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洁 云南师范大学
教学问题来源于广泛的一线实践,《英语学习》(教师版)与我的几次约稿都紧扣一线迫切关注的前沿问题,促使我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究。2017 年我在《英语学习》第11 期发表了《例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动静结合与转换》一文。撰写本文时,我正在与一所中学开展课外名著阅读研究,每周五都会去当地学校上一节课外名著阅读课。作为大学老师,我并不能百分之百确信我的理念与方法适合中学生。但老师们却带着极大的期望,把我的每次课都看作示范课。因此每次课我都要精心设计,既要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理念,又要活跃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为此我探索出“导—析—赏—评”四个步骤的教学模式。“导”是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在一节完整的导读课上,我采用了“片段阅读”的教学方法,自己先研读和挑选小说每章的精彩片段,然后带领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如默读、共读、朗读、演读等,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进入故事,并用思维导图完成故事的人物角色导读,最后再让学生发散思维预测故事进展。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阅读速度。第二、三、四节课基本上是以前面一节课留下的作业为基础,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展示学习成果。而对于作品的分析,我也将其融入与学生的交流中。在这次名著阅读实验过程中,我刚好产生了一个困惑——如何设计和把握课堂上的动和静?这个困惑来源于我对日常教学的观察。一次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他们了解小说背景,我让学生看了5 分钟的视频。但我发现学生在看视频时放松下来,不再思考,课堂反而变得沉闷了;而后让学生阅读语篇片段时,如果只默读,课堂也会变得沉闷。我逐渐意识到,每节课都有共通的课堂机制,为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一节课至少10 分钟左右就要变换一个活动,而课堂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不超过3 分钟,以1—2 分钟为宜。刚好《英语学习》向我约写的话题正是课堂动静转换,于是我就呈现了这个鲜活的案例。一节不太成功的示范课使我对课堂的动静转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文章发表后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有全国各地的读者与我就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此外,这篇文章也对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有所助益,一节课既展示了新理念,又开展了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的输入和产出同时得到保障,教学成果一目了然。其实,课堂动静转换正是基于语言习得中输入与输出平衡的原理。《英语学习》的约稿话题指向教学一线实践的共性问题,又蕴含语言习得的深刻原理。我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也在此次撰稿过程中得以提炼和发展。
随着英语分级阅读概念的引入,我对这一话题进行了长期探索。2018 年,《英语学习》向我约写一篇探讨小学英语绘本与教材融合的文章。我结合对小学教师开展的相关实践,找到了主题融合、内容融合和活动融合等路径和方法,并形成了《构建绘本与小学英语教材整合的课程体系》(2018.6)一文。2018 年11 月,我再次响应编辑部约稿,发表了《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意义、方法和问题——以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为例》一文。此前,我曾受邀在全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为准备讲座,我阅读了大量文学评论专著和文献,并从中提炼出适合中小学教师使用的挖掘文本意义的框架。后来,我将这些思路进一步凝练,形成了这篇文章。在撰写此文后,我又对绘本的育人价值做了大量研究,并在2019 年“第五届全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受邀发言。会议发言获得大家的赞赏和认同,于是我又把发言转化为论文《阅读诠释生命: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价值实践》,编辑部反馈很快,并在2020 第11 期发表。可见《英语学习》对于前沿话题慧眼独具,以上论文均得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英语学习》关注的话题覆盖新课改的方方面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颁布后,《英语学习》刊载了大量聚焦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读写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逆向教学等热点话题的文章,为一线教师落实课标理念提供了参考。2019 年,编辑部向我约稿探讨课堂提问。我接到邀约时,刚好正在研究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维培养。在一次教研活动的展示课上,授课教师针对课文的每个段落都设计了大量问题,但由于问题思维含量较低且过于琐碎,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等到教师提问到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时,课堂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有感于低效和无效问题充斥课堂,我在《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结构的三个维度》(2022.2)一文中提出了优化课堂提问结构的三个维度,即大问题、宽问题和深问题。大问题使课堂问题设计结构化,避免低阶思维问题或琐碎问题过多;宽问题和深问题则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此文发表后得到很多读者的反馈,有老师认为文章很好地解答了他们对课堂问题设计的困惑,作为提问的设计框架很实用。《英语学习》的这一选题策划反映出杂志对一线需求的响应,也反映出杂志切实捕捉到了老师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困惑。
《英语学习》一向就选题开展面向全国不同层面的教师、教研员和高校教师教育者的细致调研,致力于探究问题,并通过约稿解答。比如,我曾应编辑部约稿,撰写了一篇关于自然拼读的文章《国内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教学的研究、问题和对策》(2019.11)。此文在杂志的“英语学习教师版”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破万,这使我第一次感受到读者对此话题的需要,也很佩服期刊选题调研的精准。再如近期的一次约稿是关于说课的。我曾写过关于说课的文章,但我觉得这一话题很难再有新意,不过还是答应了邀约。动笔前,我仔细了解了国内有关说课的研究现状,发现果然大同小异,包括我多年前写的说课文章也不例外,大都是从目标、过程、方法、步骤、教学理念和反思等来说明应有的说课步骤。因此我一开始觉得这一话题确实不易突破。但在思考过程中,我回想起老师们说课时的一个普遍问题——引入了很多的理念,却没有很好地解释这些理念是如何应用在实践当中的。而这个问题刚好契合我正在研究的循证理论。循证就是“evidence-based”,说课没有师生互动环节,就需要教师用课堂数据来说明教学过程是如何开展,又是如何一步步达成目标的。从循证的视角来设计说课体现的就是“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因此它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强调要收集学生表现数据,以更客观地诊断和说明教学效果。此文一发表,得到很多读者的反馈,有一线教师向我表示,此文对比赛中如何把控好说课环节有较强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回顾与《英语学习》相伴和共同学习的过程,编辑部的每次约稿话题都来自一线正在探索的新问题、新思考。而我在撰文中会认真查阅相关文献,深思一线碰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我的知识得以拓展,实践也随着文字的沉淀和提炼在提升。我收获了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更收获了很多同行的读者。每次行至全国不同城市做教研时,总有读者提到曾经读了我发表在《英语学习》的文章,并与我交流所思所想,让我对于写稿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所以,我很庆幸有这样一本优秀的期刊为英语教学搭建交流平台,使我们感受与同行研讨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与期刊相伴成长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