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威,杨航琳,陈中文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在我国教育史上,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一批批寒门学子从县中走出,进入高等学府。然而,近年来,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日益严重,一些县中优秀师生流失,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县中困境”日益彰显。①林小英,杨蕊辰,范杰:《被抽空的县级中学:县域教育生态的困境与突破》,《文化纵横》2019 年第6 期,第100-108 页。县中发展活力渐退,举步维艰,致使县域教育根基不稳,进而影响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2021 年12 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简称《县中提升计划》),提出“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②高众:《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中国教育报》2022 年3 月6 日,第3 版。2022 年3 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③教育部等九部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12/t20211216_587718.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3 年4 月10 日。这些政策的颁布使得“县中发展”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湖北省黄冈市是位于革命老区的教育名城,高中教育曾经享誉海内外。然而,在该市各重点高中迅猛发展的同时,县中却逐渐衰败。研究者在X 县、Q 县调研时发现,县域教育生态的失衡是导致县中发展衰败的根源。愈演愈烈的马太效应使得县一中等重点中学越来越强,成为高分学生的“收割机”及优秀师资的“抽血机”①李习凡:《重点中学精英式再生产机制的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年,第7 页。,而县二中、县三中等普通高中则越来越弱,县域内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重振县中的教育已迫在眉睫。如何立足当下,推动县中发展提升已经成为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健康教育生态的关键课题。
县中发展理论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推动县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点。李建民基于“内生发展理论”提出全面提升县中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激发县中发展内生力②李建民:《激发县域普通高中内生力探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小学校长》2021 年第12 期,第27-31 页。,通过托管帮扶、制度调控等一系列手段激活县中向上向好发展的内生态。王坤借用“知识贫困理论”阐释“县中塌陷”现象,认为县中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边缘地带,衍生出一系列“知识贫困”效应。③王坤:《从知识贫困中突围:论县域普通高中的塌陷与振兴》,《中国教育学刊》2022 年第2 期,第1-7 页。韩松基于“互联网+卫星直播技术”,研究如何在不受时间和地点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校际的多方协作模式,增强为县域教育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资源管理能力和教育协调能力,实现城乡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④韩松,王保华,陈琳:《促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的有效路径——郑州市第一中学构建跨时空教育教学共同体实践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2 年第3 期,第75-78 页。
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审视县中发展的功能、困境及路径。“知识贫困理论”侧重于对“县中塌陷”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激活县中系统内部发展活力,而“资源依赖理论”更多强调县中与其系统外的协调发展。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县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试图为营造健康的县中教育生态提出有效策略与建议。
从全国各地新闻报道来看,“县中衰落”非个别现象。通过对现有的文献梳理发现,其生态困境主要表现在县中优秀师生流动失序、县域高中资源配置不均、县域高中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及教育质量下滑等方面。周秀平课题组在2019—2021 年间调研6 省12 县市百余所高中,发现多数县中生源主要是中考成绩排名中等及以下水平县域户籍生源,优秀生源严重外流。⑤周秀平:《跨越“县中困境”的路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2 年第2 期,第15-21 页。林小英等实地走访调研发现,留守县中的学生在家庭背景、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投入、竞争意识和职业规划方面确实处于弱势的地位。⑥林小英,杨蕊辰,范杰:《被抽空的县级中学:县域教育生态的困境与突破》,《文化纵横》2019 年第6 期,第100-108 页。研究者通过对2011—2019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我国31 个省市城区和县中教育资源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发现县中存在专任教师增速缓慢、高学历师资占比较低和校均在校生数量负增长显著等问题,自身教育资源配置“供血不足”现象严重。
表1 城区、县中教育资源配置描述性统计
综上,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视角,通过对选取的湖北省黄冈市县域两所普通高中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着重考察组织、物质、制度及行为生态因子对县中生态发展的深层影响,以期能对县中教育提供有益参照,探索深层治理策略。
本研究在湖北省黄冈市随机选取两所县中为调查对象,其中,一所县域农村高中,X 县W 中学;一所县城普通高中,Q 县L 中学。研究以问卷方式调查两所中学的教师,通过质性访谈调查两所学校的校长及其他行政领导,全面系统地了解县中的学校建设、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配备、招生管理及教育教学改革状况,揭示县中发展生态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影响县中教育生态的关键因素。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借鉴《十四五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文件、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以及其他学者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自编“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生态现状调查问卷”,充分结合县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将县中发展生态划分为组织生态、物质生态、制度生态及行为生态4 个维度,形成县中发展生态现状调查问卷初步量表。在进行调查之前,听取2 位教育管理领域专家的审阅意见,探究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确定了基于教师感知视角的县中发展生态现状调查量表,共计34题项。
(2)质性访谈法
研究者自编访谈提纲(见表2),试图通过质性访谈,了解教育行政部门、县中校长对县中发展现状的情感态度,与问卷互为补充,进一步深层次、多维度揭示县中发展生态现状及问题。
表2 教育行政部门及县中校长访谈提纲
课题组深入湖北省Q 县L 中学和X 县W 中学实地调研县中发展的真实状况。通过“问卷星”平台,面向在职正式教师发放,共获得有效问卷137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137 份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问卷整体信度达0.974,组织生态、物质生态、制度生态、行为生态各维度ɑ 信度系数值依次为0.935、0.913、0.951、0.894,达到0.8 以上,说明该问卷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时,通过巴特利特球形检验,问卷效度达0.895,效度也较高。
(1)县中发展生态现状总体情况
对县中发展生态现状各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 数据可以看出,县中发展生态的四个维度(物质生态、制度生态、组织生态和行为生态)的平均值分别为3.422、3.394、3.538、3.365,各维度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组织生态的发展水平最髙,但也未达到4.0 的水平,说明县中发展生态整体水平欠佳,在组织、物质、制度、行为四个维度上都亟须提升。
表3 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生态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
(2)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生态分维度分析
①组织生态
组织生态主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与环境相互影响构建的组织环境。其主要体现在学校生态系统的组织氛围、人际关系、学生的精神风貌、家校的组织关系等建设上。由调查数据可知,有40.9%的教师表示对所在学校的组织氛围很满意;44.5%的教师表示县中的学生在学习氛围、课堂纪律、卫生状态方面都表现较好;50.4% 的教师表示自己能与学生家长联系紧密,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46.7%的教师表示学校领导在制定决策时能听取多数教师的意见。总体上,县中的组织生态建设相对较好,但各题项均值都不到4.0 分,说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②物质生态
物质生态主要指教育资源中的“物质资源”。其主要体现在办学、教学经费的投入上。调查数据可知,有37.2%的教师表示学校注重校舍建设,学校有加强各类教室及增添实验设备等建设,有54.7%的教师表示基本符合,学校会为每位教师配备电脑、办公常用设备,有58.4%的教师表示不符合,说明学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办学费用投入,但对教师教学设备的投入是不足的。
③制度生态
制度生态环境主要指维持系统动态平衡的各项制度保障。其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招生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制度建设上。调查数据可知,有59.9%的教师表示学校目前依旧存在大班额现状;有37.2%教师表示学校并没有每学期给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但有43.1%的教师表示学校在招生管理方面基本符合县中提升计划要求,杜绝用不当方式“掐尖”等行为发生,有42.3%的教师表示学校也在积极实施教师激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④行为生态
行为生态环境主要指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在具体情境中采取了行动。在本研究中,其主要体现在县中的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具体行动。调查数据可知,有46.7%的教师表示目前县中学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但有所改善;有40.9%的教师表示若提高福利待遇还是愿意留在县中的;有51.1%的教师表示周围的同事更倾向于去市区或重点中学任教;有46.7%的教师表示县中的家长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持学校发展;有42.3%的教师表示校长在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有48.9%的教师表示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积极推行托管改革。总体而言,县中的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家长、教师、学生都在积极行动,追求好的教学质量。
(3)相关分析
通过SPSS 软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县中发展生态与物质生态、制度生态、组织生态、行为生态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900-0.967 之间,说明各维度与县中的总体发展生态紧密相关;各维度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其系数在0.745-0.866 之间,说明物质生态、制度生态、组织生态、行为生态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基于县域两所中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对黄冈市3 位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和2 位县中校长的访谈发现,“县中塌陷”问题确实存在。部分家长不满县中的教育质量,寻求县域外优质教育资源,源于早期“要办重点中学”发展方针的“累积效应”,由此导致校际的“马太效应”、城镇化进程中的“虹吸效应”,以及“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对高中教育的“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这导致县域内教育系统的破坏,县中发展生态失衡。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县中的组织生态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特别是省市级超级中学、重点中学对县中优秀教师和学生的虹吸作用,折射出县中教育缺乏吸引力。访谈中,L 中学校长在谈到学校教师的教学精神风貌时说:“县中的年轻教师都想有机会通过考编等路径去省市及较好的学校,谋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在工作上积极性不高,教师多数端着政府给的‘铁饭碗’,不愿跳出自身的舒适圈,对于新知的消化吸收和改革的应对相对保守,年龄偏大的教师可能觉得没几年就要退休了,混日子就过去了。”教师缺乏对学校文化的组织认同,一些原本专业素质较高、进取心强的教师甚至因此减少了学习投入,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Q 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反映:“留不住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他们干两年就走了,留下来的教师多数年龄偏大,多年来积攒了深厚的私人关系,导致保守势力的壮大,他们安于现状,对工作厌倦,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看似‘正常’的组织文化生态,很多事情很难推进。”总之,县中的组织生态呈现近乎休眠的状态,缺乏生机,能量流动失衡。
县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地方官员存在经济增长至上的政绩观。L 中学校长表示:各级领导普遍重实物资本投入、轻人力资本投入,认为教育是软任务,投入资金不能短时间内见效果,因此,不愿对教育投入过多的资金。客观原因是部分县域财政支持能力弱、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不完善。W 中学校长指出,由于县级财政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很难开展大规模、持续性的外部交流和培训活动。资源配置不均也体现在硬件设施上,如X 县教育行政官员表示:城区高中里,每个学校财政拨款建有设施齐全的信息技术机房、各类实验室,而县中很难做到学生上机课人均一台电脑,近年来,在国家的强力推行下,县中才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全面普及。
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制度生态的发展水平一般,平均分在各维度得分中最低,访谈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如关于《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县中大班额限制要求,调查显示,学校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此项平均分仅为2.54。访谈中,L 中学的校长表示:“如果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执行,现有的师资、教室根本没有办法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关于教师的培训制度,调查显示,各学校并没有健全的教师培训制度,此项平均分仅为2.98。当访谈中问到最近3 年当地政府及县教育部门对高中学校的关注度如何、做过什么有助于改善学校发展状况的工作时,W 中学的校长说道:“从2022 年9 月开始,县教育局会不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视导工作,视导组会查看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文本,但囿于学校教学工作繁忙,很多制度都是临时补充的,科学性、合理性都有待商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县教育局对县中教育不重视,其原因也可能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制度。如L 中学的校长也谈及,在GDP 政绩观导向下,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国家教育政策,重点关注与投入县域重点中学。
通过对5 位被访者的访谈,当提及他们所在县中的发展生态如何时,发现优秀师生流失是校长和地方教育管理者普遍关注的话题。L 中学近十年来骨干教师流失问题较为严峻。L 中学校长很无奈地谈及:“老师在本校职称晋升或拿到省市级荣誉称号后一两年就走了。”W 中学校长提出该校教师年龄严重老化,优秀的年轻教师流失比较严重。W 中学校长介绍:“我校地处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家住黄冈市区,总是在等合适的机会能进入市区高中,这样既上班方便,也能照顾子女,当然,市区学校的工作条件也比我校好一些。特别是X 中学今年的招聘信息,利用高薪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教师任教。”骨干教师队伍内弱外挖,再加上尖子生流失影响,校长们表示“难以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通过对湖北省黄冈市2 所县中的调研发现:当前,县中发展生态整体欠佳,虽在不同维度的表现稍有差异,但共同指向了县中教育的“生存危机”。一是组织生态环境建设不完善,导致县中发展“内生态”遭受重创。掐尖招生,跨区就读,留在县中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留在县中的教师越发显得“习得性无力”,县中的教育质量、学习氛围、教学环境每况愈下,原有的教育发展格局被打破,流动加剧。二是物质和制度建设不均衡,高中教育区域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导致县中教育乃至整个县域教育生态发展失衡。县中是县域教育链条的中间环节,国家对义务教育制度建设和物质投入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教育产生“挤出效应”。三是行为生态引导不规范,优秀师生流动失序,县域教育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和谐被打破。县中教育内生增长能力不足,产生“知识贫困效应”,很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县中良好的教育生态应是兼具活力、变革、创新的新生态,是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县中的发展生态与组织生态、制度生态、物质生态及行为生态各维度发展呈紧密正相关。因此,县中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不同层次生态主体与其环境和谐共生,保障县中的组织生态、制度生态、物质生态、行为生态健康发展,维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保持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动态平衡。
(1)系统内外靶向施策,创设县中良好的组织生态
首先,要引进外部优秀的教育资源,推行委托管理,即地方政府购买社会教育机构的公共服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其次,县中内部要强化管理,分工明确,可建立扁平化、分布式的“三部四中心”体系。即按照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建立“三部”,按县中发展的行为主体成立“教师、学生、行政、后勤”发展指导中心,旨在保障教师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同时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后,在教师薪资待遇方面,节省学校非必要开支,整体提高教师薪资标准,增加教师各项隐性福利,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2)教育投入向县中倾斜,保障物质生态均衡发展
首先,改变“以县为主”教育经费的统筹格局,权责上移,省级统筹。对县域贫困地区办学经费适当倾斜,保障学校办学条件和资源配置,使县中教育经费能够与市级中学基本均衡。其次,建立层级联合分担财政机制,优化县中经费投入体系。目前,县级财政对县中发展支持明显不足,应按经济水平划分区域,确定省、县(市、区)政府分担比例,建立省与市县各级政府间财政转移支持体系。最后,向教育系统输入社会物质资源。可与其他地区的高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项目,获得经费支持;也可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事务,建立教育基金会等组织,促进社会资源共享与投入。
(3)严禁区域之间掐尖招生,规范县中制度生态发挥实效
首先,要坚持教育公平,通过政策调节以解决县中区域之间和校际师资、生源、经费投入差异等突出问题。在谋划高中发展顶层设计时,能扎根实际,让优者更优,补给弱者并适当予以政策倾斜,形成县中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按照“县中提升计划”提出的“省级统筹责任、地市主体责任、县级落实责任”三个责任要求,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杜绝各种不合理的、“欺行霸市”的招生政策,监督和严惩违规招生行为,营造良好的招生秩序。最后,要优化“成绩导向”的评价机制。县中所处的社会生态具有一定的乡土特征,培养的是能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多元化人才。因此,要从源头治理,地方政府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不单以成绩为导向评价学校,鼓励县中齐头并进、合理竞争。
(4)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促进行为生态有序发展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响应《县中提升计划》中关于县中建设的相关举措,引进优质的资源和管理团队,提升县中教育质量。其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大绩效激励,唤醒县中教师发展的内生力,破除“铁饭碗”教师形成的群体性怠惰心态。再次,县中学生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择校观。家长尽可能依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制订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不要盲目认为“省会比地级市好,地级市肯定比县城好,县城又会比农村好”。最后,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要求,满足高中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类竞赛和发展的机会,综合提升县中育人质量。