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及实践路径

2024-01-25 08:40陈寅雅
决策与信息 2024年2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

陈寅雅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和经济体量来看,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大循环都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能让中国经济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推进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实现“内循环驱动、外循环助推”的良性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实现,首先,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动能;其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奠基固本;再次,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抓手,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后,要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开辟新局。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2-0021-08

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到构建新发展格局[1]。同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第二次讲道,“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当月2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就扩大国内市场、拉动内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重点关注国内需求和完整内需体系的构建上,“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这是对新发展格局内容较为完整清晰的阐析,同时对如何构建提出相应要求。同年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明确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是否定对外开放,而是要做好国际国内市场联通,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4]。这是对“双循环”最全面、最详细的一次表述,同时也为新发展格局做出了更为清晰的定位。此后,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分别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和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作了进一步阐释,其中包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科技创新等[5-6]。由此可见,自2020年4月以来,中央已在多次会议中提及“新发展格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其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

一方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中国的国情和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之选[7]。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国内市场较小、资本和资源较为短缺等现实,我国充分发掘和利用沿海地区优势,推动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在发展中不断融入国际大循环,这是彼时发展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中国也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看(如表1所示),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40974.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314.4亿元,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峰值65%,主要原因在于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然而,自2007年起,这一数值呈现逐年下降,2009年降至44%,创下入世后10年来的新低。这一现象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增速的下滑,贸易环境受到重创,进而波及到国际贸易份额的扩张。在多措并举的调控政策下,2010年至2011年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回升,但程度并不十分显著。2012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31%,但过去两年稳定在34%左右。

从中国和世界的GDP增长率来看,2008年、2009年、2010年,世界GDP年增长率分别为1.82%、-1.73%、4.31%。而中国GDP年增长率在这3年里分别达到了9.65%、9.4%、10.64%,这表明中国经济保持着稳健增长的势头。

从表2中的数据可知,全球经济自2011年开始至2019年,一直维持在2%~3%的增长,中国经济则保持在6%~9%的增长区间。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年,中国率先在主要经济体中实现2.3%的正增长,2021年实现了8.1%的增长,2年平均增长5.1%。从发展现实来看,中国现阶段的国际地位和经济体量,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大循环是必然之选、主动作为。

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的激励下,国内消费动能持续被激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20.55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40.8亿元;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该数值有所下降,为39.2亿元;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44.08亿元和43.97亿元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就人口基数而言,我国是超14亿的人口大国,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698元,突破1.2万美元,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些都为构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两个单一的循环,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循环,必须将其视为一个相互嵌套的循环系统,不能割裂开来。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着力在生产端和供给端上下功夫,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和国内消费群体的需求。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就是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立足内需所做出的决策,并以此为基础参与国际循环。只有立足自身畅通内循环,才能在无常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发展定力,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着重强调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通过充分激发国内市场和需求潜力,实现与国际市场更顺畅的联通。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与经验证明,开放兴、封闭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依靠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不能与国际市场脱离和脱轨,要进一步加深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更宽领域更广市场的资源互通与合作,构建一个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通循环体系[8]。

二、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也不断呈现新问题和面临新挑战,如资源利用效率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等。诸多发展中呈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来解决。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句话提出的背景是我国收入差距问题开始出现,邓小平同志为此发出警示。而就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经济总量在2021年和2022年已分别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依托自身的制度优势,在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及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率先恢复正常有序的运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已经从一个“未发展起来的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而在这个新时期新阶段,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尤其是经济结构失衡,成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堵点。我国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需求,其中4亿中等收入群体,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国内供给体系配置差异,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没有跟上,结构性问题突出,有效供给不足导致需求外溢。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立足点放在扩内需上,而恢复和扩大国内消费的关键,在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在供给上下功夫[9]。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用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10],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有利于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从原来追求数量上的“更多”转变为质量上要求的“更好”。居民消费向“从有到好”升级的转变,对社会生产带来了全局性影响,对发展的着力点也提出了新要求,集中力量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去解决所遇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契合。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促进公平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国内大循环的构建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就需要刺激和拉动消费,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是促进消费的基础和条件。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好分配问题,处理好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真正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有效促进和拉动消费,这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促进国内大循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积极推进托幼、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群体的切实需要,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只有这些方面的保障做足做好,才能激發老百姓消费的意愿、提升其消费能力,创造更多新的消费需求,切实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11]。

(三)有利于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突出。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掌握关键技术,倘若在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链条断裂风险,将会威胁到全产业链的安全。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促进各生产要素,知识、技术、管理、人才、土地、数据等的合理有效配置,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和高新技术的突破。正如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的,要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研发,才能站得稳、走得远,真正实现自力更生。

从世界范围来看,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将重塑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只有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和掌握发展主动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坚持不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动能和牛鼻子,不断在改革和创新中突破供给约束中的痛点与堵点[12]。如伴随着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互联网+”“数字+”等消费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更加健康、绿色、生态的服务和消费需求逐渐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供给质量以适应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要以科技赋能培育新型消费,就需要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四)有利于推进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

回顾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知,封闭保守只会阻碍发展,开放合作才能促进共赢。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国家之间的交流对话只会随着发展不断增强。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现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突显,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促使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困境,实现平稳运行。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13]。加之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发展格局也迎来新变化,南起北落、东升西降是大势所趋,向着更加均衡的多极格局方向发展[14]。

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意味着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必须把“独立自主”建设国内大市场与“对外开放”构建双循环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依靠构建国内大市场为主体,加快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从而增加内部自身的确定性,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来促进和加快与国际市场的流通,借鉴和引进有利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加强内外沟通,更好地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与水平,以实现“内循环驱动、外循环助推”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动能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科创能力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支出为2.78万亿元,研发强度增长到2.44%,基础研究经费高达1696亿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12,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15]。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达到30870亿元,研发强度为2.55%,实现了较快增长,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提高到1951亿元。许多核心技术的根本就在于基础理论研究,搞清楚弄明白源头是关键。因此,尽管在新冠疫情暴发对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的这两年,我国依然持续增加在科研领域经费的投入,着力注入创新动能,也不断收获显著成效。但也应该清晰看到,现阶段我国的科创水平与高水平自立自强离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关键在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继续完善政策举措,引导各方增加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原始创新方面的注入力度,着力推动科创水平由“大”向“强”的转变。

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研发和创新的政策,引导研发经费向基础研究领域流入。同时要完善政府研发投入导向机制,增强政府资金带动社会投入的放大效应,明确政府研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要聚焦投向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建立数据监测评价机制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动态进行监测。二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督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经费补助等政策,制定并完善向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优先提供产业空间等扶持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三要鼓励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动,重视“小升规”培育工作、国高企业培育工作,助力和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奠基固本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关系,新需求催生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以扩大内需为抓手,“十四五”期间,我国拟通过改革等措施,在现有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上,再增加2亿人的规模[16],为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提供有力支撑。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消费主导型的时代。就供给侧而言,要确保产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供给体系适应国内需求结构多样化的要求,提升适配性。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一要完善人口政策,激发人口红利,提升劳动力要素配置水平。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少子化、老龄化的新常态。2022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达到28004万和20978万,比2021年分别增加了1268万和922万,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4.2%,预计2035年前后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劳动力总量接近9亿,且每年约有1500万新增量;劳动力素质结构逐年优化,全民素质大大提升,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人才的总量优势和结构优势,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战略,深化改革,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畅通要素流动与高效使用[17]。二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土地要素利用效率难题。农村不仅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是要素市场的一大供给方,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能有效有力激发土地活力。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着力解决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诉求,最大程度提高土地要素利用效率。三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多措并举支持科创及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效引导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原始创新,尤其是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抓手,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破除障碍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有效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好二者的边界,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同时,建设有为政府,发挥监管功能,保证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为经济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要对关键的和基础性的改革进行突破,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及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切实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用十分突出,从“56789”到“66789”,即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65%以上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18],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解决好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建设有为政府。政府要明确职能定位,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在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方面下足功夫,避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简政放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效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尤其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在推行政策過程中,应更多从“结果导向”出发,而非从“动机导向”出发,以政策实施后带来的结果和成效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

(四)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开辟新局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越发突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早在2010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却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国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革,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内投资的边际收益面临下降压力的新形势,要在扩大有效投资和发挥投资的优化供给结构功能方面着力,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必须相应扩大居民增收渠道,促进多渠道增收,稳定收入、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建立起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

结合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推进,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一要加强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土地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做足功夫。同时,城市建设要注重产业基础和城市规划的融合;乡村建设要避免过度人工化、过度现代化等问题,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二要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我国县域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县域小微企业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解决县域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要补齐县城发展中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延长既有产业链和价值链,扶持龙头企业,将其发展为县域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三是凝聚合力塑造区域品牌优势。地区特色产品必须在质量上占有市场优势,要因地制宜,着力打造有内容、有形式、有特色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打造有利于推动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逐渐成为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对于实现产品标准化、供应链畅通等方面至关重要,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构建区域产业生态体系,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与协作,推动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20,(21).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主持[EB/OL]. 新华网,2020-05-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5/14/c_1125986000.htm.

[3]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EB/OL].新华网,2020-05-23.http://www.xinhuanet.com/2020-05/23/c_1126023987.htm.

[4]  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20-07-21.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721/c64094-31792294.html.

[5]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20-08-24.http://www.xinhuanet.com/2020-08/24/c_1126407772.htm.

[6]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20-09-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1/c_1126483997.htm.

[7]  张占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J].国家治理,2020,(3).

[8]  张占斌.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N].经济日报,2020-11-10.

[9]  蔡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眼点和着力点[J].财贸经济,2022,(12).

[10]  梁伟军.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构建经济风险防控体系[J].决策与信息,2022,(8).

[11]  张斌,陈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22,(33).

[12]  刘元春,范志勇.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13]  世行报告:中国经济十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G7总和[EB/OL].中国政府网,2022-11-28.https://www.gov.cn/xinwen/2022-11/28/content_5729266.htm.

[14]  世界局势面临五大变 南起北落东升西降难以逆转[EB/OL].凤凰网,2019-12-15.https://finance.ifeng.com/c/7sQMhsKEkUq.

[15]  去年我国研发投入约2.79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5.6%[N].人民日報,2022-02-09.

[16]  多改革举措加码,中等收入群体将扩围[EB/OL].经济参考报,2020-12-22.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20-12/22/content_70106.htm.

[17]  袁国宝.双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

[18]  郭威,朱慧芳.聚焦《意见》新举措 释放民营经济新动能[N].天津日报,2023-08-07.

[责任编辑:汪智力 朱苗苗]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