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芝 杜艳军* 梁凤霞 陈丽 洪亚群 周华 徐派的 王述菊 王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并明确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医药高校如何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大学生针灸推拿学专业课教学的“融合问题”,提升思政课程对广大针灸推拿学专业大学生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并满足广大针灸推拿学子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关键。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个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抽象词汇不仅是排序的不同[2]。“思政课程”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相关教育教学活动[3]。而“课程思政”的基础则是课程本身,针灸推拿学专业及相关课程作为中医药高校课程的主体,作为“促使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承载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渠道[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以课程教学为手段,以教师为关键,在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汇和渗透于针灸推拿学专业教学过程。
2.1开课时间不利于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联系 目前,就笔者所在的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五年制的针灸推拿学专业教育中,思政课程一般开设于第1至第4学期,如表1。而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课时间较为分散,如表2。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则在第3至第6学期逐渐增加,此时,思政课程的必修课部分大多已经结课,这种独立于专业课程开课时间外的课程分布情况,是造成思政课程呈现“孤岛化”存在的前提,也是造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缺乏连续性的根源[5]。
表1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表2 医学人文课程模块
2.2学生认识误区,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 当前中医药高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90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不足[6]。相较于理论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更关注对自己未来“有用”的知识。例如,能直接影响他们就业、考研、通过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专业课知识与技巧,当专业课程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哲学、政治学等学科兴趣不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与自己的专业缺乏联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在课堂开展课程思政举步维艰。加之当今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潮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更加深这种认同性的缺乏[7],从而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态度漠然,甚至抵触情绪。
2.3专业课教师欠缺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既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同时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8]。针灸推拿学专业教师大都经过长期医学专业训练及临床实践,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针灸推拿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活动,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效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甚至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忽略思想政治教育[9]。其次,学校层面对专业教师的考评集中在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10]。这样的考评方式在无形中成为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割裂的推手,降低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并将其推卸给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和辅导员身上。此外,针灸推拿学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有限,专业教师不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不熟悉思政元素“渗透”“融合”于专业课程的方式方法[11]。
3.1《刺法灸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开课时间上“串联” 以往《刺法灸法学》在第五学期开课,教学对象一般为针灸推拿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12]。但考虑到专业教师在讲授刺法灸法起源与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以及其他医籍中关于古代刺灸法时,学生具有熟悉的古代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等知识背景,不仅更易于理解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原因,并且可以改善学生死记硬背医籍中关于针灸操作方法原文的学习方法。笔者所在学校现行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医哲学基础》的课程学习,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基础课——《经络腧穴学》的课程学习会同时开启并持续至第三学期,《刺法灸法学》的开课时间提前至第四学期,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开课时间上进行“串联式”调整[13]。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有助于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知识当中,实现专业教师对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改善了思政课程“孤军奋战”的状态,同时也有益于课程思政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实现,并能真正解决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在时间上的“孤岛化”问题。
3.2《刺法灸法学》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 《刺法灸法学》是连接以《经络腧穴学》为主的针灸基础课程与《针灸治疗学》等针灸临床课程的桥梁[14]。它融合了针灸方法与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针灸学科的主体课程。在毫针刺法、灸法、特种针具刺法、特定部位刺法和腧穴特种刺激法,以及古代医籍论刺灸法等课程内容的章节中,包含多种不同针具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刺激部位的针灸治疗技术,这些技术是历代中医针灸学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也是每一位中医针灸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是确保针灸临床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和保障。笔者所在学校,《刺法灸法学》总学时数72学时,其中包括学生通过教师示教-教师讲解-观看视频-自主练习完成各个针灸治疗技术的实训练习,以及实训操作考核,共计32实训课时。因此,针灸治疗技术的操作训练成为《刺法灸法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这门课程的特色。
3.3依据《刺法灸法学》课程特色探索思政元素 探索契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作用的第一步[15],也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关键[16]。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子们如何定位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对针灸医师行为的认知、遵守医德以及正视医学伦理的必要性,通过《刺法灸法学》作为中医学外治方法传承课程的学习来实现。因此,时刻遵循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同向同行”,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行医生涯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及高尚的道德观念[17]。
3.3.1文化自信 刺法灸法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医疗实践的需要、针具的创制及材料工艺的改进而逐步发展演变的历史[18]。人们对医疗的需要促使针灸的创制与革新,针具材料由石、竹、骨发展到铁、铜、金、银,直到现今的不锈钢,逐步精巧细微;针刺技术方法由简而繁,然后又由博返约;以及今天针灸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其中既有针灸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也不乏中医针灸理论的继承以及革故鼎新。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刺法灸法学》的学习过程中坚信中医针灸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瑰宝,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树立对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态度,从而增强学生们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的意识,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9]。
3.3.2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中医针灸生涯发展的动力之源[20]。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毫针刺法临床应用、针刺补泻手法、灸法作用与应用,以及现代针灸器械与临床应用等不同章节的过程中,通过诵读研习中医针灸经典著作,如《金针赋》《针经指南·标幽赋》《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等章节,形成中医理念,训练中医思维,促进专业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增强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要求,并安全准确地完成针灸技术操作,以降低学生对职业的恐惧感;结合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案例,教师向学生展示穴位敷贴、耳穴等针灸治疗方法在方舱医院诊治新冠肺炎患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唤醒学生对中医针灸医师的认同感,进而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工作落实到位。
3.3.3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和具体行为的综合表现[21]。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例如针刺角度与深度、不同刮痧工具的临床应用、火针法和芒针法的临床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教师采用“示范-纠正-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针包练习开始,逐渐进行自身练习和相互练习,实现学生能够准确和熟练的操作各种针灸技术方法,达到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目的。而这个过程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要求的“精勤不倦”。专业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的基础上,使其逐渐意识到精益求精的针灸治疗技术正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耐心专注、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治学品质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
3.3.4人文精神 高素质的中医学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体现在高层次的职业素养之中,即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素问·宝命全形论》记载:“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备急千金要方》所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都强调了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以尊重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为基础。包括以患者为中心、尊重人固有的健康权利、遵守医学职业道德等内容,是贯穿《刺法灸法学》课程始终的思政元素。当讲授分部腧穴刺法时,这一章节内容的自然科学属性较强,在要求学生掌握针刺治疗方法,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同时,应融入医患沟通、保护和尊重等内容。把患者对针灸医师的心理需求和期待等思政培育元素渗透到实训课堂的“角色扮演”环节,通过“操作规范-医患沟融-诊疗思维-仪态仪表-反思能力”五个维度的教学方式[22],不仅引导学生建立“仁心仁术”的职业素养,更是为了在针灸专业知识学习的每一各环节中落实“以德树人”。通过模拟临床,使学生在完成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强化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
3.4强化《刺法灸法学》授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要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自然融合,发挥出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23-27]。首先,专业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教学方法、评价与反思等多方面对《刺法灸法学》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如图1,从而构建“专业知识-思想情感-行为作为”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28-29]。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与授课班级辅导员的沟通联系,了解和掌握授课班级的班风学风、学生的习惯、兴趣等,在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搜集和梳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与具体案例时,特别是如何进行德育内容表达传授时,有必要邀请思政专业教师做教学技巧方面的培训,帮助本专业教师提升思想教育亲和力,增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掌握情知并茂的教学手段,形成知情互促的教学格局[30-34]。因此,院校在开展常规专业教师教研活动和教学能力发展培训时,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从教学价值观、教学能力、专业发展等多维度开展,并通过思政教育团队和平台建设,加强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培训培养,以保障课程思政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实现[35-38]。
图1 思政元素融入刺法灸法学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举例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需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让针灸推拿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激发中医学子们对中华文明、中医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确保课程思政在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科学规范和长远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