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与保护研究

2024-01-24 05:15
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东北民间传统

胡 杨 袁 梅

1.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四川 成都 610200

传统文化是民族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构成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川东北地区作为土家文化、客家文化共存的特色文化体,承载着川东北地区族群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记忆,具有较高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当前学界已对川东北地区石桥火龙、元九登高、安仁板凳龙、土家余门拳等民间传统项目进行详尽地实地考究,但对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开整体性地文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文化学视角,通过解读本土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对当地文化变迁进行探索,最终设想构建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系统,以此促进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 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解读

1.1 物质文化凝聚呈现

物质文化是构成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存在的内容实体。物质文化主要由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器物、服饰、和相关书籍构成。川东北地区客家文化与巴蜀文化交融紧密,不仅具有客家文化的朴实性,还具有土家文化的原始性和包容性。川东北城市群地处秦巴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在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火龙器物制作中,直接采用当地山竹编织成竹篾,进行龙体框架制作;[1]在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板凳龙器物制作中,直接运用家中长凳作为龙身框架,铺以布衣,佐以白纸彩绘而成,[2]生动气氛的锣鼓唢呐等伴奏乐器,多源自村民手工打造,呈现出川东北人民朴实、精细的动手能力。由于客家族群处于多水域地区,水产丰富,因此,其文化多与渔相关,开江水族闹春活动中村民借以服饰拟像化蚌、鱼、虾、蟹等水族生物,通过乐曲中欢娱蹈舞模拟同类交流,呈现出水族生物的活跃,表达人民对丰收的热切期望,展现与水生生灵联系紧密的客家文化。

1.2 制度文化脉络呈现

制度文化是民间传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保障性文化,具有仪式属性和乡土属性,约束着民众日常生活,构成了民间社会的行为准则。仪式属性植根于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整个规程中,是集民间传说、俗语和先辈记忆为一体的仪式文化。开展火龙活动,要历经请龙、请水、烧龙、送龙等仪式流程[3],且时辰的挑选、说彩的唱词、神灵的派系、龙绕村的方向与圈数、龙身的节数与长度以及参与的人数,均蕴含丰富的民间文化,是民间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脉络属性的隐性表达。乡土属性萌芽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参与成员来自于民间。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实践方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约束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田间地头、村头桥间的行为准则。正如,作为指挥劳作,活跃劳作氛围,调动劳动者情绪的薅草锣鼓,在农忙时节是打起精神提高劳作收益的重要精神支撑。制度文化作为民间约定俗成的活动准则,不仅是代表当地祭祀祈福的仪式文化和贴近生活的乡土文化,还是一般民众文化世界中的口碑文化和俗文化,是族群文化记忆的无声体现。

1.3 行为文化表达呈现

行为文化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显象表达,是川东北民众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环境特点、风俗信仰、精神品质呈现出对于自然、野兽进行适应性改变的文化印痕。川东北地域群山环绕,为适应环境,余门拳经典套路火盆架子[4],其短狠快的发力方式既符合川东北人民的身形特点,又适合在川东北地区的树林、山间等狭窄地进行实战,展现出人们对于环境特点形成的适应性改变。以往,天灾在民众的意识中代表神罚,人们想借仪式作为媒介与自然进行沟通,通过舞蹈和唱词等为桥梁向神明和先祖表达诉求,寻求庇护。如,川东北的龙舞活动跳龙身、骑龙过海等动作和烧龙仪式中炸龙、焚龙等行为,展现了民众对恶劣天气的顽强抗争。但川东北龙舞的特殊性在于是通过反抗、破坏龙进行仪式,蕴含了当地民众不服输、敢于斗争的深层品质。此外,行为文化会由于某项突发事件的产生,如,万民千里送元稹,所留下的强烈记忆刻痕,形成集体性登高行为,会直接对群众的精神世界造成影响。为加深“官爱民、民拥官”的记忆刻痕,当地会约定俗成地进行登高活动,长此以往,形成地方名节。

1.4 精神文化内核呈现

精神文化层是文化圈层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和仪式活动中经过长时间培养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5]精神文化层是通过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的实体呈现而形成的文化内核,呈现川东北人民蕴藏文化表层中的思维方式、情感寄托与“三观”。龙舞活动中,对“龙”的一系列戏耍、追赶、棒打、焚烧,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又展现出川东北人民对困难抗争决不妥协的气质。巴渝舞仪式中,对廪君的祭拜,对白虎的祭祀等仪式行为,既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山林精怪的崇拜,又体现出土家族人民认为亲人亡故后会幻化成山间野兽造福后代的思维观念。摆手舞中岩鹰展翅、赶野猪、撒谷等舞蹈动作,存在崇拜自然、模仿山间飞禽走兽形象等表现,进一步体现出川东北人民适应于自然,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时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6],川东北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崇拜自然,融于自然,魂归自然的精神文化内核,恰巧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极力推崇的理念相符,展现出川东北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2 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

2.1 文化的融合

文化融合是在文化变迁进程中出现的异质文化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发展创新并融汇成一个更具发展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综合体的互动过程。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的语言反映人们生活环境、日常行为准则和风俗信仰,是一般群众日常史的“肢体记录”,是构成族群文化记忆的基础。在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接触,民间传统体育由最原始的仪式功能弱化为表演功能,教化功能弱化为娱乐功能。川东北土家族茅古斯舞为适应景区表演、迎合大众、增强互动,简化了原始性的仪式行为和舞蹈动作。随着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等传统体育文化在川东北地区进行传播,封闭的区域性文化独立地位被打破,社会资源、社会关注度的分流。余门拳传人丁耀庭提及,知名度未打开,教学的展开极为艰难,鲜有人知本土拳种如此优秀。[7]文化间的碰撞让村寨化、乡土化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范围缩小、社会关注的获取减弱、传承路径减少。具有代表性的川东北民间传统武术——余门拳,在与不同地区传统武术的交流中,需思考全国各地武术发展模式,使训练效率提升、武术内容更新、文化传播路径拓宽,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展优势相结合,获取本土民间传统文化形成独立的文化综合体的结果。

2.2 文化的演变

文化的演变是文化在历经累积、创造、整合一系列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文化自身新陈代谢的体现。以客家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主的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最原始的功能在于祭祀和教化。如,以狩猎祷告为主要目的的巴渝舞,以原始崇拜为主要目的的茅古斯等。而当旧时的体育活动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人们会自发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表现形式。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视野的打开、行为的变化,体育仪式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更新与分化。由摆手舞演变而来的翻山铰子舞,由水族闹春演变而来的蚌鹤舞,由五禽戏演变而来的余门拳。在创造出新的表达形式之后,经过进一步的积累、学习、整合,原生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转变为新生的传统体育活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最初的功能和价值经过更新和扩充后,整合为更适应当地民众需要的传统体育活动。余门拳摒弃门户之见,建立传承基地、创造适合学生课间活动的余门拳操,丰富武术套路和发掘武术爱好人群。摆手舞作为少数打破狭义民族主义壁垒的传统体育活动,主动进入校园,发挥教化作用,使更多人了解土家族文化。但伴随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对文化的价值需求亦会转变。由于群众的本土文化信仰弱化,茅古斯等具有原始崇拜舞蹈的信仰功能消退,转变为舞台表演、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因此,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来源于群体价值观的改变,价值观会驱使文化朝着适应文化生存的方向演变。

2.3 文化的断档

文化的断档是文化缺失的一种表现状态。当本土文化认同弱化,文化生存土壤缩减、文化传承供大于求,文化出现由弱势到淡化甚至断档的衰败过程。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土壤与村寨、城镇、地区的发展和结构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当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频率和融合程度升高,滋生文化的土壤会出现倾向性的选择,部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会因其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而发生断档。如,客家文化的龙舞活动占其文化表达形式的主要输出端,土家族以舞蹈和武术为主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因此,土家族独角兽舞的发展和传承出现淡化,在保护不足的现状下甚至会出现断档。当传统社会下波纹式的文化传承模式与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文化传播模式相遇,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呈现的效果,远远不足以在呈指数式更新的城市文化中掀起波澜。如,余门拳要通过长期持续的练习,才能练就类似铁掌功、铁肘功等绝学,核心传承无法做到短时精通、所选对象无法面向广大群众,最终导致核心绝技失传。文化供需不能仅靠怀旧情感改变现实价值,关键在于能否适用于现代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舍巴日中上刀梯、摸油锅等惊险绝技[8],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本土文化信仰缺失的今天,会因其危险性和仪式性致使当代人们本能地想远离,而传承长期的式微则造成文化断档。

2.4 文化的遗失

文化的遗失是文化断档后的最终体现,是对该文化的认知缺失,是文化传承断层、文化生存土壤缺失、文化供需关系崩溃的因果体现和最终结果。它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呈现形式遗失和核心内涵遗失。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展现形式与当代文化表达内容的不符,形成文化仍存在族群心中,但无法展现的局面。仅能通过群体记忆和影像设备重现。如,舍巴日作为沟通的桥梁,进行一系列仪式舞蹈,而舞蹈的步伐和套路与我们所见的步伐套路已经有所缺失,文化在行为层无法复刻,产生了遗失。文化内涵的遗失是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文化的消解和异化,供需内容的改变,导致其原有功能性和价值性的改变,是出现在现实操作中的遗失。如,旅游景区中重建的特色村寨,村民会对游客展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但目的在于商业性,而非信仰和真情实感的表达。通过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内核已经在重建过程中异化成为了大众文化和快餐文化等消费性文化,而遗失其原本的属性。

3 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归因推演

3.1 基于封闭地域文化圈打破的视角

《方舆胜览》(卷九五)“达州”中提到“水航于蜀,陆肩于雍,持金易丝枲者不绝于道。”[9]自古以来,川东北地区就是川人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向北越过巴山可通至陕西安康,向东可至梁山县达荆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向西可由渠县通往成都。[11]川东北地区作为交通枢纽是四川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地理环境的特点使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更密切,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民间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封闭地域文化圈的打破也遭受着外部多元化文化冲击,导致文化的断层甚至遗失。当下,伴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川东北地区封闭的区域文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异质文化间的频繁交流、区域性文化的特色缺失,对于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考验。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由俗文化转为大众文化,表达形式由仪式内涵转为表演娱乐,展演目的由信仰崇拜转为文化消费,以上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对封闭地域文化圈打破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思考。

3.2 基于地域性社会秩序重构的视角

传统社会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乡村社会所构成,因此是以个人为中心点,通过地缘和亲缘关系以波纹的形式向外扩散构成的差序格局。[11]而现代社会多以团体为主,通过工会、社团、公司等模式进行集体性和统一性的行动和规划。由礼治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变依法而治的现代社会,无法避免地会出现在日常作息、经济来源、村落人员构成、家庭观念、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改变。

传统社会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作时段转变为时钟计时工作打卡上班制,人们不必再看天吃饭,自然也就淡忘了二十四节气。川东北代表性民间传统体育薅草锣鼓等民间歌谣的农作节气记忆价值消解。由耕者有其田合作共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外出务工、外包土地的工业社会,人们不再依赖于土地、天气和对山林精怪的信仰,导致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的信仰和仪式展演功能消解。通过血缘近亲组成的熟人社会伴随着大量外来住户的加入,表现出村落活动开展时一定的排斥性和抵触心理。同时对于原住民而言,村落传统节日的开展意义由从事农忙后进行的集体狂欢、释放压力的功能转变为追寻原始记忆、传承传统文化的怀旧功能。最后以个人为单位松散进行活动的民间秩序转变为集体的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使民间传统体育发展更具规模,更有活力,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灵活性,使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展开成为了定期执行的任务。

3.3 基于全球化视角

不同文化间对生存空间的影响与文化进行交流时间长短相关性不大,与强度、频次和民众接受程度密切相关,当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达到一个量级,当地民众接受度明显提高,该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异地蓬勃发展态势,得到自身文化土壤增大的结果,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正如,改革开放后,在我国与世界的高频次文化交流过程中,台球、芭蕾等西方运动,由于易普及性、易展示,群众对其接受度高,出于功利心理和同辈压力,群众对运动的选择会产生偏向性。而这势必会对当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挤压原有文化的发展空间,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迫,形成文化土壤的争夺。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文化资源收集手段,是进行传播模式更新的重要机遇。对于全球化所暴露出的本土文化传播、传承、保障等方面的不足进行记录与分析,是原生文化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珍贵收获。采取科学的训练监控手段针对余门拳、板凳龙等民间传统体育获得的日常训练,通过MTV、影视或纪录片等传播模式推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关注程度,扩充文化土壤来源,高效的汲取其中养分,亦是全球化带给区域性文化的影响。

3.4 基于自身传承发展视角

阿莱达·阿曼斯在《回忆空间》曾提到:“就算是被刻入石头的文字也会被风雨剥蚀,或者被强力消除……被写入心灵的石板最深处的东西,被看作不可销毁的,因为他是从不外露的。”[12]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传承是无法销毁的,摧毁行为的本身在于破坏它曾经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川东地区土家余门拳的断档、茅古斯舞遗失和舍巴节长达六十五年的中断,但只要传承还在,川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就会历久弥新。巴渝舞经历了从祭神的狩猎舞变为宫廷舞,从宫廷舞演化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演变出各种川东地区的舞蹈,泥人道、翻山铰子、萝脚灯等。茅古斯舞蹈从舍巴节独有表演项目转化为独立进行。安仁板凳龙和石桥火龙等舞龙舞狮民间活动,由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从民间自发组织到1995 年中国龙师协会的成立,[13]从村头娱乐到政府进行龙舞文化街打造的转化。以五禽戏演变而来的余门拳与土家族地域文化交融,形成土家余门拳,建立传承点,同峨眉武术、青城山武术、少林武术等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当川东北人的“盆地意识”消失,开放意识增强,当川东北文化与外界文化的沟通频繁,相互认识的方式更多元化。文化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就会提高,达到川东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火种不断,发展更加精彩纷呈的目的。

4 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系统构建设想

4.1 内在运行系统

实现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保护系统首先需明晰内部构成。首先,发挥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通过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松散组织转化为体育产业。依靠川东北地区历史底蕴悠久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制造带有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摆件、首饰和服装等工艺品,打造文创产业市场。舞蹈类和仪式类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可深挖文旅融合,打造文体旅游品牌和规划文体旅游线路,以文化产品带动川东北内部经济活力,打造演艺、制作、售卖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链。其次,挖掘民间传统体育的教化价值,以文救武,以武促文,填充民众浮躁而匮乏的精神生活,提高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使群众形成文化自觉性。使民众理解本土体育文化的价值、传播的意义和保护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川东北地区人民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川东北地区人民的文化主体意识。让民众有意识地接收文化,提高分析碎片化信息的主观能力,重审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最后,在进行社会价值开发时,需保护文化核心的完整性和原生性,避免因发展而失保护,只剩符号空壳的失败局面。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正向引导和有效延续,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中的示范作用和培养作用,以此助力内在运行系统的完善。

4.2 外部保障系统

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系统构建,需要最大限度地优化社会帮助的方式和效率,利用好政府的帮助和社会资源。以文化振兴作为支撑点,挖掘高校帮扶的新思路。解决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管理主体与协助部门的运行联动不畅问题,进行双向联动的配合工作。通过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拓宽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面。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韩长赋作报告指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解决“空心村”大量宅基地和耕地闲置,及外嫁女“两头空”等问题,全面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14]首先,通过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带动周围经济,来进行特色村,特色县的帮扶工作,让群众看到村、县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经济活力。此外,对愿返乡、愿下乡创业的青壮年开展相关培训,扩大基层建设人才引进,拓宽群众就业、创业路子。最后,政府确立以特色村落、特色县为发展支点,带动周边区、县发展,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社会帮扶为助推器,搭建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发展通路,并且通过政府监督、协会领导、体育产业支持,把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构建成一个文化综合体,以此进一步发展和保护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

4.3 生态保护系统

川东北地区作为巴文化为主多种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聚合体,文化生态保护构建应是多个主体与复杂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适应系统,符合CAS 理论的传统村落构型特点,可形成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地域空间环境系统和多元文化主体系统。[15]

首先,自然生态环境是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包含山林河流资源,可通过政府规划,制定林木砍伐标准和垃圾投放区域,杜绝村落习惯性铺张浪费的陋习,引导村民合理使用当地生态资源。其次,社会文化环境是构建当地民间文化构建文化认同区的重要保障,解决民间传统体育从娱乐化到规范化思维转变的重要依托。通过川东北政府引导各单位进行有纪律、有规划、有依托的训练,提高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规范性,既能摆脱村落零星的组织活动,又能坚定参与群众的传承信念,提高参与大众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三,地域空间环境是由网络空间和村落空间共同组成的文化空间,通过宣发部门拍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纪录片,建设部门修缮本土文化运动公园等,扩展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贮存容量,提高川东北居民精神生活水平,形成文化悦民、文化惠民、文化助民的发展态势。第四,多元化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核心动力层,包含居民、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层面,可通过出版民间传统体育书籍,安排民间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创办特色社团、制定校园符号标签等方式,烘托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确保文化内涵价值的渗透,营造本土节日的历史内涵和文娱内涵。充分发挥民间传统体育在群众中起到的教化作用和渲染作用,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形成文化意识体。

5 结语

基于对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四圈层结构进行逐层分析,并通过对文化变迁中出现的文化融合、文化演变、文化断档和文化遗失四阶段,展开对川人盆地意识打破、乡土社会格局变化、全球化理念和自身传承发展理念四维度的归因。从内部运行系统和外部保障系统展开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系统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多元文化主体四方面建立文化生态保护系统,为当前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境遇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东北民间传统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大东北的春节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