕梁山地处黄土高原,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曾经被联合国扶贫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年来,吕梁儿女不断探索生态扶贫模式,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带动了50余万人脱贫致富。对照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可知吕梁地区适合作为生态脆弱区治理的典型案例,应用于选择性必修2的《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中。案例设计如下:

材料1:吕梁革命老区,地处黄土高原,坡陡沟深,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碎地”多、坡耕地多。吕梁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为502.5mm,素有“十年九旱”之称。降水量季节分布很不均,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且时有暴雨发生;冬季少,只有3%左右。生态环境脆弱,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吕梁人以迎难而上的勇气适应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吕梁人民节衣缩食、筹钱筹粮,坚持为国家提供物资支援。(吕梁市位置示意图略)

材料2:囿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吕梁成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为增绿与增收双赢,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吕梁市规定全市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绿;深度贫困自然村、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出的旧村实施生态修复;通过组建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开展造林务工、森林管护、退耕还林补助、种植特色经济林、经济林和生态林混种等。近年来,吕梁境内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4%上升到2019年的27.6%,水土流失大大减轻,降水量年均增加81.8毫米。以枣、核桃为代表的经济林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来源。

问题1:分析吕梁山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的原因。

问题2:简析水土流失对吕梁山区产生的危害。

问题3:从地形、生态角度,分析吕梁山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原因。

问题4:简述吕梁地区采取的生态治理措施。

问题5:结合吕梁地区的生态治理,谈谈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通过案例的形式可以使红色文化资源与地理深度融合,有助于学生在素材的阅读理解中、在地理问题解决中了解红色文化,领会红色精神,同时提升地理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三)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校本课程

虽然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全国性的红色文化精神拥有标杆意义与高知名度,但受气候、地形、语言等地域性的差异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感同身受去理解其他地区革命、建设的艰难、伟大,进而影响情感的认同。发生在身边的红色文化故事,由于与本地社会相关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价值认同。课题组所在学校——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曾被团中央授予“共产主义突击队”奖旗、被广东省教育厅誉为教育革命的“红旗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辉煌办学历史。学校所在的派潭镇是革命老区镇,小径村的中共增城县委旧址被评定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依托宝贵而丰厚的红色印记,课题组利用社团活动课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围绕“红色文化如何助推派潭振兴”这一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分别从“红色派潭”“山水派潭”“派潭客家”“派潭农耕”等方面进行了解与思考,通过查阅资料、研学考察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关注和了解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并将所学地理知识迁移运用到身边地理。但红色校本课程的建设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地理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上级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同时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在红色校本课程的编写上,学校可邀请相关专家为地理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把脉,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使红色校本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完善,让学生更全面了解和认识身边的红色历史,灵活地将所学地理知识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增强对乡土的热爱,激发投身建设家乡的热情。

结束语

以上应用策略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探索和实践。通过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资源中与地理相关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实现地理教学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博.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2]黎滢.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实践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2.

[3]李琳.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2”核心知识及其价值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37-40.

[4]章文,崔兴毅.矢志不渝,逐梦星辰大海:载人航天精神述评[J].党史文汇,2022(8):12-15.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21年度课题“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202113527)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