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耀 陈佳俊 董 怡 陈 凯 周家辉 沈钦荣
沈钦荣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30 余年,治伤遵循“伤在外而病必及内,其治之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理论,特别注重“脾主运化”理论指导治伤实践,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脾土性湿,承担运化、统血、升清的生理功能,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脾主运化”是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宋·严用《严氏济生方》最早明确提出,“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脾主运化”涵盖了“运”和“化”两个方面,脾主运指脾对水谷精微的输布过程,脾主化指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营养全身。脾失运化,气血生化无源,脏腑皮肉筋骨无法得以营养,影响骨折、筋伤的愈合;津液不布,痰湿内阻,气血痹阴而致筋骨病发生,出现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酸痛、麻木等症状。另一方面,骨折患者由于创伤、手术等原因,以及慢性筋骨病患者因较长时间服药等诸因素,也易反致脾胃虚弱。为此,沈老师治伤特重脾运,认为脾旺而病易愈。
2.1 脾运气畅精自充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具有复位好、早期可活动等优势,但术后骨折延迟愈合亦时有发生,甚至发生钢板断裂。根据“肾藏精、生髓”理论,一般常用补益肝肾、填精生髓之法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李东垣《脾胃论》提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云:“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脾胃一伤,四肢皆无生气”。指出疾病长期不愈与脾胃的关系及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素问·太阴阳明论》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强调脾胃功能正常,方能使筋骨肉得到温养而发挥正常功能。沈老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化生精血充足,充骨养髓有利骨折愈合,若脾胃虚弱,精血无以化生,何以接骨续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之人,即使素体强盛者,因出血多(包括伤后内、外出血)、病程长、长期服药等因素,到后期大多伴有脾弱不运之证。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补肾填精药虽有续筋接骨之功,总须胃化脾传方能收功。先贤提出“补肾不若补脾”的观点,有临床指导意义。而炙地鳖、自然铜、三七等若单独使用,疗效并不理想,且对胃有刺激性,但若与健脾益气药相伍,则事半功倍[1]。沈老师自拟健脾接骨方,其组成为茯苓、白术、当归、黄芪、川断、骨碎补、自然铜、丹参、补骨脂、山楂、新会皮。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养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俾脾运血活血为主药。若患者素有饮酒史,酒湿较重者,可加菖蒲、豆蔻、苍术、木香等芳香化湿醒脾之品;兼有肝郁气滞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可酌加佛手、枳壳、扁豆花、香附等疏肝理气和胃之药。
2.2 脾运络通湿难留 慢性筋骨病是由人体自然退变,并因各种因素加速退变,出现全身或骨关节、脊柱及骨骼肌等部位局部的疼痛、肿胀、麻木、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等症状及体征的综合征,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病等,属于中医“痹证”范畴[2]。古人有“痹必夹湿”之说,痹证是以湿邪为核心杂合风寒等其它外邪共同致病的一种病证[3]。沈老师认为,慢性筋骨病多与痰湿有着密切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痰湿的产生与脾胃有关。脾喜燥而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易化生内湿,痰聚为患,其病位所及可致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医碥》言:“痰聚焉。积久聚多,随脾胃之气以四讫……经络为之壅塞,皮肉为之麻木。”沈老师认为湿分内、外,内湿多由脾胃素虚或饮食不慎所致,外湿多因外感湿邪而起;湿邪宜分寒热,须辨清有无风邪、暑邪、火邪等兼夹,同时,内湿易致外湿内停,外湿又可引动内湿,两者并不单独存在,临床常以资生丸出入化内湿(偏脾虚),吴鞠通宣痹方治外湿方(偏湿热),随证加减。《绛雪园古方选注》谓缪希壅资生丸:“因三焦五脏生生之气,全资脾胃而输化也。”资生丸原被缪氏用于妊娠保胎,后用于脾胃病。内外妇儿疾病均涉及,清王旭高还以此方治外科牙漏及幼科疳积,神妙难述。《何氏虚劳心传》示此方为调补脾胃之圣药,此方补脾胃而分理三焦,行健脾祛湿化痰之功。吴鞠通宣痹方由防己、杏仁、半夏、山栀、滑石、蚕砂、赤小豆、薏苡仁、连翘等,宣上、畅中、利下,三焦湿并利,同时,以杏仁祛气分之湿、赤小豆利血分之湿(吴鞠通语),沈老师在应用时常在方中加陈皮以健脾运;对偏寒湿者,沈老师喜用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方,并根据患者虚实寒热、疼痛部位及疼痛性质不同辨证加减,但不论何种证型,沈老师都特别重视脾之健运。
2.3 脾运尚需胃液足 沈老师认为,年龄大、病程长、基础疾病多的伤病患者,本身脾胃弱,伤科常用之活血化瘀药,多为辛温苦燥、其性峻猛之品,易伤脾胃;滋补肝肾药多滋腻,易碍脾胃运化;虫类祛风通络药香燥走窜,长期服用易伤津耗液,沈老师处方遣药脾胃兼顾。然一般医家只重健脾,忽视胃阴。刘彦妍等[4]总结李东垣学术思想提出人体内伤疾病均应以脾胃论治,强调升脾阳之法;叶天士在《脾胃论》基础上提出“论脾首重脾阳,论胃首重胃阴”,指出养胃阴的重要性,《临证指南医案》亦提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扶脾阳旨在培建中土,包括健脾助运和升益中气两个方面,一来运化二来升发;养胃阴旨在沃焦救焚,主要用甘寒养阴,一来柔润二来清降,二者相辅相成。沈老师认为,胃为燥土,易阳亢而伤阴,脾胃燥湿相济,中土自安,否则,湿胜阳伤则易损脾,燥胜阴伤则伤胃,致使脾胃失调。沈老师治疗骨关节病时,对胃阴不足者,以甘润滋养胃阴,常用麦冬、石斛、沙参及玉竹直补胃阴,生津润燥;玄参、太子参、白芍之类健脾敛阴,若滋补太腻,易聚湿生痰;若脾虚不运,则以薏苡仁、茯苓、白术、白扁豆、陈皮等入脾健运利水渗湿。使用虫类药时,常以养阴药为伍。
沈某某,女,59 岁。2022 年8 月5 日初诊。主诉:左膝肿痛、活动受限加重1 周。近来外出旅游行走数多。怕冷,大便干结。舌略暗,齿印,苔根腻,脉濡细。辅助检查:MRI(20220804):左膝骨关节病,内侧半月板后角变性,前角损伤。左膝关节少量积液;腘窝囊肿。既往史无殊。诊断:西医诊断:半月板损伤;中医诊断:膝痹(脾虚湿滞证)。治法:健脾化湿,宣痹通络。处方:资生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麸炒薏苡仁、炒白扁豆、藿香、牛膝、木瓜各15 g,陈皮、山药、泽泻、桔梗、芡实、建曲、乌梢蛇各10 g,蜜甘草、豆蔻各6 g,黄连2 g。冲服,日1 剂,分2 次服,7 剂。西药:塞来昔布胶囊0.2 g×6 粒,口服(晚饭后)1 粒,每日1次。2022 年8 月12 日二诊:患者服用后左膝肿痛较前减轻。大便畅。予原方7 剂,西药同前。2022 年8 月19 日三诊:患者左膝肿痛已不明显。原方7 剂,西药同前。2022 年8 月26 日四诊:患者左膝肿痛已除,以原方7 剂巩固疗效。半年后电话随访,未曾复发。
按:本例膝痹为脾失健运、湿滞经络所致,沈老师用资生丸加减。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芡实、山药、扁豆、薏苡仁之甘平补脾益气;以陈皮、建曲、豆蔻、藿香、桔梗之香辛调胃气;以黄连清之燥之;加乌梢蛇、牛膝、木瓜祛风活络、舒筋止痛,全方标本兼治,效不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