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人眼里无圣人。再了不起的人,也要一日三餐。从这个意义上讲,什么样的传记能让我们真实地去了解一个人呢?他应该是一个非常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你会感觉你们之间的距离不会特别远,我觉得传记不能够脱开他的社会属性。《埃隆·马斯克传》里描写的马斯克正是这样,他有普通人身上的弱点甚至缺陷。但最令人好奇的是,他为什么能够如此源源不断地持续实现成功创新?
从历史背景以及今天的科技基础来看,马斯克所做的大部分工作,的确会让我们非常艳羡,特别是美国以外的国家。马斯克的确实现了,比如让电动车大规模上市可能提前了十年;当然,中国新能源车跟得也很快,而且在产业和功能上都有反超的可能。
马斯克现象是偶然,但也是时代的必然,一定有人可以按照这样的轨迹向前去突破。只不过大家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喜欢去造一个神,或者说我们特别容易高估近期、低估远期。在我看来,只要创新的土壤还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先驱者,就会时不时给世界一个惊喜。
我认为,要把科技两字拆开来讲。美国是“科”,Science,在原创性发现、就是从0到1方面很强。但一旦做出来,中国在从1到10再到100方面跟得很快,也很强,这个叫“技”,技术工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话,互联网诞生50多年来,差不多每5年到8年,就会出现一个我们如数家珍的人物,比如盖茨和乔布斯,他俩都生于1955年,还有1964年出生的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
为什么?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这个时间,正是他们很小、得到启蒙的时候。当盖茨和乔布斯接触到更多世上的新生事物,并且开始自己做主的时候,恰好是个人电脑兴起之时。1979年6月1日,英特尔推出首颗8088处理器,从此掀开个人电脑时代篇章。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像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出现这样的个体是不是必然的呢?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成就,固然有他自身天分使然,但也必然受到这个时代能给他提供的空间大小的影响。
把马斯克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对于这种辍学生没有歧视。反而,他觉得你不辍学,不酷。但像我们做生命科学的,包括在高校里的,不管你实际的能力有多强,我先给你贴个标签——不是个博士、教授、博导,好像都不好意思讲。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其实,海洋文化一直在呼喚英雄,而且投资者对这种“英雄”是敢于真金白银投资的,不只是夸夸他。美国真的是有长线的资本,机制设计也很好,结果是真的有一批人去投资这些稀奇古怪出脑洞的东西。中国也很强,因为中国鼓励直接投资,股权就可以变成资本。相比之下,欧洲这几年微创新很少,几乎没有太多的科技成果。在欧洲,基本上要通过银行抵押融资,然后再去创业。创业者一旦失败,工作没了,房子没了,甚至可能家人都离开了。
《埃隆·马斯克传》里面就提到,马斯克有过好几次“至暗时刻”,但还是有一批坚定的支持者,支持他这样的人熬过难关。也就是说,一群想改变世界的“疯子”背后,有一群支持他们探索这些梦想的拥趸——反正我的钱已经多到一定程度了,我就希望你们能创造出一些新东西。再加上他们这种呼唤英雄的精神,出现像马斯克这样的成功创业家,就不奇怪了。
今天我们也可以问一问,中国能不能出一个马斯克?换句话说,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像马斯克这样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尹烨系华大集团CEO,本文根据中信书院“创新者如何改变世界”对话整理而成,标题系编辑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