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世界的引航灯塔与提质增速的持久动力

2024-01-25 01:26:27王帆
当代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外交国际形势全球治理

王帆

【关键词】中国外交  国际形势  动荡变革期  大国关系  全球治理

当今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危机频发并相互叠加。国际政治中的对抗主要集中在三大地缘政治板块。国际格局发生裂变和重组,一些新特征、新趋势逐渐显现。在竞争态势下一些“小多边”俱乐部加速形成,欧洲发生“新冷战”的可能性上升,美国的“友岸外包”和供应链重组战略导致全球经济出现碎片化趋势,“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助推地缘格局重塑。面对当今世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挑战,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系列创新性全球治理方案,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以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为世界和平、发展和治理创造新机遇、作出新贡献。

2023年的国际形势,可用“危機”两个字形容。由局部战争危机引发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多重危机叠加使债务危机进一步加深,进而出现核危机风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危机所带来的外溢影响被前所未有地放大,能源危机、战争危机、核危机、粮食危机、债务危机相互交织,直接危害人类生存环境和质量。

一方面,全球安全治理赤字扩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叠加。大国“退约”提升核扩散风险,国际军控领域面临多重挑战。2023年2月,俄罗斯宣布暂停履行与美国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11月,俄罗斯和北约先后宣布正式退出和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撼动了国际军控体系的基石。美俄加快升级核军力,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加剧全球核扩散风险,对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冲击。常规武器扩散使地区冲突的解决更加困难。外空、网络、生物、人工智能等领域颠覆性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国际冲突之中,国际社会尚未围绕高新技术使用规范达成协议,国际战略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之下,更为迫切、危害更深远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一定程度上被传统安全威胁所掩盖,未能得到各国充分重视。在全球层面,人口问题凸显,劳动力减少与老龄化带来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计,2022—2050年,61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将减少1%或更多。[1]21世纪,人口数量下降将成常态,人口减少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全球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面临生存危机,可能成为首批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海水淹没的国家之一。日本无视本国国民及国际社会正当关切,将全球海洋环境和全人类健康作为赌注,强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对全世界渔业造成重创,更造成史无前例的海洋生态危机。2023年国际油气价格持续波动,欧洲大量能源密集型产业产能骤减,能源危机产生世界性冲击。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追踪可持续发展目标7:能源进展报告(2023)》指出,全球仍有6.75亿人无法获取电力,23亿人依赖有害燃料做饭,世界远未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在恐怖主义威胁方面,全球恐怖主义活动集中于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恐怖组织与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形成互相勾连的态势,萨赫勒地区安全形势不断恶化。此外,全球部分欠发达地区还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根据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目前全球约有7.35亿饥饿人口,西亚、加勒比和非洲等地区饥饿水平不断攀升。[3]

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这是习近平同国际贵宾步入会场。(新华社图片)

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是2023年两场烈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局部战争。自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乌援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对俄罗斯发动旨在“争夺民心、塑造民众世界观”的全方位“认知战”。[4]美国在战场上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预估俄罗斯军事行动,俄乌双方频频发动大规模无人机袭击。2023年9月,美国国防部负责战略、计划与能力事务的助理部长玛拉·卡林指出,乌克兰已经成为“军事技术创新的试验室”,人工智能和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创新均已在战场上使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向乌克兰输送先进武器弹药,包括贻害无穷的集束弹药、贫铀弹等武器。目前乌克兰战场已遍布集束弹药、其他未爆弹药以及大量地雷,战后清理将非常棘手。乌克兰危机呈现混合战争特征:美国等除动用高新科技武器、重武器之外,还使用金融制裁手段、星链系统等为这场代理人战争服务。

2023年12月8日,美国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一份旨在推动实现巴以人道主义停火的决议草案。多国对此表示失望和遗憾。

巴以冲突是2023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鹅”事件。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在以色列宗教休息日向以色列本土发起名为“阿克萨洪水”的海陆空立体式突袭,在不到24小时内发射3000余枚火箭弹,突破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和情报系统。以军遭遇了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来最猛烈的打击。此后以色列军队对巴勒斯坦展开大规模报复性军事行动,严重破坏了加沙地带基础设施,导致双方死亡人数已超过2万人,引发人道主义灾难。巴以关系再度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但从目前情况看,此次冲突升级成第六次中东战争或大战的可能性较小,演变为长期化、低烈度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较高。就地区甚至全球局势而言,此次冲突对全球整体局势的影响有限。[5]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只是世界面临深刻危机的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着大国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的深刻博弈,也在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乌克兰危机与巴以冲突等地区热点催生国际格局的转型过渡进入高度敏感期,大国协调更加艰难,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地区局势将呈现巨大波动乃至长期动荡。

当前国际政治中的竞争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的三大地缘政治板块,即亚欧大陆西部俄罗斯与北约的冲突、亚欧大陆东部所谓“印太同盟体系”对中国的遏压,以及亚欧大陆中部阿拉伯世界与美国及其地区代理人的对抗。

美国及其领导下的北约与俄罗斯的军事对抗正走向长期战略僵持,双方形成了不稳定均衡态势。美国将战略重心集中于亚太地区,试图升级对台模糊战略,并在东海和南海地区扶持日本和菲律宾,强调《美日安全保障条约》和《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对上述两国与中国冲突的适用性,亚太地区出现阵营化、集团化、北约化倾向。美国对日本、菲律宾、“台独”势力以及印度等的偏袒,会进一步降低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加剧亚太地区军备竞赛,提升危机风险。同时,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以色列深陷新一轮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导致美国短期内面临无法集中战略资源的困境。

亚太地区的制度重叠成为地区安全秩序竞争的集中体现。美国所谓“亚太地区联盟多边化”旨在另立门户和搞小圈子,将在亚太地区造成制度重叠、制度竞争等现象,进而给亚太安全秩序造成冲击。制度重叠问题在亚太安全治理进程中本就十分突出,美国“亚太地区联盟多边化”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亚太地区存在由美国为主导的亚太联盟网络和由东盟主导的东盟峰会、东亚峰会、东盟国防部长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东盟海事论坛扩大会议等机制。制度重叠意味着国家间缺乏共同的集体身份、规则约束、稳定期望、行动指导等,无助于合力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特别是,故意制造的制度重叠往往导致支持不同规范和规则的行为者群体之间的冲突。美国的亚太地区战略布局还在继续深化,同盟体系不断向亚太延伸,除了传统的同盟关系外,新的发展趋势是向包括经济技术领域在内的更多领域拓展延伸。经济和技术问题安全化也体现在美国的同盟体系设计中。美国将供应链安全、人工智能、半导体、网络空间、清洁能源等诸多新领域纳入同盟体系设计中,企图通过对新领域的掌控巩固其同盟体系。

美国以双边同盟为基础,构建具有议题导向特征的“小多边”机制。拜登政府未必想退出全球化,而是企图构造一个没有中国参与或不让中国受益的新全球化平台。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小院高墙”战略和选择性“脱钩”的本质越来越明显。美国在全球制度公共产品供给中愈发消极,同带有选择性激励的私人产品供给形成明显反差。一方面,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积极鼓励头部企业“回流”到美欧日;另一方面,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分流”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通过在不同产业领域构建一系列排除中国的小俱乐部,例如“清洁网络”计划、“芯片四方联盟”等,对中国高端产业进行联合围堵,对中国低端产业进行釜底抽薪。

2023年9月4日,观众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阿联酋展台参观。

美国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牵头组建“友岸产业和技术同盟”,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走向集团化、“友岸化”和“近岸化”。2023年5月,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宣布:“我们在重组我们的供应链时将更加关注‘友岸外包’,即把生产设施转移到友好国家,这也是我们希望与印太地区的合作伙伴加强合作的原因之一。”美国“友岸外包”着眼半导体、新能源、医药制造、战略性原料、通信设备及基础设施、其他前沿科技等六大供应链领域,具有“价值观高度绑定”“零和思维主导政策”“聚焦战略产业”等特征,其本质是试图通过该战略加速与中国“脱钩”,削弱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同时,美国也试图利用“友岸外包”维护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并以此强化联盟关系。目前该战略还有一系列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包括供应链中的效率和韧性相矛盾,“友岸外包”和“在岸生产”相矛盾,美国与其盟友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歧,美国与非盟友国家在价值观上的分歧等。然而,如果“友岸外包”不断推进,全球经济体系将面临割裂风险,中国将不仅受到美国在供应链安全上的威胁,还可能面临美国更激进的对华政策。美国也将趁此机会完善其联盟体系,推动贸易和供应链武器化,增强美国经济制裁的能力和效果。

当前,“脱钩断链”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个新词“去风险化”所替代,然而美国对华遏制打压的做法实际仍在延续,“去风险化”有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经济全球化正在遭遇严重冲击,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正在导致经济碎片化,原有整体运行良好的全球产供链正在被人为撕裂。

国际大市场碎片化、网格化,产供链有可能全链条、全领域地断裂和重构,经济全球化正走向分裂。过去的超级全球化已经结束,并有可能向有限的全球化或区域化转变。

世界经济正在分裂为拥有不同贸易和技术标准、支付体系和储备货币的地缘政治集团。供应链、研发和生产网络将被打破并需要重建。世界经济出现两个平行市场的可能性在增大。当然这两个平行市场不会泾渭分明,而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交叉和交集。

乌克兰危机及克里米亚并归俄罗斯,这两起事件意味着一个新的地区性体制的定型,或可称为“新凡尔赛体系”。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并归俄罗斯,对欧洲的意义是确定了“新凡尔赛体系”东扩的极限和边界。对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的结局意味着俄罗斯守住了底线,这为俄罗斯未来复兴夯实基础;对欧洲来说则意味着欧洲东扩已抵极限。欧洲出现“新冷战”的可能性增加。首先,“新冷战”的主要操盘者仍旧是美国和俄罗斯,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美苏冷战时期的政策思维模式。其次,美欧希望通过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来削弱俄罗斯,迫使其让步。第三,对立双方在军事威慑方面也出现了不断加强的趋势。在美国的推动下,北约对俄罗斯采取了实际措施,其军事力量进入东欧国家的规模正在扩大。第四,美欧与俄罗斯在全面争夺乌克兰的同时又避免直接引发军事冲突,嚴防热战发生。

“全球南方”国家崛起,战略价值不断凸显,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美西方蓄意将“全球南方”概念政治化、工具化,意图把中国排除在外,削弱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2023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公布《2023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用较大篇幅聚焦“全球南方”议题,“全球南方”一词在报告中共出现55次。[6]七国集团首脑会议将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关系作为峰会主要议题之一。

在“全球南方”国家中,中等强国是助推地缘格局重塑和促进世界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承接权力转移的关键载体和组成部分。未来世界格局存在多种可能的趋向。一种是大国协调将让位于大国失调,全球的割裂不断加深,重现两个或多个力量集团并形成复杂对抗局面。另一种是世界加速向多极世界过渡,但多极化进程可能会受到来自霸权国的比较大的阻碍。更多的国家也可能选择更加独立自主的第三条道路,如土耳其、印度等也有可能在未来经过政策的选择和试错,成为新的“一极”。在这个过程中,次大国或中等强国可能利用大国之间的冲突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中等强国在政策层面表现出的多元性和摇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

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竞争之中,人类面临互利共赢与封闭保守、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强权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去风险化”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所谓“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和产供链的重塑与重组也有可能导致两个平行市场的出现。人类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需要方向性的引领和选择。面对一些国家提出的“小院高墙”和“脱钩断链”以及一些国家的犹豫、旁观和摇摆,中国更加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社会的联合、联通与团结。面对当前世界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挑战,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加强国际团结合作,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并以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创造新机遇、作出新贡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共同发展的纽带以及新型现代化的探索者。

元首外交彰显大国领袖为动荡世界带来稳定性和正能量的努力与担当。2023年8月21—2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继2022年底中国领导人访問沙特后,中国和伊朗元首于2023年2月在北京会晤,奠定沙伊和解的政治基础。4月6日,沙特外交大臣和伊朗外长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中国元首外交促成中东地区历史性大和解。12月12—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一道宣布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开启了新时代中越关系新篇章。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到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从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到旧金山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元首外交体现出中国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2日下午,刚刚抵达河内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共中央驻地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这是当晚,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夫妇、越南国家主席武文赏夫妇共同为习近平和彭丽媛举行盛大欢迎宴会。(新华社图片)

2023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和中亚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峰会决定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决定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在峰会前,继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之后,中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宣布在双边层面构建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在中亚地区多边和双边层面全面落地。6月,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旨在重新激发亚洲和世界的创新活力和企业家精神,探寻经济复苏、可持续发展之道,成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平台。10月17—1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2023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本次高峰论坛共形成458项成果,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中国主张和中国理念广得人心,中国方案引领性作用更为凸显。

周边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居于首要位置。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10周年。10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广泛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东盟、中亚、澜湄五国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成为首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东盟对话伙伴国。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向纪念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10周年国际研讨会发表书面致辞指出:“10年来,中国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利益融合持续深化,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7]2023年12月25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举行,会议发表《澜湄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内比都宣言》《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和《澜湄地区创新走廊建设共同倡议》。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指引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稳步前行,特别是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截至2023年,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8]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的收益,占全球GDP的1.3%,其中90%的收益都由伙伴国分享。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为各国共同发展带来宝贵机遇,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可行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全面深化拓展,重塑世界地缘经济版图,日益呈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提升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推动了国际投资贸易繁荣发展,带动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与前沿高科技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为国际局势增添了更多确定性。

这是2023年12月25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哈利姆车站拍摄的一列停靠在站台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左)和一列正在进站的雅万高铁综合检测列车。

2023年11月14—17日,习近平主席应邀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习近平主席与拜登在2022年印尼巴厘岛会谈之后的又一次会晤。此次会晤积极、全面、富有建设性。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要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共同促进人文交流。[9]这“五个共同”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浇筑起五根支柱,开辟了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新愿景。中美关系中没有一招制胜之策,不可能一步到位。“通往旧金山”不会是一马平川,不能靠“自动驾驶”。此次元首会晤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明确了中美共同肩负的大国责任,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为实现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合作基础日益夯实,领域逐渐拓展。5年前,习近平主席倡议提出“金砖+”合作模式,强调要弘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得到各方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2023年8月,金砖五国领导人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决定,邀请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尽管阿根廷新任总统米莱宣布该国不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但这并不影响大局,近一时期不少国家相继表达了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意愿。目前有20多个国家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埃表示,中国积极支持和推动金砖扩员,在促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为维护世界和平穩定贡献力量。”[10]

国际局势变乱交织,治理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顽疾依然严峻,国际社会呼唤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成为迷茫世界的引航灯塔与提质增速的持久动力。世界之乱,中国之治;世界之逆,中国之正;世界之失,中国之引。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推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国际乱局注入确定性、提升稳定性,以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日益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载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

[1] 《联合国报告:世界人口预计今年11月突破80亿》,新华网,2022年11月7日,http://www.news.cn/world/2022-07/11/c_1128822655.htm。

[2] “Tracking SDG7: The Energy Progress Report, 2023,” June 2023,https://www.iea.org/reports/tracking-sdg7-the-energy-progress-report-2023.

[3]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四年来全球新增1.22亿饥饿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WTO/FTA咨询网,2023年7月27日,http://chinawto.mofcom.gov.cn/article/ap/p/202307/20230703423857.shtml。

[4] Yuriy Danyk and Chad M. Briggs, “Modern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Hybrid Warfare,” Strategic Security, Vol. 16, No. 1, 2023, p. 40.

[5]《巴以“火药桶”再被点燃:哈马斯为何发动突袭?事态会否进一步升级?》,上观新闻,2023年10月8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64347&v=1.0&sid=67。

[6] Tobias Bunde et al., “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23,” February 2023, https://securityconference.org/en/publications/munich-security-report-2023/.

[7] 《习近平向纪念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提出10周年国际研讨会发表书面致辞》,中国政府网,2023年10月24日,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281.htm。

[8] 严赋憬、陈炜伟:《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载《人民日报》,2023年8月26日,第3版。

[9] 张梦旭等:《开辟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新愿景》,载《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7日,第3版。

[10] 管克江等:《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引发国际人士热烈反响》,载《人民日报》2023年8月26日,第3版。

猜你喜欢
中国外交国际形势全球治理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条法工作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10期)2017-01-12 06:20:25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1:59:44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47:59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人民论坛(2016年22期)2016-12-13 11:09:24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国际观察(2016年2期)2016-12-12 15: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