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茶文化历史及遗存

2024-01-25 13:46周承哲谭佳瑶郭玉琼许长同
福建茶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永泰县名山永福

黎 煌,周承哲,谭佳瑶,郭玉琼,许长同

(1.福建农林大学 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福建 泉州 362400;3.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 福州 350000)

中国是最早栽培并利用茶树的国家,漫漫历史长河中,依托茶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养性皆是茶文化的范畴,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元明清时期和现代六个阶段,融通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中,熠熠生辉[1]。“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茶叶看福建”。由于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丰沛的降雨和充足的光照带来了优越的产茶条件,加之福建人民的辛勤耕作劳动,使福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茶叶之乡[2]。永泰县地处闽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茶文化,诞生了许多风味独特的历史名茶,是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查阅历史典籍,系统地梳理了永泰县的茶文化历史与遗存,以便茶文化爱好者更好掌握这一文化的历史变迁脉络。

1 永泰之古称、辖区、气候特征及名茶

永泰县,建县于唐永泰二年(766),简称“樟”,雅称“永阳”。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讳改名“永福县”,元、明、清一直沿用。民国3年(1914年),因与广西省永福县重名,又恢复旧名“永泰县”。永泰县位居闽中,有史以来均隶属福州市(府),素有“后花园”的雅称。永泰县辖9镇、12乡,东邻闽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面积2229.86km2。地处温、热带的过渡带,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土壤以红壤为主,沙性好,土壤肥沃,尤其是西山片区的同安、红星、白云等高山乡镇,空气湿度高,昼夜温差大,极宜发展茶叶生产。

永泰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唐代就有生产佳茗记载(图1)。宋时,有姬岩寺附近的“姬岩茶”,明洪武间有被列为朝廷贡品的“永福细茶”,还有名山深处高盖山上产的“名山室茶”,至清代,有方广寺附近的“方广岩茶”,建国后,历经几度兴衰,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更是孕育出当代颇具口碑的“永泰绿茶”。以上所载各种皆属永福细茶,因年代不同叫法有差异,实为同物,其发展薪火不断,代代相承。

图1 《八闽通志》

2 永泰茶叶发展简史

福州产茶制茶历史悠久,源于东晋,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发展于明、清,辉煌于现代。永泰历来是福州(府)的属地,与福州生生相息,共生共荣。据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福州城内和闽侯县五虎山一带就有产茶,包括靠近福州城的连江、永泰、古田、尤溪等地也辟有茶园。五代时期,福州城郊的茶产区发展到凤凰池、茶园山、怀安凤岗,远郊发展到鼓山等地。宋时,闽清的白岩山、永泰的姬岩山、长乐的泮野等地相继开辟茶园。元明时,茶叶在福州地区各县区星罗棋布,广泛种植,福州茶园版图得到极大的扩充,永泰的名山室开始产茶,明洪武间永福细茶成为贡品茶。清代,福州种茶制茶已遍及所辖各县,永泰的茶园新添了方广岩等地。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州设立闽海关,永泰茶叶便经福州海关大量输往欧洲各国,茶文化也随之漂洋过海,传播海外。时至民国,百业颓废,战乱频仍,福州及辖区各县的茶产业一度消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余家茶厂茶行公私合营,福州茶业开始日渐复兴,茶产区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60至70年代,福州除鼓楼区、平潭县之外,其余各县(市)区均产茶叶。20世纪80年代后,福州茶叶生产进入稳定发展、巩固提高阶段。永泰县茶产业发展迅猛,茶园面积与产量分别占整个福州地区的25.1%与31.5%。90年代后,又分别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树良种推广、名优茶开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到2002年前后,红茶、乌龙茶的生产以及无公害茶园建设等方面均走在福州市前列,茶业逐渐成为永泰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3.5万亩,总投产面积2.85万亩,茶叶总产量3500吨(其中绿茶3350吨、乌龙茶100吨、红茶50吨),总产值1亿元。到2021年全县茶叶投产面积3.88万亩,年产毛茶13669吨,茶产业链产值10.1亿元。

3 永泰茶文化古迹与历史名茶

3.1 永福细茶

永福细茶是明洪武间的贡品茶,产于福州府永福县(永泰古称)。这在万历《永福县志》卷二政纪-赋役-丁米料者条目第二行(图2)就有明确的记载:“洪武间,有杂色皮、翎毛。角、弓弦箭及荒丝之贡。其后又有红白糖、药味、黄白蜡、细茶、牲口诸色物料。”

图2 2012年重印版明.万历《永福县志》

那么什么是“细茶”呢?据《浙江茶叶志》作出的定义是:“细茶是由一种细嫩芽茶叶经烘焙制成的散茶。为什么是散茶呢?古时茶叶多以团饼茶进贡,比如;唐时,源自福州誉称闽中第一的柏岩茶、福州名茶方山露芽、御贡的蜡面茶,宋时名噪天下的北苑龙团等都是纳贡的绿饼茶,但自明朝朱元璋罢造龙团兴散茶开始,各地制茶多以散茶为主,明洪武间的永福细茶也逐渐由团饼茶演化为散茶;选用细嫩的芽叶,不仅因为茶芽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品饮之后,口感清香爽口,还因为在制茶时反复搓揉可使叶子保持一条条丝线,形似松针,以此为“细”,由形得名。“细”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细即是“好”,即品质上乘的好茶,甄选来自大山里的天然原料,经过特殊古法匠心制作,形成味尤清香,色成嫩绿,最称精雅,色、香、味均很醇和的高品质“好茶”。可谓:“细茶之成者,源乎自然,成于匠心。怜敬茶者,施以巧手之工,轻揉慢捻,借微文火,缓烘精焙,方得存青留香,为人之所好也。”

永福细茶沿袭明清古法手工制作,加工方式历史悠久且独树一帜,工艺上近似今天的名优绿茶,即采清明谷雨之嫩茶,经晾干锅炒,谓之杀青;再在木盆之内反复揉搓,直到把叶中的水气排除,使每片叶子保持一条条丝线一样时为止;最后放在特制的竹盘中,在木炭火上烘干。经此,便制成传统的永泰细茶,其形细如银针,其香高远清逸,其味甘爽淡宜,口感清冽柔顺。

3.2 姬岩与姬岩茶

姬岩位于福州市永泰县白云乡境内,距县城23公里。主峰大帽山,海拔1237米,屹立于永泰、闽清、闽侯三县交界处。姬岩名称的由来,历来有许多种说法。根据曹学佺撰写的《永福山水记》记载:“出方壶,为姬岩,姬岩者,以闽王葬宫人处。又曰鸡岩。白日岩内见有金鸡飞出也。”第一种说法是,因山上奇峰怪石犹如天外飞来,故称飞岩,来历相近于杭州灵隐寺旁的飞来峰。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偕同爱姬,到闽清抚慰素来交好的黄敦遗孀陈氏,顺道登白岩,并来到毗邻的飞岩。王姬见飞岩山水毓秀,慨然喟叹:百年后若能得此宝地长眠,那就心满意足了。后来王姬在福州的墓穴被盗,陈氏按照王姬生前的意愿,将其骸骨移葬飞岩,“姬岩”因此而得名。如今,王姬埋香处已不可寻,但这种说法,仍比较可信。第二种说法(图3)是,姬岩原名鸡岩。传说最初有徐、赵、薛三位仙人因看中姬岩峰风景,特来此山中炼丹,丹炼成后,召来五鸡守之,所以该山最初名为“鸡岩”。

图3 清乾隆十四年《永福县志》

那么姬岩茶又从何而来呢?历来名山多古刹,“名山圣地出名茶”,佛教寺院和道观大多建于云雾缭绕、人迹罕见的山川幽谷,这样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的种植和生长。著名的姬岩寺就位于姬岩峰山顶处,是姬岩茶的产地。唐五代后,佛教兴起,佛教视茶为神物,许多寺庙均有种茶、制茶、祀茶、饮茶、僧人坐禅论道、提倡禁酒饮茶,茶成为了佛教必不可少的饮品。因此最早的姬岩茶应该是产自宋代时姬岩寺庙附近的茶园,是当时僧人坐禅论道的解乏去困的必备品。经过800多年的历史沉淀,“姬岩茶”因其独特的品质,清香飘溢,名闻四海。经过长期的工艺改进和优化,现已成为永泰绿茶的重要品牌之一。

3.3 藤山茶

藤山菜茶(即藤山茶),暂无文献记载,无可考察。可能是产自永泰县东南部藤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地方群体种,经过采制而成的茶叶。

3.4 名山室与名山室茶

名山室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大洋镇,坐落在“永泰第一山”——高盖山上。名山室建成于汉代,据传汉徐登、赵炳在山上麒麟崖壁下辟东西两石室,后得道飞升。据宋代张世南《高盖山记》载:“福之永福西山,曰高盖,为第七福地。出县郭,陟峻岭,行五十里而近,最上处有禅刹,曰名山。徐真君上升之处。东西二室,则浙僧归寂所也。”此处名山正是名山室。而名山室产茶的历史,在明朝,徐火勃所著《茗谭》就有记载(图4),曰:“《茶经》所载闽方山产茶,今间有之,不如鼓山者佳。侯官有九峰、寿山,福清有灵石,永福有名山室,皆与鼓山伯仲。然制焙有巧拙,声价因之低昂。”说明当时在名山室也产茶,且制作技法、品质与鼓山伯仲间,因知名度较低而价廉。(鼓山半岩茶,又称“柏岩茶”,清人郭柏苍《闽产录异》载:“鼓山半岩茶,色香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

图4 《茗谭》

3.5 方广岩与方广岩茶

方广岩位于永泰葛岭镇,方广山腰方广岩,方广岩下方广洞,方广洞中方广寺。方广寺始建宋建隆二年,寺以佛经第十部类“方广”名之。既体现方广洞天福地的自然面貌,又符合佛教圣地命名规则,历经千百年被保存下来。据张世南《游方广岩记》载:“永福邑东三十五里,曰三岛村。村东北山,曰方广岩”,按《广舆记》:“福建福州府方广岩,在永福县。上有石室,可容千人,室之内构阁三层,不假片瓦,其外泉、石、洞、壑,种种皆奇观。”说明自古以来方广岩便的因独特奇观而成名。关于方广岩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清代,郭柏苍著《闽产录异》载道(图5):“侯官之水西、风岗、九峰山,林洋(即林洋寺)、华峰、长箕岭,长乐之蟹谷,福清之灵石,永福之名山室、方广岩,连江之美肇、石门,皆产佳茗。以上所载各种,皆以其山水泉甘洁,特异他处,故云。”说明在清代方广岩茶与名山室茶已是永泰地区的历史名茶,得益于当地独天得厚的自然气候条件,而位列佳茗之列。尤其是名泉好水当配佳茗,据《三才图会•方广岩图考》所述:“岩之路口有井,曰:白龙,清洌而甘,以瀹茗,号第一泉。”那么方广岩的泉水究竟有多好呢?按乾隆十四年《永福县志》四册卷之一山川载(图3):“白龙井在方广岩路口:泉色白,味清列而甘,试茶为第一。”足证方广岩附近的白龙井水质极佳,味清洌而甘甜,配上方广岩茶可谓“双绝”。

图5 《闽产录异》

4 永泰名茶茶文化

自古墨客多好饮,以茶为诗为文、为书为画,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

南宋张世南《方广岩记》(图6):永福邑东三十五里曰三岛村,村东北山曰方广岩。…… 岩中乞灵多验,如:前司农簿柯公垓,少时乡试回,尝经从。主岩者,先夜梦尊者命之曰:“可设榻煮茗,来日当有十九岁官人来”。及期,与公同游者十余人。老,行前致茶,问稠中谁为十九岁官人,遂以梦告。柯公是岁乡请,次年登科,果如其言。”说明古人设榻煮茗,以愿登科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比较流传的民间风俗。

图6 南宋张世南《方广岩记》

元代,侯官陈亿翁先生有《题方广岩老佛自制诗》云(图7):“青莲非妄亦非真,自刻旃檀度世人。昨日龙山亲接待,祖师面目本无形。”国朝正德间,僧徒散逸,法相剥落。万历己丑,道人郭清昏夜登岩,见一老僧,前悬一灯,跌坐诵经。清至,命童子汲龙头水,烹石花茶以进,味甘美。清告以饥,复命童子进蒸胡数枚。因语清曰:“贫僧居此有多年矣,近为顽徒破坏,遂致狼籍。明年有檀越至岩,当复兴。”

图7 元代陈亿翁《题方广岩老佛自制诗》

明朝沈野《方广岩看泉歌》(图8):峰头天光湛碧玉,玉破天惊两相续。无风满地走松声,吴刚空里截琼英。琼英松声无定处,客衣乱点如飞絮。紫燕巢岩冲雪来,灵蛇出洞衔珠去。我来避暑五月里,主人劝酒醉不起。岩僧洗茶燃竹炉,素绠倒汲银河水。诗歌表现了作者深居名山,与方广岩茶僧洗茶共饮的安逸志趣。

图8 明代沈野《方广岩看泉歌》

如今的永泰仍残存着诸多茶文化遗存,如诗词艺文、古道茶亭、记茶事石碑、旧茶园遗址、白龙井,以及从古沿袭至今的茶习俗等等,这些遗存承载着深厚的永泰茶文化,将成为美丽、幸福的新永泰的文化基因之一,随着时代的脚步,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融入永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5 永泰茶叶品牌

近年来永泰县政府在茶产业上持续发力,茶树品种也从传统的福云系列拓宽至龙井43、铁观音、金观音等20多种。茶类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在做好永泰绿茶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乌龙茶、红茶、白茶和茉莉花茶生产,形成百花齐放的茶业格局。多年苦心经营的“永泰绿茶、永福白茶、永福茉莉花茶”等品牌,跨出戴云山脉畅销省内外,受到全国各地茶客们的认可,青岛崂山甚至诞生了“永泰茶叶一条街”。品牌战略初显锋芒,永泰的“茶”路越走越宽广。

古有永福细茶,今有永泰绿茶。永泰绿茶是在永福细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逐步改进,适合现代机械化生产的精品名优绿茶。在永泰县境内特定的地理环境栽培种植,获取的茶树的鲜叶,以独特的加工方式,经杀青、揉捻、做形、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绿润毫显;香气栗香显、带花香;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绿亮匀齐的品质特征。

永福白茶的前世今生与梅岩白茶颇有渊源,据民国《永泰县志》记载(图9),“梅岩,东离县四十里,有寺曰梅岩寺,住持僧云:寺后半岩有茶数株,叶色纯白,焙干则微黄,沸汤泡之,色清如水,啜之清冽可口,又治胀满及小儿痘疹发热诸症”。根据县志文字内容推测,梅岩白茶可能是茶树早期开采的嫩芽,嫩满白毫,经过简单烘焙而制得,汤色清,滋味清冽。近年白茶市场热兴起,永福白茶应运而生,在梅岩白茶工艺基础上,以福鼎大毫、福鼎大白茶为原料,创制新工艺,延续古茶香,继续将永福白茶发扬光大。

图9 民国《永泰县志》

永福茉莉花茶,师承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福州,永泰县也是福州茉莉花茶的核心产区。在《中国名茶录》中,福州茉莉花茶被列为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同时作为福州市具有地标性的世界级名片,“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永福茉莉花茶曾经漂洋过海,香飘万里闻名海外,如今经过多年品牌淬炼和茶叶品质优化升级,永福茉莉花茶将借力福州茉莉花茶公共品牌的发展契机,倾力打造本土品牌,挖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续写香叶传奇新篇章。

永泰有细茶,发于名山古刹,历史久远,有志可查,此茶明洪武间已列入贡品,今传世遗香,得造化之灵秀,集天地之精华。故而轻啜浅饮,可使人如归自然,如入胜境;细茶之细,细欺雀舌,何时得之?谷雨前后也;细茶之成者,源乎自然,成于匠心,怜敬茶者,施以巧手之工,轻揉慢捻,借微文火,缓烘精焙,方得存青留香,为人之所好也。

6 永泰古茶树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建茶皆乔木……”,明代《大理府志》记载了“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通过种种史料可以证明,我国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发现野生大茶树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十个省、市二百多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我国已发现200多处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带,贵州、福建、湖北、台湾和海南等地少量发现。福建古茶树资源多分布于北纬25°-26°之间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永泰县古茶树群落发现于戴云山脉东北延伸部的永泰县西北部,永泰县梧桐镇丘演村芹菜湖自然村的玉石岭周围(海拔约1280m),核心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8°40'38″~118°41'29″、北纬25°44′14″~25°44′46″的海拔900m~1000m左右的区域范围。分布区发现古茶树树桩地径80cm以上的有2株,最大的82cm,60cm的1株,现仅留树桩;1号树树桩四周长有次生茶树5株,胸径在8cm~10cm,四周还分布有直径10cm以上茶树几十株,其中最大的1株胸径14cm,最高树5m以上;在半山腰海拔678m处发现最大现存完整的单株茶树胸径23cm,春采鲜叶可制茶约1.5kg。永泰县古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树叶型有大叶型、中叶型、小叶型,芽叶有绿芽和紫芽类型。

为推动永泰茶产业发展,1999年9月永泰县茶叶协会成立,并在2015年成功将“永泰绿茶”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18年以来,“永泰绿茶”春茶开采节、永福细茶”杯茶文化摄影大赛等活动应声造势,永泰将倾力打造“永泰绿”品牌,并通过该品牌,把永泰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联合起来,达成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目标。永泰也将持续抓好茶旅小镇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实现永泰茶叶产业跨越发展。卢峰茶叶有限公司作为永泰茶叶的龙头企业,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转变管理方式,走发展现代化、有机茶基地的道路,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多种形式延伸茶产业链条。目前,茶叶是永泰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永泰县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把永泰茶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推动实现茶旅一体化发展,将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7 永泰细茶与林则徐

晚清销烟英雄林则徐与永泰细茶结缘颇深,有永泰名人理学大家余潜士的儿媳张瑞贞与儿子的家书为证。原文:“前者所带后山之茶,炮制乃少穆公旧法;尊汝祖父以旧时时鉴公旧方寄郑夫人淑卿,旬日竟愈。少穆公知后山得嘉木,贻制茶之法以为谢”,越明年,公迁陕甘总督,娘寄书为郑夫人贺,并附此茶,少穆公以为得法。”据文可知,张瑞贞家后山种茶,而炮制之法源自少穆公林则徐(林则徐,字少穆),林则徐在遭贬新疆伊犁时,因西北天气苦寒,伤风而患鼻衄、脾泻之疾,一时名医束手无策,张瑞贞遵照公爹余潜士的嘱咐,将家传旧方抄寄林则徐夫人郑淑卿,不久痊愈,林听闻余家后山种茶以制茶之法答谢;后来林则徐获释出疆、升署陕甘总督,张瑞向林夫人郑淑卿寄信一封表达祝贺,并附寄按照林法制成的永泰细茶,林则徐给予了高度正面评价,认为该茶深得制茶方法的精髓,品质甚佳(图10)。

图10 张瑞贞与儿子家书

张瑞贞与儿子余圣宇的这份家书,传递了大量的历史细节,饱含着家教温情与家国情怀,信中的后山之茶更是林、余家两家世交之情的往来凭证,余家之茶始于后山,制茶之法源于林则徐。由永泰细茶承担着这份茶缘深情,以便后人细细品啜这片永泰绿叶背后的茶缘佳话。

猜你喜欢
永泰县名山永福
Proton loss of inner radiation belt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 of 2018 based on CSES satellite observation∗
闫梦萦
御医故里梅花开——记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驻村书记杨雪梅
游永福樱花园
永福老区龙车行
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无名山
福建永福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的三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