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视野下普通高中美术学科情境化教学探究

2024-01-23 10:23罗陵君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新美术情境

罗陵君

(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 200231)

从2019 学年开始,上海市普通高中美术学科实施新教材,遵循《普通高中美术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程”)要求进行美术教学改革,为此,普通高中美术学科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实施视野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新时期。笔者立足于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关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尝试基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双新”实施成果,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专业组合教学、项目化实践中开展情境化教学探索,以期促使学生建立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夯实美术素养,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与自主发展能力。

一、美术必修课程情境化教学,以鉴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情境化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外在条件,创设学习情境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能动地在情感氛围中学习,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①彭丽娟:《情境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模块中视觉设计课的教学实践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年,第14 页。高中美术必修课程可以在情境化教学的综合性上进行探索。具体来说,美术必修课程教材以基础性质为主,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别”“审美表现”与“文化理解”的夯实。因此,美术必修课程的情境化教学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可以推进鉴赏式情境化教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版,第4 页。

高中美术必修课程一周一课时,教学内容以新的《美术鉴赏》教材为依据,涵盖了东西方主要的美术流派。教学可以采取“以史说美术”策略,即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来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师将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人文意识与审美能力联系在一起,立意追本溯源,将历史知识、美学知识、画史知识、名画鉴赏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欣赏作品,还要将其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轨迹之中。通过对中外各个时期经典美术作品的赏析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对本民族及世界的文化发展脉络有更深的理解。

以必修通用课程中国美术欣赏中的《千里江山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先利用多媒体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千里江山图》,然后再进行分析。以中国传统山水样式为主的青绿山水为切入点,例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2017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与2021 年舞蹈《只此青绿》的欣赏,促进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山水画的奥妙,学会如何鉴赏一幅优秀的山水绘画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简单讲解青绿山水画绘制时需要用到“石青”“石绿”“赭石”三色,如何按顺序依次上色,把全图分为四大部分,并解释如此分段的原因。学生能感受到山水画既讲究贴近人间的真实场景,又要表现出超乎人和自然界的崇高理想,把自然界中的景物和理想中的仙境相结合,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和理想的亲近。

在赏图过程中,学生能够识别青绿山水画的形式特征,分析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征和发展脉络,理解图像蕴含的信息,激发对中国青绿山水的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及其他表达意图的视觉形象;依据形式美原理分析自然、日常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美,形成健康审美观念;具有创新意识,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意,并用美术的方法和材料予以呈现和完成;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二、美术选修课程情境化教学,以模块式推进学生美术运用能力

为了尊重学生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美术运用能力,美术选修课程可以从知识拓展、视野开阔、解析探究、应用实践四个模块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

1. 美术课程知识拓展模块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知识拓展模块的美术课程,以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美术、美术史论为主要内容,开设了素描、色彩、中国画、书法、版画、泥塑、陶艺、Photoshop 应用、设计的基本原理、Painter 电脑绘画、美学入门、博物馆介绍、中国民间艺术等主题,力求每一主题的情境化教学关注美术应用。

现以“设计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分析。该主题的情境化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设计产生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并且能够了解设计和油画、国画等绘画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会用设计思维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受众的理性需求和感性需求,了解设计如何满足受众。通过“设计的基本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设计如何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认识信息、媒介、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受众的概念和分类。设计的基本原理就是了解受众,考虑受众的感受,满足受众的需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发现生活中的设计元素。

2. 美术课程视野开阔模块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美术课程视野开阔模块分为艺术鉴赏中国篇和西方篇。中国篇有中国原始彩陶艺术解析、汉代雕塑解析、敦煌石窟艺术解析、唐宋绘画入门、元代文人绘画解析、明清绘画入门、青铜器鉴定和赏析、宋代插花艺术欣赏、明清瓷器欣赏等。西方篇有古埃及艺术赏析、古希腊艺术赏析、中世纪教堂艺术赏析、文艺复兴艺术、19 世纪法国艺术赏析、印象派艺术赏析、美国超级写实主义雕塑欣赏及制作、德国表现主义版画简介、毕加索作品赏析、西方服装史等。这些美术模块的情境化教学关注作品时代背景的融入与移情思考。

譬如,在“明清瓷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的制作工艺以及陶瓷的纹样、寓意等方面的知识,然后从陶瓷发展简要、陶瓷器的类别与制作工艺、明代瓷器品类的赏鉴、清朝瓷器品类的赏鉴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学的具体路径为,引导学生认识陶瓷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体验与触摸陶瓷器;通过明代瓷器、清代瓷器的赏析,了解明代青花瓷的发展及特征,从坯体、釉料、纹饰、器型等多方面探讨明代不同时期瓷器的特点。再到建立于明代瓷器基础上的清朝瓷器大发展,通过赏析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了解清朝瓷器登峰造极的制造工艺,清代的青花瓷器,从胎体、釉色、图案、器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制瓷的最高境界,使学生对中国陶瓷艺术特别是明清瓷器有一定的了解,体会其精髓,树立文化自信。

3. 美术课程解析探究模块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美术课程解析探究模块分为美术家解析、美术作品解析、美术现象解析、中西方艺术之比较等主题,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

例如,在“美术作品解析”中,通过解析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归纳米开朗琪罗艺术的主要特点,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力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本课情境化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在欣赏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待欣赏活动。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米开朗琪罗艺术的特点,具体包括:比较分析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与其他艺术家所创作的《大卫》之间的区别,比较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与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异同,比较米开朗琪罗绘画作品与其他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从而感受其作品的力度,感受艺术发展的继承性。无论是壁画还是雕塑,人物造型都强壮有力,表现出人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与中世纪软弱、畸形的人物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比较达·芬奇、拉斐尔与米开朗琪罗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达·芬奇所表现的是人的自尊,拉斐尔所表现的是人的情感,而米开朗琪罗所表现的是人的力量。

4. 美术课程应用实践模块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美术课程应用实践模块有摄影、插花、服装设计、编绳艺术等主题,情境化教学设计关注文化理解。以“编绳艺术”为例,通过对中国结的认知和鉴赏,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中国结,加深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形成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同。

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造型艺术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审美寓意。对其进行整理和系统的挖掘分析,有助于我们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形态。课程以搜索和调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记录不同时期中国结的艺术风格、适用功能、发展脉络以及艺人事迹等,认知中国结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探索其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情境化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结的特点,认识不同中国结的材质、造型、色彩和制作方法,探索其与功能性、审美特征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学习中国结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结从实用功能到装饰功能再到其背后所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三、学科专业组合教学情境化,重视教学过程中开放性问题设计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专业特点,深化美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美术的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的表现力,学科专业组合教学情境化,重视教学过程中开放性问题设计,为学生美术学科的适性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学科专业组合教学是混合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态,其注重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整合美术教研组每位教师自身专业的特点,进行“学科专业组合”教学探索。

学科专业组合情境化教学就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把比较接近且有共性的美术专业形式结合在一起,以问题解答逐步展开的方式,通过情境化再现进行教学。如在“中国画”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存在这样的教学问题:是否可以穿插书法、篆刻等内容?在“油画”课程中能否运用到素描的造型?在“版画”教学中如何体现各种不同的综合技法教学?这些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可以让学生对美术中的造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情境化认识。

以选修课程中的“丝网版画”第一单元“四方连续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为例,丝网版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一种版画形式,最常见的形式就是T 恤衫上的印花,学生可以思考如何设计这些图案。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将图案印刷到衣服上,进而认识丝网版印刷制作中的要点。其中,四方连续纹样(见图1)是一种常见的图案设计原理,它以一个基本元素为出发点,通过重复、交错、节奏等手法进行排列组合,形成连续不断的图案。学生在了解四方连续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过程中,学习到基本设计原理,同时掌握四方连续的内容和作用,发现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最后通过丝网版画的形式,把四方连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制作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四方连续作品。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制作问题和难点,教师需要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图1 四方连续纹样设计图示

学生以四方连续图案设计作为切入点,了解设计基本原理,知道四方连续的特点、作用及其制作技巧,并通过实践具备了一定的丝网版画制作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科专业组合”的优势。同时,通过团队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科专业组合情境化教学的另一个优点是美术工具与美术教室都可以进行共享教学,大大提升利用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每学期,教研组也在鼓励教师不断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美术项目化实践教学情境化,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开发

2019 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eqid=ca2dfd1100018fd4000000046436cb34,最后登录日期:2023 年6 月11 日。为此,大力推进美术学科项目化实践情境化教学势在必行。

项目化实践教学情境化一个重要的载体是学生的画作展示。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上海中学在校内设立了可以展示作品的画廊,为师生艺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情境化的展示平台。画廊是以传播艺术文化、开展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普及审美教育、开展艺术交流为目的的校园艺术平台,并以“原创绘画、学术探究、教学培训”为活动宗旨。画廊每学期举办4—5 场固定展览,每学期都会有学生作品专场展览。

为了充分展示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还会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装裱和展示的操作,以此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组织领导力等。在各类发展型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要挑选出自己最为满意、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展览做准备。如何协调作品内容、画幅尺寸、画面色彩以及作品在整个展览中的位置,都是学生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选完作品后,学生还要进行装裱。画廊除了固定的展览空间外,还配备了专业的装裱工作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卡纸裁剪、画框安装、挂钩固定等一系列专业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充分了解一件艺术品的完整的创作过程。在装裱完成后,教师还要继续指导学生进行展览布置,作品如何上墙、所有作品是否达到统一高度、作品的灯光如何调整。此外,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要进行分工,讨论、设计、制作打印、核对校准海报与作品标签等。整个过程就是十分完整的艺术教育学习。

学校推进大型选修发展课程“Art Deco 新装饰主义建筑在上海”时,注重在比较中内化学生对艺术的情感表达。课程包括对Art Deco 建筑的欣赏了解、实地考察、深入研究、总结报告四项内容。在欣赏了解部分,让学生知道在上海的Art Deco 新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主要由两条途径传入:一条是正统的巴黎风格,主要设计者和创作者为来东方谋生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或在法国学习设计的归国留学生,其特点是图案纹饰每一处细节都装饰复杂,整体上显得非常精致、奢华和典雅。代表作品有霞飞路(现淮海路)上的店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的外部装饰,华龙路(现雁荡路和南昌路)上法商总会的室内装饰,以及同一区域的公寓建筑细部等。另一条即所谓的美式摩登,表现为上海的中外籍建筑师主动学习、模仿美欧城市,并在自己设计创作的作品中反映出来。其表现在整体造型和风格上以简洁的线条与装饰相结合,建筑形式多为公共建筑,如电影院、酒店。代表作品有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和国际饭店,以及大光明和国泰电影院等。

在了解了Art Deco 新装饰主义风格的特点后,结合上海中学校园里的“龙门楼”和“大礼堂”两幢建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Art Deco 新装饰主义风格的历史保护建筑,学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研究性考察活动。直观、近距离考察结束后,每位学生需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Art Deco 建筑进行研究,然后撰写开题报告,从“为何选择”到“如何去具体实施研究过程”做一个总体的规划。其间,师生会一起讨论研究方案,确定大致方向。研究方案确定后再进行具体研究过程,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实地考察其所研究的建筑,运用之前所学的方法对建筑做深入的分析并记录。最后在总结报告部分,学生回到课堂后继续与教师讨论。学生可以记录研究过程,通过文字、绘画的形式全面展示研究结果,即概念介绍、实地考察、开题报告、撰写小论文、作品设计、展览展示这六项内容。通过本课程四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产生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兴趣,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城市脉络的发展,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双新美术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双新”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