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

2024-01-23 12:19潘忠文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智财经时代

潘忠文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科技改变生活,教育引领未来。随着大数据、5G、网络智能、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进入数智时代。数智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管理快速变革,同时也促使社会产业、业态、模式的变革。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非常迅速。2022年,我国的数字经济总体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突破了50万亿元大关,高达50.2万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0%,数智时代整个社会经济已经呈现出综合化、复杂化趋势。传统财经学科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一定时期内适应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传统财经学科也暴露了相关弊端,其所建立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容易导致专业边界固化,特别是基于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范式存在一些不足,难以适应数智时代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教育数智化既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手段,它注重教育教学与数字技术的交叉融合,要求全民结合数字化教育,参与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财经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数智化的重要践行者,其培养的财经类毕业生所具备的数字素养直接关乎财经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质量。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简称宣言),提出基于新文科建设精神,文科建设须紧跟新时代科技与产业的改革新方向,推进人工智能、5G以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新文科”学科建设全面且深入的融合[2]。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研发与生产,对全球产业链、商品供应链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新业态、新模式层见叠出。因此,国内高等院校应紧跟国家教育新政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时刻遵循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的重要准绳,不要迷失方向。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顺利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改革创新,高质高效培养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财经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为了顺应数智时代企业对财经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和国家财经教育新形势、新格局,财经院校必须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路,充分利用好数智技术等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新财经”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特征

(一)“新财经”人才培养相关内涵

源于国内外“双创”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标准和新要求,基于提升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背景,教育部2019年提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建设[3]。“新财经”属于“四新”中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交叉范畴,是新文科与新工科两个学科在财经教育上的社会实践,因此,在高等教育范围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基于新财经作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结合最为紧密的领域的事实,在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与相关财经高校的全力合作下,“新财经”教育迅速得到关注和广泛推广,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根据“四新”建设精神,为社会培养“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四有型”新财经应用型人才[4]。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则联合河北经贸大学,共同探究“新财经”理念下的本科教育。

“新财经”人才是适应数智时代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能灵活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来解决财经新问题,且具备“德才兼备”的新型财经人才。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的素质结构至少包括新财经价值观、新财经知识结构、新财经创造精神、新财经创造性能力和新财经人格特征等要素,这些要素在“新财经”人才培养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取代。数智时代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智能化算法作为重要工具,要求人才具备新财经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同时对新财经创新与岗位变化、新财经人才培养变革思路有新的要求[5],因此,构建了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素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素质模型

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素质模型中的各要素彼此关联,相互促进。新财经知识结构是“新财经”人才具备的基础条件,除了新财经基础理论还必备数智知识等知识内容,新财经技能是“新财经”人才的前提条件,通过创造力和执行力等能力探究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新财经职业素养和人格特征是“新财经”人才的素养基础,关系着是否能培养出具备较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特征

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与“四新”人才培养紧密相关,共同作为数智时代的新生事物,是顺应数智时代新经济发展趋势、国家教育战略新需求和学科建设新追求而推出的新财经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因此,“新财经”人才培养既具有人才培养的普遍性,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是战略性。战略性是指我国“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战略特征。“四新”人才培养改革作为我国“政府主导”的重要战略工程,且由国家“自上而下”依次推行。“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不会较多地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案例,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以中国特有的方法、思想、民族文化来分析好中国的经济社会现象,并解决好其发展中所产生的相关问题,以此为依据,构建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财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新财经”人才。

二是时代性。时代性是指我国“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新财经”人才培养是数智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财经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智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财经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需要具备广泛且深入的财经专业知识、财经素质和道德素养。因此,“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在坚守我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教育初心的同时,为国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家国情怀深厚和国际视野开阔的高素质财经人才。

三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指我国“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属性特征。“新”作为“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但是,与国内传统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两者的主要区分不是“新与旧”的问题,也不是简单且粗暴地摒弃传统财经人才培养方式,而是“新财经”人才培养在传统财经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手段,即进行“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寻找财经学科的新增长点,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手段的紧密结合,构建持续创新和全面发展的“新财经”学科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引“新财经”人才培养。

四是融合性。融合性是指我国“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学科特征。“新财经”人才培养的融合性呈现出鲜明的交叉性,体现在其广度与深度层面的有效融合:首先,科教广度融合。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中的财经要素应与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跨学科、跨学校、跨学制、跨课堂的“四跨”式教学融合新典范,共同实现“新财经”人才的适应性、协调性;其次,产教研政深度融合。基于数智时代的产业发展趋势,推进产教研政深度融合,把思政教育重要内容融入到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既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新财经”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科教广度融合、产教研政深度融合,培养满足数智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财经专业人才,从而增强“新财经”人才适应国内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力。

五是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我国“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系统特征。“新财经”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内在联系的多种结构与功能,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思考,注重“新财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整体效益,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系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极力打造“自成系统、有机融合、成效显著”的“新财经”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六是发展性。发展性是指我国“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动态特征。社会经济动态发展必然导致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动态呈现,新财经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新财经”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人才培养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存在差异性。因此,“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处于动态变化当中,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实践也必须处于不断探索、调整、完善的过程当中。

简言之,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最大特征汇集于“新”,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哲学科学中的世界观思维,这种“新”呈现出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创造性与动态发展性,并不是否定那些适用于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的传统财经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让传统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在数智时代里得到新的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二、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载体,其作为最活跃、最能动、最具生产力的生产要素,也是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根基,因此,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数智时代“新文科”建设的“本质要求”

新文科作为“四新”建设之一,意味着新文科学科建设要长期坚持创新,拓展学科基础,服务于经济社会活动。构建高水平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新格局,归根结底是要靠新财经创新人才占据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国内经济活动的主体和源头,“新财经”人才的培养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6]。因此,“新财经”人才培养质量密切关系着“新文科”建设的质量。

(二)有助于数智时代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

培养高质量财经专业人才一直是财经院校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四新”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应运而生,迅速成为国家“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内学者们纷纷展开了研究,囊括培养新目标、新理念和新教育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在“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深入了解高校、政府、企业协会以及师生等多方面内容,才能做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具有针对性。湖南省高校财经类专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还存在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以“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为出发点,提出改变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改革“新财经”课程内容、完善地方政府和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激励机制等建议,以充分利用“新财经”教育带动大学生就业,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

(三)数智时代财经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方财经院校在创建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时,坚持创新基本理论,完善教学体系,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引领学生,使学生能够具备更为成熟的“新财经”思维。但是,大部分地方财经院校都难以具备足够的社会知名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财政支撑。鉴于此,要想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积极开展“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弥补地方财经高校师资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财经院校内涵式发展。

(四)拓宽数智时代财经院校办学视野,为服务地方经济增添“新动力”

企业对财经人才、技术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财经人才所具备的实践经验较为缺乏,所拥有的实践能力也相对较弱,与企业对财经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新财经”人才培养坚持以“五维素质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即“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7]。长期坚持倡导以“学生成才”为培养中心的核心理念,着力挖掘和开发高校大学生的自身潜在能力,强化校企合作、产教研政融合的融合手段。根据企业新需求,融入信息技术、智能手段和职业素养,对新财经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建设适应企业、行业、产业所需的学科专业体系。注重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实际能力,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多年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坚持试验先行,持续摸索优化金融学CFA&FRM班、厚生实验班以及楚怡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方面增设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财会等4个新财经专业,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产业实践+思政文化育人”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三、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探索

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复杂且任务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协会、教师个人与全体高校大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基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探究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坚持“新财经”教育理念引领,驱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任务[8],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特别关注哲学社会科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新财经”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依此深入探究社会发展理论、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新财经发展模式。在新财经学科知识体系、教学体系和应用体系中合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分析财经领域新出现的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案,并提升到理论高度,逐渐形成科学的“新财经”学科体系。“新财经”教育必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双创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通的新型教育体系[9],由此引领“新财经”学科建设,驱动“新财经”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高度重视“新财经”理念,始终坚持“新财经”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这一先导作用,坚持“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正德厚生”“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研究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的“规范性”与“创新性”融合协同发展。基于学院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先后制定并完善了《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修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厚生人才工程实施暂行办法》《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细则》《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辅导员工作条例》《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若干意见》以及《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办法》等人才培养管理保障制度,为“新财经”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二)坚持“新财经”导师制实施机制,并举多维学生指导体系

本科生导师是落实“新财经”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高等院校按照指导意见,积极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制订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10]。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坚持“学生成才”的核心价值观,以“全程导师制”建设为实施途径,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每个班就配置了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大创导师和学长导师,并在大学四年中,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专业发展、科研素养、创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和提供生活帮助,开展多维学生指导体系。同时构建了“全程性指导、全面发展指导、个性发展指导、生涯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家长成长指导”等六大学生发展指导内容,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验实践,导师制和多维学生指导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已成为学院“新财经”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新财经”教师数智要素认证目标,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数字素养全球框架》中的“数字内容创造素养”,包括了“开发数字内容、整合并重新阐述数字内容”等内容。要求高等院校打破传统的以教室为主要场所的有限的学习空间。首先,强化数字技术应用,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意识。让教师充分意识到高等教育数字化已经是时代趋势,敢于尝试数智化工具,努力提升数智化水平,迅速将自己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工匠,与高等院校的数字化设备融为一体,共同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进程。其次,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高校数字资源的应用与推广需要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协会的多方参与,并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再次,推广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制度。微认证系统作为数智时代下的一项重要认证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微认证是一种基于“能力本位”的轻量级、场景化、一站式的教师数智化水平认证,主要考察教师熟悉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内容的能力,依据在线学习、实验、考试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认证考核。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重视教师数智要素的培育,为教师提供数智化设备,建设现代化智慧教室,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智技术,长期为教师数智化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四)坚持“新财经”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体系

“新财经”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新财经”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效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新财经理论课程即为“学”,实践训练即为“练”。“新财经”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大学本科四年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分阶段设计系统有序的课程规划达到培养目标,推进“新财经”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相互衔接进程,构建递进式的学做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新财经”强调学科重组交叉,强化创新创业专创融合思想,促进“新财经”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之间的有效衔接,遵循“小班制”“团队化”“重案例”等相关原则,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体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强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包括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13个省级研究基地和22个校级研究机构。截至2022年6月,学院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分别为57项和137项,同时还持有45个孵化创业项目。以创业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可持续地孵化新财经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有效活动中成长成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学院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服务和后勤保障,合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财经”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

(五)坚持“新财经”数智化教学举措和实践,促进数智化转型生态系统建设

数智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组织形态发生了质性变化,对财经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等院校不断探索“新财经”数智化教学新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教学考核均采用了智能化技术。在此背景下,数智时代“新财经”数智化教学不断拓展实践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奋力打造“新财经”数智化教学多维联动实践平台,培育良好的数智化转型生态系统,即着眼建成数智化教育生态系统的长远目标,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建设模拟实践、检验等多功能区,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实际场景,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模拟操作。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坚持运用数智化技术,发挥资源导向作用,充分整合不同领域的力量,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结构、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实践平台,以促进学院数智化转型生态系统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智时代企业对财经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在财经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财经院校要构建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促进“新财经”人才的更好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高等院校必须顺应数智时代的需求培养专业能力强、数智化水平高的“新财经”复合型人才。文章结合“四新”建设要求,立足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坚持“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出“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坚持“正德厚生”、“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全面建设成湖南地区应用型一流财经本科院校。数智时代下财经院校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首先,强化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新财经”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教学、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需要校领导做好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为“新财经”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实施学科交叉整合。财经院校以“新财经”专业学科建设为核心,打造“新文科、新工科”互为支撑的交叉学科集群。再次,实行“新财经+创新型”人才培养。重构以“学生为本”的新财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新财经创新型人才才是财经教育发展之根本。

猜你喜欢
数智财经时代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财经日历
财经阅读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财经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