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研究*

2024-01-23 10:22朱成林王娅玲徐晶王建平张磊傅瑞阳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浙北伤科流派

朱成林 王娅玲 徐晶 王建平 张磊 傅瑞阳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浙北即浙江省的北部地区,今湖州、嘉兴两地皆称浙北,本文所论浙北实是湖州三县两区,嘉兴不在其列,囿于传统习惯,不便再进一步细分,同时湖州地处太湖南岸,故又称南太湖地区。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为起源于浙江省湖州市的一朵奇葩,是南太湖地区独具特色的伤科手法流派,也是湖州市吴兴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最初将传统武术功夫与理筋整骨手法、外科伤药熔于一炉,是在浙北医学、湖州潘氏外科[1]、中医骨伤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历经数代人的经验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其独创性地将诊疗手法与整复手法融为一体,在诊断疾病的同时进行手法复位,以诊代治,以治证诊,兼顾内外,辨证论治,对颈肩腰腿痛有着良好的疗效,同时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清晰的流派传承脉络,迄今已有80余年传承历史。

1 流派溯源及传承

1.1产生背景及历史渊源 浙北伤科推拿手法的诞生地湖州地处浙江北部,与江苏、安徽两省毗邻,东临嘉兴,西分天目山,南接杭州,北入太湖,宋·戴表元有诗曰“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管辖吴兴、南浔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丰饶的经济文化,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众多的战争创伤非但没有摧毁这座古城,反而积累了丰富的骨伤疾病诊疗经验。

此外旧时以农耕渔劳作为主要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近现代服装加工、纺织、器械精加工等产业发展迅速,颈肩腰腿痛的患者一直相对较多,故在湖州地区聚集了较多从事骨伤诊疗活动的医生,其中不乏诸如虞桂卿、倪青林等具有较高水准、身怀绝技的骨伤科大家,同时大家在日常临床诊疗活动中相互切磋医技,提高医术,因而湖城的骨伤诊疗水平一直居于周边地区之冠。

湖州地区物产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得天独厚,名医辈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东晋葛洪曾在吴兴植药和炼丹;南朝陶弘景隐居安吉采药;宋代名医朱肱率先提出“温病有别于伤寒”,创“温病学说”之先河;明代凌云擅长针灸,明史誉“海内称针法者,归安凌氏”。

早在20世纪初,鉴于动乱的时局,当时众多医家或以诊所或以走方的形式进行医疗活动,这些人亦习武或以此为生,因此早些医家既是伤科名家也是武术家,这些人崇尚医武同源,完成了浙北地区伤科推拿的手法经验积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了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的萌芽。

1.2传承脉络 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的创始人共有两位,分别是虞桂卿(1908—1986)、倪青林(1888—1972)。两位老先生历经动乱的战争年代,且为武术家,善于将传统武术功夫与理筋整骨手法、外科伤药熔于一炉,在30年代即享誉湖城,50年代由市政府特聘进入湖州市联合中医院(后更名为湖州市中医院),开启了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的时代(见图1、图2)。

图1 湖州市名中医座谈会全体代表合影(第二排左一为虞桂卿先生)

图2 湖州市吴兴区中西医座谈会全体代表在湖州市中医院合影(前排右七为倪青林先生)

第二代传承人共有三名,其中陈中福(1936—)为湖州市名中医,青年时代即师从倪青林先生练武习医,着重研习医道,尽得名师真传,在60多年行医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医骨伤科整套治伤医技,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伤经验,并将其整理成《陈中福论文经验集》在医院内部出版。钱世勋(1941—)、孙德麟(1943—2001)二人拜虞桂卿老先生为师,同时得到倪青林老先生带教,得以博采众长,在诊疗伤病经验、治伤手法、接骨入骱、治伤方药、煎制膏药、习武练功等方面,都有系统的传承、掌握和创新。在临诊中研制、改进自制伤膏,创用经络与解剖结合的手法,治伤疗效显著。尤其在湖州市中医院成立后,两人诊务之余撰写伤科手法的论文及诸位老先生的医案和经验总结。至此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成为较为成熟的学术流派(见图3、图4)。

图3 陈中福先生在制作膏药

图4 钱世勋先生近照

第三代及现任传承人傅瑞阳现为浙江省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师承陈中福、钱世勋、孙德麟三位主任,在继承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辨证,筋骨并重,手法整复,相对固定,内外用药,按摩导引”的诊治理念,认为中医传统手法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将现代医学和科学知识纳入浙北伤科推拿手法以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治疗上主张以中医为主,中西融通,充分发挥中医“三宝(针刺、手法、中药)”的优势。针对当今社会转型和疾病演变过程,对骨、关节及软组织退行性疾病的诊疗理论和手法加以研究发展,并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形成了浙北伤科推拿手法“崇尚自然、阴阳互易、动静相间、刚柔共济、筋骨兼顾、练治皆备”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挖掘提高,自创牵张手法治疗肩周炎、旋后牵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二位八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特色技术,并系统整理、完善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汇总成《图解颈肩腰腿痛推拿疗法》[2]一书。(见图5、图6)。

图5 傅瑞阳先生在临床授课

图6 傅瑞阳先生在向本文第一作者讲解病例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强,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因其自然高效、疗效突出的优势而倍受浙北地区群众瞩目,加上更多高学历人才的加入,进一步焕发新机,其中不乏如王娅玲、徐晶、张磊、朱成林、周文溢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学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传承掌握浙北伤科推拿手法的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等知识,丰富发展了浙北伤科推拿手法内涵,促进了浙北伤科推拿手法现代化、规范化发展,并逐渐成长为新一代传承人团队。传承脉络图谱见图7。

图7 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脉络传承图谱

2 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的学术特点

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源于《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书,在历经数代人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比、摸、量、端、推、拿、按、揉、牵、拉、拔、扳、摇、晃、、理”等十六个诊疗手法为要旨,以“诊疗并举、筋骨并重、内外兼顾”为指导思想的学术体系,并沿用至今。

2.1诊疗并举,以诊为主 在骨伤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首先详查病因,其次细审病机,利用“比、摸、量、端、推、拿、按、揉、牵、拉、拔、扳、摇、晃、、理”等手法细摸详审,分清内外、虚实、表里、主次、缓急,强调在应用上述手法诊断的同时施以治疗,这样既以诊代治,又可以治证诊。同时认为只有经过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病机后,才能诊断得当,治疗有效。强调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永远处于首要地位。

2.2筋骨并重,气血先行 人体的任何运动都是骨骼、关节、经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骨骼与经筋的内外平衡、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正常运动的枢纽,因此筋伤必查骨骼有无牵连,骨伤定明经筋有无损坏,将骨骼与经筋分而论之,非其治也。伤科为病,必殃及气血,气虚血弱,筋骨无以濡养,故治疗筋骨损伤,当以调理气血为先。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体质、病因、病情的不同,或补血、或祛瘀、或行气、或补气等等不一而足,审证论治。

2.3内外兼顾,扶正祛邪 因跌扑、金石损伤等外力的作用导致局部经筋骨骼受损而疼痛肿胀,甚或皮肤破溃、筋骨外露,此“外”之像,症见清晰;因素体亏虚、久病劳损等无形之力导致局部筋骨气血不足或逆乱,此“内”之像,常须详查方知其变。二者相互影响,筋骨受伤势必连及气血;气血不利,筋骨之伤无以复原。治疗上要求既治外形之伤,又要调理内在气血之乱,续筋接骨的同时调理气血,气虚者宜补,气逆者宜平,血虚者宜益,血热者宜清等相应治法。

3 临床应用概述

浙北伤科推拿手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论述临床首选推拿又有浙北伤科推拿手法特色的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滑膜炎、小儿肌性斜颈、肱骨外上髁炎等,从而使读者一窥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全貌。

3.1特色疾病的诊治

3.1.1颈椎病 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认为颈椎病早期在经,多属实证,中晚期在络,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应当分经络、辨寒热、明虚实,在经者以疏通为主,在络者以温补为宜。用药方面善使风药,遵循以通为用,虚实异治的总则;手法方面,总的要求是根据经络走行,利用十六个诊疗手法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重建颈椎应力平衡,恢复颈椎内源性稳定[3]。如认为在运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过程中,关键点是调整颈椎小关节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运动节段空间序列的微调,为神经、血管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椎体内环境,从而将颈型颈椎病的病理循环链隔断[4]。轻中度各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以颈椎间盘为主的颈椎周围软组织平衡失调,压迫和刺激颈部脊髓,但尚未出现骨性压迫,根据诊疗并举的指导思想,当触及到颈椎不良的位置关系时,在拔伸的基础上,施以按、揉、推等轻柔渗透的手法以缓解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状态,达到恢复患者正常的颈椎生理弧度[5]。因落枕是一种急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本流派认为应先予间歇性颈椎牵引以恢复颈部力学平衡和稳定,随后行定点旋转扳法纠正小关节紊乱,二者共用,最大程度改善“筋出槽、骨错缝”,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6]。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前倾定位牵引,此时颈肌最为松弛,然后行坐位颈椎拔伸法,这样能最大限度拉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从而改善临床症状[7]。

3.1.2膝关节滑膜炎 膝关节滑膜炎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一般认为脏腑生理功能减退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风寒湿三邪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8]。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最早认为本病按中医学可分为气滞血瘀、风寒湿阻、脾肾不足、痰湿结滞四类证型,分别用桃红四物汤、蠲痹汤、右归饮、二陈汤加减化裁[9]。后随着时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本病理解的不断深化,逐渐认识到血、水是引起本病的关键因素,即“水不去则化瘀,瘀不解则生水”,治疗上应活血以促水、利水以祛瘀,以血水同治为主要治则,用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合方,在化瘀利水的基础上或清热、或散寒、或补益脾肾[10]。

3.1.3小儿肌性斜颈 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对小儿肌性斜颈也有着独到的理解,认为经筋拘结、挛缩是本病的病理机制,治疗上应宣通散结、舒筋活血、纠正畸形,因小儿皮肤娇嫩,必须辅以介质,推拿重点作用部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和肿块,多选用推揉、拿捏、捻、弹拨、牵伸旋转等手法,配合超微针刀、中药外敷等,强调家庭护理同样重要[11]。

3.2特色手法撷精 牵张手法为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治疗肩周炎的特色手法,是依据浙北伤科杠杆手法,利用牵拉的方式,通过肩关节上举、外展、背伸三个方向的主被动运动产生的应力,达到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或联合针刺[12],或联合功能锻炼,如肩周操[13],或联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14],等等不一而足。针对疼痛明显、肩关节受限严重的肩周炎患者,最早在颈部肌间沟阻滞麻醉下行肩推术[15],后随时代的改变,不断完善为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16]或者液压扩张法[17],均有不错的疗效。

肱骨外上髁炎一般采用药膏外敷、针刀、局部封闭、体外冲击波等疗法,这些疗法各有其优缺点[18]。旋后牵伸法为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独创的特色手法,具有安全无创、见效快的优点,对肱骨外上髁炎有较好的疗效。其起源于浙北伤科关节回纳手法,吸收了太极中的推手招式,为以诊代治,诊疗并举的典范,以中医骨伤学筋伤理论为指导,操作过程中要求术者用力精准、刚柔并济、动息相融,达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目的[19-21]。

4 传承举措与展望

西方医学的不断发展,令当代中医医学流派愈发呈现弱化趋势,使中医流派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积极可行的传承模式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2-23]。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强,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因其自然高效、特色突出的优势而备受浙北地区群众信赖,加上更多高学历人才的加入,这些人才在传承掌握浙北伤科推拿手法的学术精髓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等知识,丰富发展了浙北伤科推拿手法内涵,并形成了脉络清晰完整的传承脉络及规划。近些年来,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国家的极大重视[24],为更好地传承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传承人团队通过论著、科技成果、继教班、学科建设、名医工作室、人才培养等传承其学术思想,这些举措在浙北地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①依托湖州市重点支撑学科和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学科,成立了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启动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得到省、国家的大力支持。②在省、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与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有关的论文十数篇,医院内部出版专著一部,出版社发行专著一部。学术成果曾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③多次主办省、国家级继教项目,承担省、市级课题多项,用以推广传承浙北伤科推拿手法的理论及临证经验。引进高学历人才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作为传承人培养对象,对其进行学术培养及支持。④系统收集、整理、保存浙北伤科的各类操作手法、内服、外用制剂和相关制备方法,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保护性挖掘,对部分特殊技法给予录像、拍照、文字记录保存,在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市、省级项目的申报工作。⑤加强培养特色继承人,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梯队,特别是培养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继承人,使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此为重中之重。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伊始,浙北伤科推拿手法便致力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缓解患者病痛,恢复其健康方面仍发挥着重大作用。浙北伤科推拿手法流派的众多特色技术对骨关节病、软组织损伤等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中医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相关资料有缺如的风险,其学术思想亟待整理及传承,再加上西方医学的发展,这些学术思想及技术正陷入面临失传的境地,上述种种原因促使我们研究、继承、发扬、完善这些宝贵遗产,积极对其进行整理总结和推广应用,以期在系统继承、保持特色的同时,得以创新和发展,使流派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25],不断完善自身,以此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新的学术流派,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猜你喜欢
浙北伤科流派
浙北地区鲜食春玉米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浙北医学中心建筑照明
农民维权行动的逻辑进路与分析框架*——基于对浙北优新村“群体性上访”的调查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