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彤,王志恒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速度较快,规模较大,且对社会群体的健康有严重的影响。这类事件不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还需要民众积极履行公民义务,遵守防控规范,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社会影响提高防范意识,所以针对此类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近年来,国家虽设立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试点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缓解年轻群体各方面存在的心理负担,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调适方式,但是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以满足民众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民众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时,面临着生存和疾病风险。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中,全球超过8千人感染并死亡,中国最终在2004年初成功控制了疫情;2009年爆发的H1N1病毒在全球蔓延;2013年爆发的禽流感疫情也导致了大量家禽的死亡和人员感染;还有近三年的新冠疫情,再加上衍生出许多变异毒株,民众在此情境下会表现出恐慌和无措,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发生动荡,饱受心理压力的困扰[1]。在突发事件到来时,传统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带来的效用并不显著[2]。社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基层社区组织已经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重要社会单元[3]。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一重要讲话,对社会工作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挥的作用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未来社工工作的新要求。社区和社区工作者在帮助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走出心理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拟为当代青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提供方法和思路。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利用微信“问卷星”小程序设计问卷,于2022年12月底在安徽省F县城Z社区以青年人(19-40岁)为主进行发放,邀请被调查者及身边人填写问卷。共计回收问卷23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18份。
青年期是生命中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生理变化、身份转变、社会压力、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发展都可以影响青年人的心理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青年人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因为青年人通常在这个生命阶段面临着多方面的转变和挑战,正处于接受教育或职业发展的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导致学习计划的中断,影响他们的学业任务;也会导致工资减少或工作不稳定,这会增加他们的经济压力和不安全感,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4]。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经济援助、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有助于青年人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共25题,其中单选8题、多选(不定项)17题。问卷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年龄、性别、职业等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共设计三题;第二部分为“阳性”居家期间感染者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向;第三部分为“阳性”感染者居家期间是否会寻求外界帮助及帮助的形式,第二、三部分共设计二十题;第四部分为回访调查,主要针对被调查者在经社区和社会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活动后,其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11,表明该问卷可靠性良好,问卷内容一致性高,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问卷的效度分析:“疫情期间居家会增加您的心理压力吗?”相关因子参数为0.74,说明疫情居家期间会让大多数人产生心理负担。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8份,其中男性105人、女性113人;从事一般性事务工作的人员有82人、专业技术人员41人、学生34人等。统计结果显示19-30岁和31-40岁分组年龄段的占比较多,总计达到了85%(见表1)。其中,职业为学生、企事业单位等人群与普通职员、个体工商户相比,前者受居家影响较低。总体来看,统计结果显示有75%被调查者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居家隔离期间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只有7%的人表示不会显著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见表2)。让被调查者产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有: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情绪问题、无法实施就业和工作计划、无法外出活动,这三者的比例超过了50%;变得“担忧、紧张、焦虑”等是被调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表1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
表2 居家是否会影响您的心理健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居家隔离期间是否会寻求外界帮助及帮助的形式,统计结果显示有80%被调查者认为社区工作者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居民缓解心理压力,是可以起到帮助作用的(见表3)。
表3 您认为社区是否对缓解心理压力有作用
通过统计发现,民众对社区不定期开展心理宣传教育的方式比较认同,认为此对缓解心理方面的压力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定期走访和心理治疗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见表4)。
表4 您希望社区的做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居家期间,民众总体焦虑状况较为明显。但是对于症状消除后,民众也并不放心,担心二次感染和后遗症危害的人数甚至超过未感染者的人数。根据调查的数据发现,民众担心长辈、亲友的身体健康的人数大于担心自身,并且相较于感染的痛苦,民众更加担心后期恢复时间过长,会影响后续的工作和生活安排。但是,在另一个角度,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居家期间可以增进与家人的相处时间、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休息和自由支配,这是对感染者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见表5)。
表5 被调查者在居家期间的积极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5]。一是缺乏安全感。由于危机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工作带来了不确定,不确定的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焦虑,部分人甚至会变得抑郁。二是交流方式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甚至住在隔壁或者住在同一个房子里的人几乎都没有交流,给精神带来负面影响。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处在危机中的受害者,他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同样也会加剧对危机的恐惧和担忧。
社会工作者接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擅长采用不同的心理矫正方法,帮助人们面对和处理心理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和支持,个人可以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且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所以,由社会工作介入解决民众心理问题是非常可行且有效的方法[6]。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而我国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者需要为中心,帮助个体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体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7]。
社会工作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而是多以专业的价值观为导向。在开展工作时,社会工作者也容易取得居民的信任,有助于工作的推进。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手段的介入,居民也不会觉得有被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民众不仅需要专业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困扰,而且还需要社会工作在其中发挥出特殊的专业优势。
4.1.1协同完善相关政策
在行政管理层面上,政府及相关防疫单位须增强专业救助能力,并建立有效的系统适用于由传染疾病引起的身心问题。社会工作者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协同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首先要保障隔离期间的感染者信息畅通、能够充分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这样有助于保证感染者的心理稳定,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其次,要建立应急保障预案,做到药品物资充沛,减少哄抢物资、囤货居奇的情况出现。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可以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互帮、互助、共享网络,由民众自发结成“对子”,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互相帮助,及时共享自己的药物、物资等,响应更加迅速、及时。在组织层面上,各级卫生部门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及时提供线上或线下的心理疏导服务;为了缓解隔离人员的压力和焦虑,可以提供各种娱乐活动,如阅读、音乐、电影、游戏等,为隔离人员提供心理支持、指导和丰富的娱乐方式。
在人文关怀层面上,要发挥社工者的专业优势,以专业知识增进对居家隔离人员的人文关怀。例如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饮食、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等,让隔离人员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可以为隔离人员提供心理自助工具,如心理测试、自我诊断、心理干预技巧等,让隔离人员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
4.1.2完善突发事件防备机制
社区作为最普遍存在的单位,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立长期有效的社区心理预防和治疗机制对于人民群众因为危机事件造成的心理问题的恢复有很大的作用[8]。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突发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在过去几年的新冠疫情事件中,社区应吸取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类似公共事件中,积极发挥独有的优势,去调和政策和居民的关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动和合作,共同协调好各项工作,做好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居民在今后遇到突发卫生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与救护、医院取得联系,缩短患者的就医难度和时间,从而营造一个友好、便民的社区。
4.2.1开通心理健康服务热线,解决民众实际问题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们会产生心理焦虑,社区可以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援助措施,如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心理咨询时积极提供个案辅导,针对不同人群利用其专业知识提供不同层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开通线上咨询热线,充分避免受害者因时间、行动等差异造成的延误。同时,线上咨询对受害者的隐私保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2建立社区心理服务中心
社区可以借鉴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经验,在社区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在辖区内设立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作为每周心理活动的主要场所。并且对原有社区工作者开展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以便其更好地进行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对一些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群开展上门咨询服务,以此缓解抵触情绪。可以为居民提供可及、有效的心理服务,有利于培育居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可以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在社区内开展流动咨询业务,第三方机构具有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针对辖区内一些棘手的病例,能够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疗手段,提升社区内整体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4.2.3甄别信息来源,减少谣言产生
谣言的传播是民众恐惧卫生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区应该提前核实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查看消息来源和相关证据,并确保所发布的信息是准确的,提醒居民注意鉴别[9]。确定信息与社区关注的问题或事件的相关性。如果不相关,则应指出这一点,并将注意力转移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及时公布辟谣信息,避免谣言进一步蔓延,给居民带来更多的困扰。在发布辟谣信息时,要尽可能地公开信息来源和处理过程,增加信息可信度,让居民们对社区管理的透明度有更高的信任感。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解释信息,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缩略词或难以理解的语言,让居民们能够快速理解。采用科学、客观的方式解答问题,提供权威和可靠的信息,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10]。
4.3.1加强民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在社区内开展线上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11],在因心理问题病症表现出来时又经常归因于精神问题,这也常常导致心理疾病患者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另一方面为青年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能有效提高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吸纳有余力的青年人加入社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伍中更能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可以经常由社区工作者在居民社区群发布一些心理学小知识,让居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学习,从而丰富其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增强其心理抵抗能力。
4.3.2加大民众对突发卫生事件知识的科普,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对于突发性卫生事件,首先要科学理性看待,避免过度恐慌,不可自乱方寸。要获取权威的官方信息为准,不信谣不传谣。信息获取要适度,不要过度关注刷新信息,特别是防止个人情感在事件中的过度投射,沉浸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可以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响应号召援助,或者参与志愿活动,这样也可以缓解自身悲伤和焦虑情绪。在面对重大灾害时,每个人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情绪、行为和认知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悲伤、情绪低落、抑郁,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不必感到过度紧张和焦虑。在接纳负面情绪的同时,民众要积极调整心态,不过度关注这件事情,少刷相关消息,把注意力收回到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做一些喜欢的体育运动和放松训练,促进心态平和[12]。
4.3.3社区工作者调整工作方式、创新工作理念
首先,社区工作者可以提供心理支持、主动去倾听居民的烦恼、担忧和困难,并尝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建议,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民众广泛参与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其次,社区工作者可以作为居民之间互相交往的纽带,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交流;建立起一个温暖的社区氛围,让居民感到被关注和支持,可以增加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有助于调节居民的心理压力。
最后,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例如体育、文艺、手工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其中,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促进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总之,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和服务,帮助居民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