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青 石泽华 吴红斌
【摘 要】 高等教育旨在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人才,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给国家、院校和个体带来损失。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过程中,学生流失将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基于行为经济学设计的政策和干预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温和地改变个体行为。本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对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进行述评,对流失成因进行归纳,进一步对缓解流失进行的干预进行梳理,研究发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成因包括:现时偏见、信息可得性与信息过载和自我控制不足,这导致个体可能做出偏离最优选择的决策。通过架构选择情景,影响个体的偏好序,改变其流失动机,最终改变其行为是现有干预设计的主要逻辑和思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生流失;行为经济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01-0015-07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1.003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成为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1]。
我国目前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国家行列,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呈现出人数攀升的总体态势,学生流失(有研究也称之为“退学”)也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2]。有学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发现2004-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阶段流失学生数为364290,占在校生总数的0.38%,流失率为0.3%-0.4%[3]。2009年流失学生人数是2004年的1.87倍,教育部2011年數据显示,因各种情形流失的大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名学生流失[4]。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去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主动或被动退学而导致的学生流失,还存在专用性资本浪费现象,即部分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毕业后,不选择专业对口职业,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医学、工程等专业化较强领域,这也可被认为某种流失,且此现象在中国较为明显[5]。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是国际学术界、各国政策制定者感兴趣的重要研究主题,它是一项复杂、多层面和系统性事件,可将其理解为教育过程的失败或重新定向,可作为反映国家教育系统质量的指标之一[6]。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现象不仅阻碍学生个人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浪费,影响高层次人才供给,致使行业发展甚至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国际学术界对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现象关注度不减的当下,国内相关研究却较为缺乏。纵观国内研究发现,学者更倾向于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控辍保学,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国内学者往往只进行了个别案例研究或是现象思考,缺乏规范的实证研究和对国际已有研究的系统综述,尤其是对解决该问题的相关干预措施缺少探讨与研究。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崭露头角。基于行为经济学设计的政策或干预以低成本高收益著称,得到广泛应用[7]。本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综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成因及干预措施,不同于以往仅对流失行为进行分析的研究,本研究更加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和认知进程,以期打开选择行为黑箱,并系统总结和综述可行性干预措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成因分析
已有研究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探究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8]、家庭社会经济地位[9]、学业表现[10]、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11]、教育环境[12]、学科专业[13]、教育资助政策[14]等,但对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成因的探究较少。成因分析对于制定缓解流失的政策必不可少,行为经济学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思路。
(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行为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扩展和延续。新古典经济学将不同个体行为的动机抽象为自利动机,建立理性人假设,该假设认为偏好是外生给定的,具有完备性和可传递性,偏好取决于物品价值,独立于物品获取过程。该假设背后蕴含的逻辑是不同决策个体具有同质性,拥有完全信息和完备计算能力,对同一物品的偏好稳定并显示于行为决策中[15]。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古典经济学对越来越多现实中的现象无法进行解释,亟待进行理论创新。在对新理论的迫切需求下,以及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日益成熟,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关注个体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修正新古典理性人假设,承认个体有限的计算能力和认知能力,建立有限理性假设,还原异质性个体行为动机,认可自利动机和利他动机的正交存在,提出将他人利益纳入自我效用函数中,即承认存在社会偏好[16]。行为经济学认为偏好具有情景依赖性[17],同一个体对同一物品的偏好在不同情景下会出现不一致甚至反转,据此来解释人类行为对新古典理性行为的系统性偏离,对个体行为进行拟实分析。
行为经济学充分关注个体偏好的内生性和异质性,对行为选择进行更加拟实的描述,在分析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行为上具有优势。将行为经济学融入教育领域,通过选择架构(Choice architecture)影响个体偏好,进而影响教育选择,能够帮助个体做出更接近理性行为的教育决策。行为经济学认为,学生行为可能会偏离最优行为,产生系统性偏离的原因是个体具有有限的认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注意力,这将集中表现在现时偏见、信息可得性与信息过载、自我控制不足等三方面。
(二)成因分析
1.现时偏见。现时偏见指个体在做选择时,在不同时点的偏好不同,表现出时间偏好动态不一致,现在的事物极具诱惑力,具有较大效用,个体对现在格外没有耐心;而未来的吸引力较弱,人们在未来效用前附加0到1之间的贴现因子,这种贴现方式称为双曲贴现[18]。双曲贴现带来了现时偏见,现时偏见使得计划和实际出现不一致。现时成本的突出性以及看似模糊和遥远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体过分强调现在,做出短视选择。不同个体的现时偏见存在差异,对现时偏见的认知存在异质性。有研究者将现时偏见的个体分为三类:错误地认为自己具有时间偏好动态一致性的天真者,意识到自己存在现时偏见的老练者,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天真者。在应对高等教育流失问题时,老练者使用可行性策略规范自我行为,从而减少冲动选择;天真者不采取任何策略;部分天真者在认知偏差下采取有限的应对策略。学习具有投资品属性,兼具未来收益和即时成本,而休闲娱乐活动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效用水平,个体会优先选择休闲娱乐,造成教育投资不足,最终导致流失[19]。应对这种心理机制,可行性策略包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辅导和经济援助等,这些干预架构的思路是在合适的时间为现时偏见个体提供提示,从而降低学习的即时成本,突出学习的未来收益,改变现时偏见个体的学习和休闲娱乐偏好序,助推其增加学习投入。
2.信息可得性与信息过载。个体在选择是否退出高等教育时,受到信息可得性影响,如果获得的信息传递出退出高等教育具有普遍性的信号,这会使个体高估他人选择退出高等教育的概率,加剧自我退出选择[20]。信息过载表现为选项太多,这可能增加退学风险。表面上更多选项似乎带来更多选择,但也提高了决策难度,因此并没有增加理性选择的自由度。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给予个人更多的选择会使他们至少和以前的处境一样,选择集的扩大会增加找到最符合个人偏好选项的可能性。该论点基于两个假设,首先,个体认为找到选择集并确定最优选项并不困难。其次,个体能够轻松记住所有选项[21]。然而有限理性个体仅拥有有限认知能力、有限计算能力和有限注意力,在评估某一选择问题的大量选项时需付出较多认知努力,特别是要兼顾其他选择问题时,做选择的成本更高。这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个体快速选择熟悉选项或默认选项,这些选择可能导致无法顺利入学;所学专业偏离个体兴趣,所选课程难以满足毕业要求等问题,最终导致退出高等教育学习。信息可得性和信息过载增加了个体认知负担,提高了做选择的成本。通过为个体提供简洁清晰的有效信息是降低选择成本的可能方式,这在高等教育流失领域中通过进行信息干预得以实现,具体将在下一部分进行说明。
3.自我控制不足。自我控制不足指个体因难以抵抗诱惑(即时需求)而表现出行为选择动态不一致[22]。在高等教育流失问题上,自我控制不足个体表现为不能计算出最优教育选择(完成高等教育),或计算出最优教育选择后,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拒绝诱惑,无法将最优选择落实到实际行为上,使得最优选择只存在于计划之中,出现行为动态不一致。自我控制不足与决策者体内存在双系统有关:系统1是实施计划的行动者,特点是感性、冲动和短视,低估自身抵抗诱惑的能力;系统2是制定计划的规划者,理性地从生命周期角度权衡得失,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计划,对自身抵抗诱惑的能力有合理的认识[23][24]。自我控制程度取决于系统1和系统2间的平衡。当系统1在双系统博弈中胜出时,表现出自我控制不足,在高等教育流失问题上外显为教育投资不足和学业表现低下,最终退出高等教育学习。Oreopoulos在分析退学行为时提出退学个体的系统1阻碍了系统2计划的实施,使得退学这种短期想法抵消了教育的长期收益[25]。自我控制不足还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自我控制不足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自我控制不足高于女性[26],这解释了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多于男性,及女性学业成绩优于男性的现实。Castillo等发现男性比女性受到更多的纪律处分,纪律处分是缺乏耐心的后果,而缺乏耐心是自我控制不足的典型表现[27]。已有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不足和社会交往有关,如Battagini等发现社会交往加剧低自信学生的自我控制不足[28],对于低自信的学生,交往的同伴退出学校系统的行为增加他们自己的退出选择。降低抵抗诱惑的成本和对系统1的抑制是缓解自我控制不足的可能方式,如增强内部承诺的目标设定干预、帮助建立能够取得成功的积极信念和增强外部承诺的重构课堂环境干预等。
三、缓解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干预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给个体带来很大损失,相比大学毕业生,流失学生的收入更低,失业率更高,失业时间更长[29]。有流失偏好的学生表现出缺乏明确目标,学习动机下降,成绩下滑,累积学分减少。如果没有可行性干预,学业表现下降和动机减弱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引致流失行为[30]。
(一)个性化辅导干预
存在现时偏见的学生会拖延学习任务,缓解拖延问题往往需要在合适的时间为个体提供“提示”[31]。通常认为课程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提示,或者认为学生能够自我激励,不需要外部刺激。但一些学生对课程要求知之甚少,利用导师、辅导员或者同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能够激励学生坚持和完成学业[32]。Bettinger和Baker评估了InsideTrack计划的效果[33],在该计划中处理组大学生被随机分配一名辅导员,辅导员定期主动与学生联系,与学生一起确定成功策略,鼓励学生坚持完成学业。控制组没有获得辅导员的帮助。研究发现处理组学生完成学业的概率高于控制组学生,并在入学后的各时段内皆是如此,并且辅导对于男性的影响更大,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完成学业的性别差距。Castleman和Page研究了同伴导师提供的个性化辅导对学生流失的影响,发现同伴导师辅导对有上大学意向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提高了他们继续大二秋季学期学习的概率,其效果在很少获得大学规划支持和计划不完善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这类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和支持,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在辅导过程中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34]。
(二)经济援助干预
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等现时成本,而教育收益是在未来获得的,为学生提供经济援助能够降低现时成本,从而缓解流失。Scott-Clayton分析了西弗吉尼亚州PROMISE奖学金对学业表现和流失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与恰好错过奖学金的学生相比,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获得3.0以上GPA的可能性高出6%(46%对40%),在4年内毕业的可能性要高出7%(33%对26%)[35]。然而一些研究证明奖学金政策在缓解学生流失上的作用是混合的,使用经济援助激励个体行为时需谨慎[36],外部经济激励可能会挤出学习的内部动机。虽然提供外部激励会让当下的任务看起来更有价值,但个体会对外部激励产生依赖和适应性,外部激励的吸引力变弱,而将经济激励和个性化辅导结合起来会产生更好的干预效果[37]。
(三)有效信息干预
信息可得性和信息过载是造成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提供有效信息能够降低任务难度,减轻认知负担,清除信息障碍,缓解学生流失。在美国,有20%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高中毕业生在大学入学报到时流失,这种现象称为夏季融化。Castleman和Page研究了信息干预是否能有效缓解夏季融化,他们把高中毕业生随机分到处理组和控制组,处理组在高中毕业暑假收到10条大学入学申请和财政援助信息,控制组没有收到信息。研究发现,提供有效信息降低了夏季融化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影响更大。信息干预通过简化和突出重要信息,增加有效信息的可得性,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完成入学任务[38]。Hoxby和Turner研究信息干预是否能提升寒门学生申请到更高质量大学的概率,及能否降低退学率。处理组学生收到高质量大学申请费减免、毕业率、教学资源、申请指导和学费自费比例的一揽子信息,控制組没有收到这些信息。估计结果表明,和控制组相比,处理组的学生申请的大学数量更多,进入高质量大学的寒门学生的退学率并没有高于控制组[39]。
(四)制定目标干預
制定目标能够帮助由于自我控制不足在高等教育阶段退学的个体,目标指导感知、情感、思想和行动,制定目标助推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完成目标,目标将个体注意力和努力引向与目标相关的活动,提高自我控制,降低焦虑、失望和挫折的破坏性影响。设定目标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加对成功的期望。目标的成功实现强化目标承诺,调动认知和动机资源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后续目标的进一步完成[40]。制定目标能够缓解自我控制不足的原因是,个体将目标作为参照点,如果目标没有实现,会落入损失域,带来效用损失[41]。Morisano等研究了对麦吉尔大学GPA低于3.0的学业困难学生提供目标设定练习的效果,仅对处理组学生进行目标设定练习训练,研究结果发现目标设定练习能够提高学业困难学生的GPA[42],而保持良好的GPA是预测毕业和退学的重要因素[43]。
(五)积极信念干预
建立积极信念能够缓解自我控制不足。有积极信念的学生相信自我努力富有成效,从而增加学习动机,这种积极的动机可以补偿自我控制不足导致的消极动机效应。Dweck认为个体在新环境中的积极信念会影响学习数量和质量[44],那些将成功归因于先天因素的学生面对挫折更容易气馁,或在成功后逃避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而抱有积极信念的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知识积累不足,进而努力积累知识。他人的经验分享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信念,降低退学率,如Wilson和Linville将40名杜克大学的大一新生随机分配到处理组和控制组,处理组观看高年级学生分享学术奋斗经验的视频,控制组的学生观看同一批高年级学生描述学术和非学术兴趣的视频。研究发现,处理组学生在大二学期末退学的可能性比基线下降20%,而控制组学生的退学率则没有变化[45]。积极信念的建立能增强个体完成任务的信心,降低小失败引起的挫败感,提高复原力,使个体愿意付出短期经济或心理成本,克服障碍,获取成功[46]。
(六)重构课堂环境
在院校层面,重构课堂环境能够降低自我控制不足学生的流失行为。例如为学生设定规律的学业任务截止日期,并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反馈。Grodner 和Rupp评估了布置强制性定时提交的作业对北卡罗来纳州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影响[47],研究发现要求定期交家庭作业的处理组学生期末测试成绩比控制组高3.5%~5.7%,而成绩对最后学生是否退学具有重要影响。Ariely和Wertenbroch研究不同课程论文提交截止日期对课程成绩的影响,处理组可以自行选择提交三篇课程论文的截止日期,控制组被规定固定的、均匀间隔的论文提交截止日期。研究发现处理组学生选择在整个学期中以相对均匀的时间间隔提交作业,但处理组学生的成绩低于控制组,后续也更可能退学[48]。
此外,还有一些提升父母对学生学业参与的干预。父母对学生学业参与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家庭的父母学业参与低于高收入家庭[49]。低收入父母面临的经济、时间、环境压力更大,这些压力降低了大脑专注于其他任务的能力,如父母参与,通过为父母提供简洁有效的信息能够增加父母参与,产生显著甚至是长期的影响[50]。Castleman和Page发现通过给家长发短信的方式能够改善学生成绩,学生在申请财政援助时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帮助,给学生父母发短信提高了他们对相关任务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参与意愿,降低了学生流失。与控制组(学生和父母都没有接收文字信息)相比,处理组学生按时入学的比例更高,短信加强了学生和家长在入学任务上的沟通合作[51]。
四、结论与启示
行为经济学对流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进行分析后,发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成因包括:现时偏见、信息可得性与信息过载和自我控制不足,这导致个体做出偏离最优选择的退学决策。通过架构选择情景,影响个体的偏好序,改变其退学动机,最终改变其退学行为是现有干预设计的主要逻辑和思路。虽然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已受到不同国家的重视,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的研究在针对如何缓解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方面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尤其是关于如缓解学生流失的研究较为匮乏。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对国家和院校都造成了重要损失,为个体和家庭带来很高的心理成本,并且个体的退出决策也会对其同伴产生不良示范效应。探讨如何缓解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对宏观国家、中观院校和微观个体都意义重大。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干预措施以低成本方式温和地改变个体决策,在很多公共政策领域得到应用。而文献回顾发现,行为经济学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学生流失方面鲜有应用,结合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基于行为经济学为开展相应研究提供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如下方面。其一,提供不同维度的干预组合,让尽可能多的处于流失边缘的学生得到帮助。单一维度干预的受众只集中于部分学生,而从微观个体、中观院校和宏观政策层面的干预组合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其二,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架构选择情景,使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干预效果,以便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证据。其三,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流失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同时,需要考虑中国特殊国情。国内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失不仅需要关注在获得学位证书之前退学、休学、转校和转专业,也需要关注一些专门性教育领域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形成的流失倾向。比较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毕业要求相对宽松,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够取得学位,但一些学生只为获得一纸文凭,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形成不准备从事和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向,例如临床医学学生在毕业时已形成不从医意向,在获得学位后不再从事临床医学工作,这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研究该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也将给后续此类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Behr A, Giese M, Teguim Kamdjou H D, et al. Dropping out of university: a literature review[J]. Review of Education, 2020, 8(02): 614-652.
[2]王濤利,蒋凯.探究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生退学之谜——汀托的高校学生退学理论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21,37(04):8-16.
[3]杨芳,刘在云.我国高校学生退学现象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06):169-170+17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指出: 我国每学年高校退学人数约16万,占在校生数0.75%[EB/OL].(2011-10-22) [2022-05-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110/t20111024_125819.html.
[5]马廷奇,李璐.大学本科教育的适应与超越——兼论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4):21-27.
[6] Guzmán A, Barragán S, Cala VF. Dropout in Rural Higher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Frontiers in Education, 2021,6:727833.
[7]Thaler RH, Sunstein CR.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8][13]Lassibille G, Navarro GL. Why do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drop out? Evidence from Spain[J]. Education Economics, 2008,16(01):89-105.
[9]Smith JP, Naylor RA. Dropping out of university: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robability of withdrawal for UK university students[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Statistics in Society), 2001,164(02):389-405.
[10]Neyt B, Omey E, Verhaest D, Baert S. Does student work really affect educational outcom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19,33(03):896-921.
[11]Van Bragt CA, Bakx AW, Teune PJ, Theo CM, Croon MA. Why students withdraw or continue their educational careers: a closer look at differences in study approaches and personal reason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1,63(02):217-233.
[12]Hovdhaugen E, Aamodt PO. Learning environment: Relevant or not to students decision to leave university?[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15(02):177-189.
[14]Glocker D. The effect of student aid on the duration of study[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1,30(01):177-190.
[15]Samuelson PA.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M]. United Kingdo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6]Rabin M. 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1281-1302.
[17]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47(02):263-292.
[18]Laibson D. Golden eggs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112(02):443-478.
[19]O'Donoghue T, Rabin M. Doing it now or lat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01):103-124.
[20]Thaler RH.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J]. Marketing Science (Providence, R.I.), 2008,27(01):15-25.
[21]Lavecchia AM, Liu H, Oreopoulos P. Behavioral economics of education: Progress and possibilities[J].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2016,5:1-74.
[22]蔣军锋,屈霞.个体行为与自我控制:一个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2016,51(09):162-174.
[23][31]Thaler RH, Shefrin HM. An economic theory of self-control[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89(02):392-406.
[24]Kahneman D. Thinking, fast and slow[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
[25]Oreopoulos P. Do dropouts drop out too soon? Wealth, health and happiness from compulsory schooling[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7,91(11-12):2213-2229.
[26]Duckworth AL, Seligman ME. Self-discipline gives girls the edge: Gender in self-discipline, grades, and achievement test scor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98(01):198.
[27]Castillo M, Ferraro PJ, Jordan JL, Petrie R. The today and tomorrow of kids: time preference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childre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11,95(11-12):1377-1385.
[28]Battaglini M, Bénabou R, Tirole J. Self-control in peer group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005,123(02):105-134.
[29]Johnes J, Taylor J. Non-completion of a degree course and its effect on the subsequent experience of non-completers in the labour market[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1,16:73-81.
[30][42]Morisano D, Hirsh JB, Peterson JB, Pihl RO, Shore BM. Setting, elaborating, and reflecting on personal goals improves academic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0,95(02):255-264.
[32]Goldrick-Rab 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 Succes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0,80(03):437.
[33]Bettinger EP, Baker RB. The Effects of Student Coaching: An Evaluation of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in Student Advising[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014,36(01):3-19.
[34][38][51]Castleman BL, Page LC. Summer nudging: Can personalized text messages and peer mentor outreach increase college going among low-income high school graduate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5,115:144-160.
[35]Scott-Clayton J. On money and motivation a quasi-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college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1,46(03):614-646.
[36]Deci EL, Ryan RM. Self-determination[M]//In Weiner IB, Craighead WE(Eds.).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wiley,2010:1-2.
[37]Angrist J, Lang D, Oreopoulos P. Incentives and services for college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trial[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09,1(01):136-163.
[39]Hoxby CM, Turner S. Expanding College Opportunities for High-Achieving, Low Income Students[R]. SIEPR Discussion Paper 12-014, Stanford Institut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2013.
[40]Pintrich PR.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M].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2000:452-502.
[41]Koch AK, Nafziger J. Self-regulation through goal setting[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113(01):212-227.
[43]Kuh GD, Kinzie J, Buckley JA, Bridges BK, Hayek JC. Piecing together the student success puzzle: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Vol. 32)[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2007.
[44]Dweck CS.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New York:Random House,2007.
[45]Wilson TD, Linville PW. Improving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freshmen: attribution therapy revisite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2,42(02):367.
[46]Stephens NM, Hamedani MG, Destin M. Closing the social-class achievement gap: A difference-education intervention improves 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all students college transi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25(04):943-953.
[47]Grodner A, Rupp NG. The role of homework in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013,44(02):93-109.
[48]Ariely D, Wertenbroch K. Procrastination, deadlines, and performance: Self-control by precommitment[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13(03):19-224.
[49]Sirin S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75(03):417-453.
[50]Avvisati F, Gurgand M, Guyon N. Getting parents involv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deprived school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4,81(01):57-83.
Causes and Interventions of Student Attrition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Li Chunqing,Shi Zehua,Wu Hongbin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aims to produce professional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us ensuring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tudent attr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extremely costly to the nation,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from massive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ollege students' dropout is becoming an issue of great concern. Interventions designed based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can modestly change human behavior at a lower cos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student attrition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summarizes the caus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ropout, and sorts out the various interventions conducted to mitigate dropout. We found that the causes of student attrition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include present bias,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lack of self-control, which leads individuals to make dropout decisions that deviate from the optimal choice. The main logic and approaches of the existing interventions are to influence individuals' preference order, change their motivation to drop out of school, and ultimately change their dropout behavior by designing choic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dropout; behavioral economics; interv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